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陈杰 《历史学习》2007,(4):18-20
知识链接 1.中国最早的铁路是1876年英国人擅自修建的沪淞铁路,这条铁路经营了一年多时间,后被清政府赎回拆除。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主持修建的唐山至胥各庄铁路(1881年),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  相似文献   

2.
焕星 《初中生学习》2014,(12):15-15
中国有铁路始于清朝末期。然而清政府腐败、保守、专制,唯祖宗之规是从,不肯接受新生事物。他们把修建铁路、应用蒸汽机车视为"奇技淫巧",认为修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因而顽固地拒绝修建铁路。1876年7月3日,由英、美合谋,由英国在华的代理人——怡和洋行——背着清政府诡称修建从吴淞到上海的一条"寻常马路",擅自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的中国第一条营业性铁路上海吴淞铁路建成通车了。  相似文献   

3.
沪杭甬铁路是清末修建的一条贯通江南经济重镇间的铁路,它的诞生与英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意图息息相关。在江浙人民的不懈斗争之下,沪杭甬铁路的修建、管理及营运事业均摆脱了英帝国主义的控制,并成为全国商办铁路的典范。民国创立不久,这条倾注了江浙人民心血的模范铁路,却无奈遭到国有化之命运。  相似文献   

4.
淮南铁路是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长张静江为解决淮南煤外运困难主持修建的。此路的修建完全依靠国内的资金和技术人员,建设速度之快,工程造价之低,运营效益之高,堪称国内一流,是当时中国铁路建设成功范例之一。淮南铁路的建成通车,对安徽近代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2011,(Z1):83-85
成果名称:中学历史学科主体探究教学实验申报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团队成员:张静、姚岚、孙楠、苏万青等课堂上,学生们聚精会神地看完呈现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历程的资料片后纷纷提出,"外国人为什么要投资修建铁路?""修建铁路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冲击?""慈禧太后拒绝修铁路的原因是什么?"等十几个问题,教师汇总学生生成的问题,得出需要大家进一步探究的主题:近代前期中国的铁路修建告诉了我们什么?之后  相似文献   

6.
清代同治朝官员们在是否修建铁路问题讨论中提出四个拒绝修建铁路的主要理由:一是怀疑洋人"包藏祸心,觊觎商利";二是修铁路导致"险阻尽失,威胁主权";三是修铁路"妨碍生计,引起内乱";四是修路"耗费巨赀"。这四个方面基本反映了当时修筑铁路对中国的不利事实。对同治朝所处内外形势分析判断是官员们拒绝修筑铁路的内在原因;而西方对中国侵略造成的心理阴影及其在中国修建铁路的目的不纯,是同治朝官员拒绝修筑铁路的外在因素;晚清国家职能滞后性是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事业起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近代列强对中国铁路利权的疯狂掠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 19世纪末年起 ,帝国主义开始采取以铁路投资为掠夺中国利权、奴役中国人民的手段。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后半期 ,形成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的三次高潮。清政府在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后 ,割地赔款 ,国力大损 ,英、俄、法、日、德、比、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乘机对清政府施加压力 ,攫取中国的铁路权益。他们或强行擅筑 ,或假借“合办” ,或通过贷款控制 ,吞噬和瓜分中国路权 ,形成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的第一次高潮。列强在中国领土上强行修建和直接经营的铁路有 :俄国修建的东省铁路 ,法国修建的滇越铁路 ,德国修建的胶济铁路…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课程》2011,(1):83-85
成果名称:中学历史学科主体探究教学实验 申报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团队成员:张静、姚岚、孙楠、苏万青等 课堂上,学生们聚精会神地看完呈现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历程的资料片后纷纷提出,"外国人为什么要投资修建铁路?""修建铁路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冲击?""慈禧太后拒绝修铁路的原因是什么?"等十几个问题,教师汇总学生生成的问题,得出需要大家进一步探究的主题:近代前期中国的铁路修建告诉了我们什么?  相似文献   

9.
虎王决定要在森林王国修建一条铁路,以便于他每天都可以轻轻松松地把整个王国巡视一遍。虎王让鹿博士推荐一个办事认真、能力强的工程师带领大家把这条铁路尽快修好。鹿博士推荐了智慧狗和他的伙伴。智慧狗不负众望,带领大家,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修建铁路的任务。当虎王得知铁路修成,咧开大嘴哈哈大笑:"哈哈,明天我们就举办一个通车仪式。我要重重奖赏筑路的功臣!"  相似文献   

10.
铁路的修建给近代东北区域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然而这种影响并不是均衡的。铁路所到之处与铁路不达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巨大;铁路沿线不同区域所呈现出的经济发展景观也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与铁路修建前后东北移民涌入、新交通体系导致的市镇变化和列强殖民地铁路发展政策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近代台湾的铁路是在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巩固对台湾的殖民统治,把台湾变成日本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地,极力在台湾修筑铁路。台湾铁路的延伸与日本对台湾的掠夺和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日本统治期间,台湾铁路担负着对日输出煤炭、砂糖、大米等物资和输入日本工业品的繁重任务。  相似文献   

