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有人说:“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话虽然有些极端,但也说出了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一事实。我们期望每个老师都能够找到最好的传授知识的方法,学生们都找到最有效的学习方法。“用心”是指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和感悟,“用脑”是指对学习  相似文献   

2.
数学教学就是要教学生会进行有目的的思考。教师应采用一切手段去教学生推理和证明。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自我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智慧潜力,培养自觉用脑等优点。但并非传授知识的首要方法,由于课时限制,更无法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推广。“解决问题”是一种高级学习,主要解决定理、习题、竞赛题等。而定理、概念的学习是学生首次遇到,往往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并没有多少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易生搬硬套,更易陷入题海之中。而“反映性教学”包含了“发现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精华—即学生对问题的思索、探究。“反映性”教学是以师生共同探究为特征的。不但重视教师教法,而且还重视学生学习过程。既解决了问题,又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是教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理想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运用开放的、多样化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友善用脑”思想是新西兰教育学家克里斯蒂·沃德在其论著《友善用脑加速学习新方法》一书中提出的教育新理念。这种以脑科学研究成果为依据、以教会学生学习为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新方法,为推进素质教育和优化课堂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作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学习型社会中友善用脑的研究和实验”的唯一一所高校实验学校,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4.
“友善用脑”是以人本思想为基础,以神经学、心理学研究成果为依据,以教(学)会学习为理念,强调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互动、积极学习的新方法。学校在“友善用脑”教与学的实践研究中,以“友善用脑”教与学的科学要素引领参与;把“友善用脑”教与学的思想融入教学实践;让“友善用脑”的教学方法根植课堂;以课题为抓手突破难点,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5.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链的运用,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为学生学好物理知识提供便利.为了实现学生深度学习,提升课本知识教学质量,文章以促进高中物理深度学习的“问题链”策略为研究对象,对“问题链”教学的价值进行阐述,立足“问题链”设计原则,对如何利用此进行物理课程教学,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冯晓 《小学教学研究》2022,(29):49-50+56
“现代小先生制”是指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以陶行知“小先生制”学习制度为思想精髓,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能力水平和品质特征,在教师发挥适当引导作用的前提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特长,通过“互为小先生”的多主体互动合作,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全面发展、共同进步的教学制度。“现代小先生制”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既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关注学习真实而有深度地发生。  相似文献   

7.
体育“激发教学”浅论聂和生(新干县金川中学)一、“激发教学”的意义“激发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激发的手段,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也称之为“激发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对人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大意义。它能推动人去寻找知识,激励人去用心...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的课程观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知识静态地传授给学生。与此不同,新课程观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及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赋予教以新的涵义:“为学习设计教学”,即“教学应努力将外部的教学事件与内部的学习条件联系起来,旨在为学习者提供一组精心安排的外部活动,用心激发、支持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相似文献   

9.
量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量感.文章以“体积和容积单位”教学案例为例,通过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等活动带领学生真正地走进“量”的世界,通过对量知识的探究,促进学生量感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校在"友善用脑"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中,关注学情调查,反思教学过程,致力于建构"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了学生"乐学"的品质,实现了"友善用脑"的校本化探索。一、调查学情,探寻教学改进的基础环境把握学情是改进教学和促进学习的基础。2010年,我校以"友善用脑"总课题组提供的三份调查问卷为工具,对初中学生进行学情调查,从学生的思维类型、认知倾向和学习快乐度三方面入手,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的思维拓展为本,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关注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传统教学的最大失误是以“教”定“学”,以“考”定“学”,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课程教学应考虑怎样的“教”,才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学”,应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相似文献   

12.
“两课”教育应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课”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应提倡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重视学习过程,重视知识的应用,最终达到多角度、全方位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其特点一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入手,其中,提出问题是关键。所提问题应是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与学生思想联系较紧密的问题。二是强调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虽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但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要重视对学…  相似文献   

13.
钱晓冬 《云南教育》2004,(34):38-39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这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成为学生交流学习体会的场所,使学习活动深入生活、融入社会,真正实现由“以本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精神,促进学生发展试作阐述。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趣、乐、动、奇、新、好”六字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乐学的气氛中掌握美术知识,提高绘画技能、技巧,提高审美能力.“趣”,是指课的趣味性及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乐”,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保持愉悦的教学心境,学生拥有快乐的情绪;“动”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用心来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奇”是指教师在美术课中出奇制胜,用学生意料不到的方法组织教学;“新”是指教师用智慧和内在魅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创新欲望;“好”是指教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中,老师们普遍地认为,学生的思考或意见都应清楚、明晰地表述出来,因此,总是不断地鼓励学生“发言的声音再响亮些”.其实,课堂中这种“闹哄哄”(发言过剩)是虚假主体性的表现.我们不应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而应追求“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首先,教师要积极营造轻松信任的氛围,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更多地还给学生,关注学生的思考、探索,通过“言说”促进“思考”,借助“表达”帮助“梳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其次,通过成立学习小组、设置开放性学习任务、开展自由的学习交流、构建自由言说的佳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耐心倾听的习惯,师生共同构筑“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  相似文献   

16.
传统教学中老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即授之以“鱼”,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生变化,不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为目的,而是重视了学生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观念,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能力的培养,即授之以“渔”.  相似文献   

17.
“知识建构”是建构主义的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理念。所谓“知识建构”,指知识是不能简单地进行传授,而必须通过学生自身(包括个体和群体)已有的经验、方式和信念,对所要“理解”和“消化”的知识作出自己的解释,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知识建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认识策略、经验方式和情感态度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知识建构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策略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性的知识建构为中心的思想。充分体现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性学习为积极主动的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改变…  相似文献   

18.
深度学习指的是教师以新课标为依据开展教学引导,学生以学习目标为依据,自主思考知识,掌握核心内容,以此提高科学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促进知识内化及迁移能力。以“种群的特征”为例,分析学生如何在体验中实现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9.
“知识建构”是建构主义的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理念,它与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交往、互动”的教学观念相吻合。在语课堂教学中可以“知识建构”为基本理念,实施情感性、情境性、协作性、支架式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会协作探究、自主吸收、消化和运用知识,学会在实践中反思,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养,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为提高语教学实效,依据“知识建构”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种教学策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延迟判断”是指在教学中,教师不直接呈现现成的知识或结论,而是通过延长知识形成或结论推理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文章结合“延迟判断”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讨论了其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知识的深刻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提高思维品质等方面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