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心理理论"(Theory-of-mind)指个体对他人和自己心理状态及其与他人行为关系的推理或认知。心理理论使得个体能够对自身及其他个体的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从而在个体的社会认知、社会行为、个体间理解与社会交往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参考"心理理论"及相关研究的范式以组织实施儿童的游戏活动对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沈悦  刘凌 《学前教育》2011,(5):45-46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和感觉等)的认识,并由此能够对自身和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预测,在个体的社会认知、社会行为与社会交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心理理论水平能使人更好地控制日常的社会环境,较准确地预测他人及自己的认知与情感状态,协调人际关系。心理理论水平对于幼儿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心理理论最早源于Premack和Woodruff对黑猩猩是否具有一种心理理论的研究,之后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儿童的心理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以至于对它的研究已成为继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和元认知发展的研究之后,又一个探讨儿童心理表征和心理认知的新范式。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觉等)的认知,并由此对相应的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目前对于心理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对他人和自己的信念以及信念与行为之间关系的认知。因此,实验研究范式大多是错误信念任务(意外地点任务、意外内容任务、外表事实区分等),也通常把儿童达到能够正确理解他人会拥有错误信念的年龄认为是儿童获得心理理论能力的年龄。大部分研究认为儿童在4岁左右获得了心理理论能力。  相似文献   

4.
欺骗是涉及个体和他人之间的关系、维持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的行为方式:它是一个终生发展的行为。以往,儿童欺骗行为通常作为儿童社会道德发展的一个指标:在心理研究中,欺骗行为是作为探测儿童是否获得心理理论的一个范式。整合心理理论与道德认知两方面的研究,考察儿童欺骗行为的发展模式,不仅有助于了解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而且能更好地理解儿童社会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许萍 《学前教育》2007,(3):40-42
心理学里,心理理论属于社会认知的范畴。研究社会认知有两个角度——“认知的角度”和“儿童社会化的角度”。心理理论能力的获得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也是儿童社会北的基础。所以.根据社会认知的领域观.心理理论是人类最基本的认识领域之一。这种认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其发展与儿童的道德、杜会性及交流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并对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的互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88名智力障碍儿童为被试,旨在考察其心理理论、执行功能与为自我和为他人说谎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控制年龄和性别后,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理论、抑制控制与其为自我说谎行为及为他人说谎行为均正相关,而工作记忆和为他人说谎行为正相关;此外,将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一起纳入回归分析后发现,抑制控制显著预测了智力障碍儿童为自我和为他人的说谎行为,而工作记忆、心理理论对为自我和为他人说谎行为的预测作用均不显著。这些结果表明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可能是智力障碍儿童说谎行为的认知机制,抑制控制在智力障碍儿童为自我和为他人说谎行为上起着更强的预测作用。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智力障碍儿童说谎行为的认知理论,同时也为家长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应对智力障碍儿童的说谎行为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7.
常逢锦 《文教资料》2005,(28):175-179
个体的态度与其行为间出现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引发心理紧张和内心的不舒服感,个体会通过各种方法来减少心理紧张和内心的不舒服感:改变行为、改变态度、找到行为好处和减少选择感。有关认知失调理论的实验研究表明,小的物质奖励和轻微的批评即“南风教育”,最有利于儿童内化教育树立的正确态度。“南风教育”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时代发展的趋势,而最重要的是“南风教育”在改变儿童不良态度的过程中,不会激起儿童的自我防卫机制。  相似文献   

8.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愿望、意图、感知、知识、情绪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研究者一般把达到对“错误信念”——他人或自己的一些与现实不一致的信念的理解作为儿童拥有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大量研究表明,儿童在4岁时才能达到对错误信念的理解。导致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存在差异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家庭是造成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出现差异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相似文献   

9.
2岁儿童亲社会行为及与父母教养方式、亲子依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引言亲社会行为作为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身心健康及社会适应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由此得到发展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广泛重视。研究者认为亲社会行为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合作、分享、捐献、谦让、帮助、安慰等有利于社会和谐的行为。婴幼儿早期因为自我意识水平较低,许多研究者认为他们不可能具备真正意义上的亲社会行为,但根据奥里克(1978)有关儿童早期亲社会行为的界定:“亲社会行为是任何与他人分享、帮助他人、亲昵地接触他人的身体的行为”。婴幼儿出于友爱的身体接触,愿意与他人分享食物、玩具等皆可称为亲社会行为,这些行为被看作是个体友  相似文献   

10.
儿童“心理理论”研究是当前社会认知发展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该文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初步梳理 ,介绍了“心理理论”的提出、概念界定、研究意义、经典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及相关研究成果 ,还介绍了有关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三种理论和“心理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以期使读者对该研究领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