12.
赵炳麟是晚清政坛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言官。他对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思考富有积极意义,对广西铁路建设满怀热情,希望清政府能够严责广西地方当局加快筹建进程。然而,当他被清廷中枢抛到铁路筹建的前沿舞台后却屡萌退志,深感自己筹建能力的缺失。这些反映了他作为言官的尴尬处境。走向末路的清政府因无法遏制朝中腐朽势力的侵蚀而用其所短、弃其所长,正是它覆亡前的征兆。  相似文献   

13.
依托于冰上丝绸之路,阐述了俄罗斯东北部现有交通网络的规模和交通条件.每条交通路线上的城市节点和资源.介绍了具有全球重要性的西伯利亚和远东的资源潜力.这些地区开发资源的同时,也带动着本地交通系统的发展.特别是萨哈(雅库特)共和国一些工业发展地区的开发,将会成为雅库茨克向西北方向建设铁路的先决条件.这些铁路的建成也将更好的与西伯利亚和东伯利亚的"北纬航道"相连.在现有的网络发展中,该地区连接欧洲和亚洲的运输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研制的列车接近道口自动报警信号设备,被安装在全国各地的上千处铁路与公路平交道口上,是保证铁路和公路运输安全的信号设备。这就要求其本身首先应该是安全的,它必须符合铁路信号的故障——安全原则和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才能适应我国铁路全面提速对道口信号设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2 0世纪 2 0年代上半期 ,中苏外交关系的建立 ,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这是十月革命后俄国社会性质改变和北京政府迫于国内社会舆论压力的结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俄国国内情况的好转以及西方列强的干扰 ,又使其好事多磨 ,成为一个长期和非常曲折的发展过程 ;并使中国失去了解决外蒙问题、完全收回中东铁路等与苏俄交涉的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16.
移民西进推动了美国早期的西部交通建设,历经了从"税道时代"、"运河时代"到"铁路时代"的发展历程。交通的改善不仅促进了西部的资源开发和城市化,而且深深地影响到美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在开发中,交通运输中的弊病得到了整治。借鉴其成功经验并吸取其教训对我国的西部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铁路作为一种新式的运输工具,自19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英国产生,不过50年时间便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司空见惯之物。但时至在19世纪后期,清廷还在为是否要修铁路展开激烈争论。光绪前十年间的争论为第一次,此次争论中,反对修铁路的舆论占了上风。  相似文献   

18.
谢尔盖·尤里耶维奇·维特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罗斯帝国重要的国务活动家。他任财政大臣后实行了新的远东外交战略。其主要内容是: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积极参与远东国际竞争;与中国结盟确立俄国在中国的优势地位;与英日在中国和朝鲜既展开争夺又寻求妥协。  相似文献   

19.
In the preceding article, a 75‐year old educational media process involving interactive multimedia, formative evaluation, and a sophisticated distance education system, was described. Although these techniques are mainstays of modem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eir origins in the work of 1920s' film director Dziga Vertov have not previously been recognised. The previous article registered the techniques' roots on the Leninist ‘agit prop’ film train, and their development by Vertov for social intervention purposes. It described their essence, a feedback process whereby media footage is viewed and discussed by its producers and the people it portrays, and used as a catalyst for mass education and change. The Vertov Process culminated during the 1930s in the work of Alexander Medvedkin before being suppressed by Stalin. The article charted the subsequent influence of Vertov's educational techniques on the European schools of film documentary led in Britain by John Grierson, and in France by the avant‐garde movement and by the anthropologist film‐maker Jean Rouch. In 1996, Vertov's centennial year, the two articles indicate the film‐maker's role as an unsung founding father of the modern educational media, and political and cultural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recognition which his visionary educational impact has received.

Part II of the series examines the adoption of Vertov's techniques by French‐Canadian film‐makers, notably Michel Brault and Fernand Dansereau, in the early 1960s, and the manner in which their origins were further eclipsed by cultural and political discord within Canada's National Film Board.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process for educational media practitioners in the 1990s are discussed, and its 1995 repatriation on the railroads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by a team of educational media specialists from Britain, Canada, and Ukraine are described. The Vertov Process is seen as having unique modern potential, both as a catalyst for social change and as a means to maximis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dia's current and future content.  相似文献   


20.
《论语》之“论”作“伦理”解、圆通解、“选择”解、“讨论编次”解、“编纂”解都是不对的,而应作“议”解。《说文解字》释“论”为“议”。《论语》、《孔子家语》、《孔子家语后序》和《汉书.艺文志》中的“论”也应释为“议”。《论语》之“论”的动作实施者肯定是孔子,而不是此书之编者。与《论语》同时代的其它著作中也出现了许多作“议”解的“论”字。“语”具有“言说”和“辩论”之义。《论语》书名之义就是:孔子的议论、评论之辞及其与弟子的言说、辩论之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