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闻记者的调查研究与专业部门的调查研究有许多区别,其中一条重要区别是记者常常对人民群众的情绪作调研,反映并分析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以满足人们渴求这类新闻的欲望和党政部门掌握民情的需求。要正确地反映民情,应该做到既“扎”得下,又“跳”得出。这里仅就我参与的三次民情调研和三篇民情调查报告(分别被评为新华社一、二、三等好稿)谈点体会。必须深深扎到群众中去应该说这是老话。黑脸老包、乾隆爷为了体察民情不也微服私访了吗?毛泽东同志的《湖南农民运动  相似文献   

2.
作为凝结调查研究劳动成果的调研报道稿件,由于写作上的某些缺陷,读起来往往觉得沉闷、呆板,不能雅俗共赏,失去了不少读者。这类稿件是否就应该循着那个老套套,搞得沉闷,冗长,不大让人感兴趣呢?不是的。因为生活是生动的,调查研究比一般采访对生活了解得更透彻,调研稿件也理应比一般报道更能使普通读者感兴趣。 1985年以来,我几乎每年都至少参加一项专题调研。在写作上,有的报道确实难以跳出老的版式,但  相似文献   

3.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方法,是我党多年来一贯提倡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我党新闻工作的基石和保证。在过去的十年中,许多新闻工作者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客观实际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挖掘出了宝贵的经验,提出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见解,反过来又推动了改革事业向前发展。这种调查研究工作创造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然而,在新形势下,也有的同志受某些错误看法的干扰,对调研问题产生了一些近视观点,认为信息时代要求的高效率不允许慢吞吞地下去调研,非事件性新闻不是新闻,或认为苯功夫不能立竿见影,搞不好要赔本欠账等等。在这里,我们向大家介绍一组新华社记者关于深入调研的总结和感受。他们的体会告诉我们: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海者得蛟龙。调查研究的成果不仅是党和国家的财富,也是每一个调研者自己的财富,是丰富自我、提高自我的内在动力。特别是在今天这种新旧体制、新旧观念交替转换的时期,在各种社会矛盾交织撞击的复杂情况下,更需要有一批人抱着对整个民族、整个社会负责的精神,深入到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中去,冷静地、深入地、勇敢地对各种社会现象调查剖析,及时拿出第一手材料,为党和国家提供决策参考,为人民提供思考依据。介绍体会的这几位同志,或参加了新华社国内部组织的“小分队”,或以“单兵”形式,对改革中出现的某些现象、问题进行了跨省区、跨行业的系统的专题性调查。他们求实创新,对问题做出了高屋建瓴和具体细致的评析,为推动改革事业做出了贡献。我们相信,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报道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而这一点,正是新闻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家乡门前有条河。在河边长大的我从小爱下水,尤爱扎猛子。憋足一口气,一个猛子扎到底,在河底细细探摸,每每得些蛤类、蚌类,收获颇丰。当我成为一名新华社记者时,“扎猛子”,成了我从事专题性调查研究的一种基本方式。扎得越深,收获越大1985年,就百万分之一地质填图野外地质调查来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西藏高原西部阿里地区的噶大克幅依然是一块处女地。这年春天,由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藏、汉两个民族的地质工作者组成的一支野外地质调查小分队,从自治区首府拉萨出发,跋山涉水,开始了对这块处女地的最后征服。经过再三争取,我得以随行。阿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地质工作者们在荒凉的山郊野外餐风饮  相似文献   

5.
调研是新华社的优良传统,也是记者成长的必由之路。本文想就我经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一汽)这个调研基点,谈谈调研基点与调研基础的问题。建立基点,由浅入深每当我看到矗立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门前奠基石上,毛主席题写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十一个大字时,就产生了一种责任感。而这种责任,又伴随着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对新闻界老前辈的崇敬,从自身来说,也经历了一个对调查研究的认识过程……一汽是我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始建于1953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重点工程,它在不同时期创造了企业文化丰富的内涵。到1988年底,已生产各类汽  相似文献   

6.
中东形势有点象一团乱麻。阿—以冲突、阿拉伯内部分歧以及一些大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矛盾交织一起,使中东和平进程路上荆棘丛生,形势变幻莫测,准确识别中东一些事态的本质和判断中东形势去向有一定难度。我从1978年起接触中东问题。这当中,从1982年起,作为新华社记者先后在大马士革分社和安曼分社连续工作近6年。叙利亚和约旦都是同以色列对峙的中东前线国家,都同巴勒斯坦问题有密切联系,加之在任期间,我又有机会参加了数次阿盟首脑特别会议和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会议的报道工作,使我有条件  相似文献   

7.
去年四五月间和今年五月,我对山东省税收工作作了两次专题调查。不仅写的10余篇稿子绝大多数被新华社评为好稿,受到有关方面的好评和奖励,更主要的是对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这些基本概念有了深刻的体会,尝到了深入的甜头。新闻报道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只有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才能做到从实际出发,针对现实生活中的主要情况,重要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报道。最近几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对税收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有较深的认识,自己作为财贸记者也努力想搞好税收方面的宣传报道,力图写出  相似文献   

