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加深小学《品德与社会》地理题材教学的体验,可让教学避免流于简单的涉猎、肤浅的认知,使学生从情感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建构起自己内心的道德标准。可以说,体验丰盈课堂,感悟润泽生命。笔者谈谈自己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2.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多年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笔者深切感受到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以活动为纽带,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让体验成为架起品德与生活的彩虹桥.  相似文献   

3.
小学品德教学的实效性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一线教师的一个难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就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在实际教学中,关注现实生活,构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才能真正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开放性特征,要求品德教师灵活掌握教学开放的策略,让儿童带着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参与课堂活动。使品德教学围绕着一致的教育目标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德育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  相似文献   

5.
雷晓春  刘惠琼 《教师》2011,(3):14-14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开放性特征,要求品德教师灵活掌握教学开放的策略,让儿童带着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参与课堂活动。使品德教学围绕着一致的教育目标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德育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儿童的品德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多年的低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使我深切感受到: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品德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创设贴切而有力度的场景和氛围,让他们从自己的认知世界出发,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感染自己、打动自己、教育自己,从而触及到自己的心灵。然而,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品德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创设贴切而有力度的场景和氛围,让他们从自己的认知世界出发,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感染自己、打动自己、教育自己,从而触及到自己的心灵。然而,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  相似文献   

9.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进行自我教育,获得正确的道德认识,在体验中发展自己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0.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新课程强调自主性学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和感悟,强调体验是引导学生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这种伴随着情感活动的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把认识转化为行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以儿童生活的逻辑观照“传统节日”教学,引导儿童用自己的性情去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创造,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辨,才能让传统节日教学顺应生命成长的节律。  相似文献   

12.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实施体验式教学应创设得当的情境,安排相宜的活动,使学生通过亲历和体验充分感知、感受、感悟生活,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  相似文献   

13.
王忠新 《山东教育》2010,(12):51-52
一年多低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使我深切感受到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多方位的体验是连接品德与生活的纽带。  相似文献   

14.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实施体验式教学应创设得当的情境,安排相宜的活动,使学生通过亲历和体验充分感知、感受、感悟生活,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由此可见,体验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中是何等重要。而体验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该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感悟,掌握知识。  相似文献   

16.
品德课程是以"育人为本"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生活是品德教学的归宿,同样也是品德课程进行的过程和手段。我们要把品德教学引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更真实、更广阔的情境中去体验和感悟,内化道德品质,从而实现"知行统一"品德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7.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品德教学中,以学生的品德发展为本,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加以积极引导,实现体验学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让品德教育更贴近学生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瑶 《四川教育》2006,(5):23-23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童要感受世界、认识世界,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必须要经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才能内化,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认知。因  相似文献   

19.
儿童品德的形成主要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直面生活,回归生活,从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评价等方面与生活进行对接,让学生获取道德体验,是切实提高品德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20.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由此可见,体验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中是何等重要。而体验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该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感悟,掌握知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