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设 a≠0,b≠0,则0×0=0 (1)0×a=0 (2)a×0=0 (3)a×b≠0 (4)(1)(2)(3)三式可综述为因数有为0的,那么积必为0。(A)这是0的一个性质。而由(4)可知,因数都不为0,那么积必不为0。可见唯有0才有(A)这种性质,所以说(A)是零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用“加减凑整法”计算两位数乘法 ,比较简便、迅速。其方法是 :两个因数相乘 ,可以从一个因数上减去一个数 ,减去的数加到另一个因数上 ,将其中一个因数减成整十数 ;或将另一个因数加成整十数 ,再把加 (减 )后得到的两个数相乘 ,最后加上原来两个因数与加成 (或减成 )的整十数之差的积。例如 :1 . 86× 67=( 86+7)× ( 67-7) +( 86-60 )× ( 67-60 ) =93× 60 +2 6× 7=5 5 80 +1 82 =5 762或 86× 67=( 86+4 )× ( 67-4) +( 90 -86)× ( 90 -67) =90× 63 +4× 2 3 =5 670 +92 =5 7622 . 83× 76=89× 70 +1 3× 6=62 3 0 +78=63 0 8或 83…  相似文献   

3.
搞好正、反比例的教学必须把教学重点放在数量关系的分析上: 一、掌握几种数量之间的关系。成比例的量有三个,一个是不变量,另两个是变量;其中,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这三种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几种带规律性的数量关系。 1.基本数量关系: 每份数×份数=总数 (因数)×(因数)=(积) 总数=每份数×份数→每份数=(总数)/(份数)→份数=(总数)/(每份数) 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因数)→因数=积/(因数)  相似文献   

4.
陈卫东  王达元 《考试》2004,(2):43-44
质量为M=1kg的平板小车,左端放有质量m=2kg的铁块,铁块与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开始时车和铁块以v0=6m/s的速度向右在光滑水平面上前进,并使车与墙发生正碰,设碰撞时间极短,且碰后车的速率与碰前相等,车身足够长,使铁块不能与墙相碰,如图一所示(g=10m/s^2)  相似文献   

5.
巧求完全数     
如果一个正整数的小于它自身的所有正因数之和等于它本身 ,那么 ,这个数叫做一个完全数 .例如 ,6的小于它自身的所有正因数之和为 1 2 3=6 ,所以 ,6是一个完全数 .可以验证 ,6 ,2 8和 4 96是小于 10 0 0的完全数 .将这几个数分解后得 :6 =2× 3=2 2 -1× (2 2 - 1) ,2 8=4× 7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3页。【教学过程】一、由点到面探索规律(一)同一乘法算式中因数与积的变化。1.导入:同学们,20×3的积是多少?(20×3=60)揭示:在20×3=60这个乘法算式中,20是一个因数,3是另一个因数,60是积。课件:提问:现在20和3这两个因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所得的积)所得的积等于多少?你能很快地算出来吗?汇报:你是怎么算的?方法一:20×(3×2)=120;方法二:60×2=120。补充课件:  相似文献   

7.
题 如图1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质量为班的木板A、B置于水平地面上,它们的间距s=2.88m.质量为2m、大小可忽略的物块C置于A板的左端.C与A之间的动摩擦因数肛,=0.22,A、B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pt2=0.10,最大静摩擦力可认为等于滑动摩擦力.开始时,三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相似文献   

8.
四年级柜台     
一、我会填1.某种美术用纸厚0.01厘米,将它对折3次,现在厚( )厘米。2.把3.07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一位,再向左移动两位,得到的数是( )。3.两个因数的乘积由6.504变为650.4,若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应( )。4.若则A B= ( ),A-B=( ),A×B=( )。5.在一张桌子上放了3摞碗,下面三幅图分别是从上  相似文献   

9.
高玉地 《物理教师》2008,29(11):28-29
常见的测量动摩擦因数方法是:让物体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匀速滑下,根据μ=tanθ,测出动摩擦因数;或者是用弹簧称拉着一物体在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读出弹簧秤的示数F,测出物体的质量m,根据μ=F/mg,测出动摩擦因数.下面我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介绍一种新的估测动摩擦因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零与除法     
零和被除数、除数以及商的概念非常重要,而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和掌握。教师必须根据零和乘法、除法的意义列举一些实际例子帮助同学分析和推理。零与被除数。在乘法里已知0乘以任何数都得0,如0×4=0。这个乘法算式中:积是0,两个因数分别是0和4。如果反过来要求0这个因数呢?根据除法的意义,已知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而积是被除数,就得到0÷4=0。通过此例可以说明:零是可以做被除数的,零除以一个任何不等于0的数结果都得0。  相似文献   

11.
有限差分方法就是一种数值解法,在一维输运方程定解中可以巧用它来解题,把表示变量连续变化关系的偏微分方程离散为有限个代数方程,然后利用电子计算机求此线性代数方程组的解。  相似文献   

12.
解决电路分析问题就是求解相应的实数或复数线性方程组。本设计采用C语言进行编程,解决了实数或复数线性方程组的计算机求解,从而快速、准确地解决复数电路的分析问题,为电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服务。  相似文献   

13.
许多物理方程的定解问题,如波动方程、输运方程等,或由于其泛定方程比较复杂,或由于边界形状比较复杂,或由于其它原因,往往不具有解析解,或者其解析解不易计算,所以要采用可行的数值解法。有限差分方法就是一种数值解法,它把表示变量连续变化关系的偏微分方程离散为有限个代数方程,然后利用电子计算机求解此线性代数方程组。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大问题,计算机教育更是教育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如何更好地提高计算机教学,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而职校计算机教育又是计算机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为此,本文试图从创新的角度进行初探,以教师为重点,进行计算机教学的创新,希望能从中走出一条更为有效的途径之路。  相似文献   

15.
谐振子含时薛定谔方程的辛算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算法是最近出现的一种哈密顿力学计算方法,我们将它应用于求解量子力学中线性谐振子的含时薛定谔方程,自编程序进行了计算,并与通常算法作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辛算法是用于求解含时薛定谔方程等一类偏微分方程的一种优秀的数值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利用机器人仿真技术,探索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在高等聋教育中的应用。利用图、文、做一体的简便方式,进行针对听障学生计算机编程语言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探索解决听障学生计算机编程语言学习"入门难"的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使他们对学习编程建立信心。用这种方法作为学习编程语言的"入门"的途径,改变枯燥的指令讲解。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一类Swift-Hohenberg方程定解问题,通过选择合适的辅助线性算子,构造出相应的同伦方程,给出了同伦方程的同伦分析解,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与其他方法相比,同伦分析方法在求解非线性问题时有很明显的优势,是一个容易操作并可以控制误差的好方法,为求解强非线性问题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常微分方程中常数变易法的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数变易法是求解一阶非齐次线性常微分方程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从求解一类特殊形式的一阶常微分方程入手,证明了变量分离方程、Bernoulli方程、部分齐次方程以及其它形式的一阶非线性常微分方程可用常数变易法求解,从而将常微分方程中的常数变易法推广。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课程是高职院校非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民族班的学生也不例外,但是民族班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中面临着很多困难,探讨了这些困难并提出了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计算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教学理念,适合于培养学生将专业背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以解决各领域专业问题的能力。文章通过案例探讨如何将计算思维融入到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使学生在学会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初步具备以计算思维进行思考与问题求解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