8.
这里只想就我曾经历过的三次比较典型的专题性调查研究,谈一点粗浅的体会。“山随水转、眼随景迁”世界上任何客观事务都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我们调查研究的对象,无一不是客观事物,无一不在日新月异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层出不穷。这就决定了我们调查研究的问题,应当从动态中观察客观事物,认真研究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不断发现新的经验,探索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说到这个观点,我就想起我们那次乘小竹筏沿福建武夷山九曲溪顺流而下的情景。由于水急筏快,加  相似文献   

9.
调查研究是记者的基本功,这已经是新闻界同行们的共识。然而,除了记者必须练好这个基本功之外,编辑部的编辑负责人也要相应地提高领导艺术,组织指导好记者的调研工作。这也应该列为编辑部负责人的基本功之一,或者算是调查研究之外又一功。调查研究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方法,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尤其是领导和研究部门都离不开这一认识事物的方法。然而记者的调查研究却不同,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宣传报道,所以,记者的调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0.
调查研究是新闻记者尽职尽责的必由之路,过去,它曾给我们带来荣誉,现在,它仍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这是我从事新闻工作十多年的体会。“沉下去”,再“沉下去”随着“大包干”的普遍推开,我先后在安徽肥西、宿县、金寨、六安等地建立了自己的“采访基地”,有空就去转一转。时间多就跑“远点”,少就跑“近点”。每次去不一定都见地方官,也不一定都是为了抓稿子;虽不带任何框框,但绝对是“有心  相似文献   

11.
不知是从哪年哪月兴起的,新闻记者每一到处,当地宣传部门往往派人全程“陪同采访”,有时党政领导人还亲自出马。据说,这样做一是为了“礼貌”,不“陪访”显得“不热情,不恭敬,招待不周”;二是为了“方便”采访,记者初来乍到,人地生疏,没有当地人带路引荐,采访对象难找或不肯提供情况,语言不通时,“陪访人”还兼任翻译;三是为了向记者“学习”采访,提高报道业务。理由都是千真万确的,无可厚非。对记者来讲,有人“陪访”的确是“方便”得多。但是,那怕仅仅经历过一次这种“陪访”的记者,都会发现它至少也有三个弊端:(一)采访对象一看父母官、顶头上司在场,便不敢畅所欲言,甚至言不由衷,说长不道短,报喜不亮丑;记者也就不能全面了解到真情实况,甚或被假象蒙骗。(二)形影不  相似文献   

12.
采写新闻靠什么?是靠调查研究还是靠“新闻灵感”?也就是说,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反映论,还是搞主观唯心论,这实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一切思想及其方式都是客观现实反映和作用的结果。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新闻是新近发生  相似文献   

13.
基本功一词来自戏剧界,近年来用得日益广泛起来。基本功,在戏剧界指的是演员吊嗓子、练武功等;用于体育界,则指的是运动员的基本动作的练习、体力的锻炼等。由此,我以为,基本功指的是做好工作的基本训练。各行业都有业务技术,因此基本功应包括业务技术的基本训练。新闻工作是文字工作,又是思想工作、政治工作,所以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不只要包括新闻写作技巧之类的业务技术的锻炼,而且应当包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方面的锻炼。有的同志把调查研究、思维能力的训练作为记者的基本功,我想,  相似文献   

14.
社会是纷繁复杂的。作为社会活动家的新闻记者(包括业余通讯员),应该培养自己辨疑的本领,善于从被人掩饰的假象中,发现问题,揭示问题,采写出真实、感人的新闻。在这方面,许多老记者或通讯员,都有体验和教训。比如,原解放军报记者何光先当年去采访一位护理员。刚接触时,觉得采访对象谈吐自然,事迹新鲜:她主动帮助别的护理员洗尿盆,用手抠掉大便池里的黄锈;她安心本职工作,在领导调她当院部文书时都“让贤”了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最近,听说有不少记者,深感自己的工作水平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不相适应,迫切要求加强基本功的锻炼,我觉得这是很有必要的。有人认为,“基本功”这个词是从戏曲、杂技、体育等工作中移植过来的,并不适用于新闻记者。其实,社会上的任何一种工作,都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基本功,新闻记者的工作当然也不会例外,不过每项社  相似文献   

19.
20.
刘果 《中国编辑》2005,(5):46-47
“未来编辑杯”衙文竞赛的参加者,是高等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两年一届,2004年举办的是第四届。这一届征文的主题,是面向出版活动的一份调查报告。这个主题得到了热烈地响应。院校推荐参评的文章共有116篇之多。这本文集共收获奖文章39篇,涉及出版活动的很多方面。一篇文章就是一份调查报告。每份调查报告都有可取之处。这本文集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关出版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信息。更为重要的是,这本文集还告诉我们,大学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