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原的《天问》是一首奇特而玮丽的哲理诗。它的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就象一百七十多个理性的闸门,情感的滤箱,任何传统的社会、政治、伦理、历史、神话、传说的事件和观念,都要通过作者批判和怀疑的审查、过滤、筛选、淘汰,才汇成巨流,涌上笔端,著之竹帛,激起浪花,蔚为形象,传流久远,动人心弦,新人耳目,发人深思。它是时代批判的  相似文献   

2.
天道观,就是对天的看法。看法不同,观点各异,在哲学上就分属于不同的阵营。《天问》宣传的是朴素唯物主义天道观,批判的唯心主义天命论,因此,《天问》的天道观,是属于唯物主义阵营的。屈原处在百家争鸣、处士横议的时代,诸子们谈论天道的,大体上可分为三派:一派可称为尊天派,以子思、孟轲为代表,认为道的本原出于天,人们只可以  相似文献   

3.
屈原的《天问》是一篇奇特的长诗,不仅许多诗句很难确解,而且它的题意,诸多的研究者也有不同的解释。大体有这样几种意见: 一、认为《天问》,是屈原问天。如:最早对《天问》作注释的王逸,就这样说:“……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大多数研究者都同意这种意  相似文献   

4.
屈原为什么要创作《天问》?王逸在《天问》叙中这样解释道: “……屈原放逐,忧心愁悴(一作瘁),彷徨山泽(一作川泽),经历陆陵,嗟号吴旻,仰天叹息,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一作瑰)玮僪佹(一作诡),及古圣贤怪物行事。周流罢倦,体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何(一作呵)而问之,以泄愤懑,舒泻愁思。楚人哀惜屈原,因共论述,故其文义不次序云尔。”王逸的这段话,清楚地说明,《天问》的创作,是有一个较长的过程的:先是屈原酝  相似文献   

5.
屈原(公元前339年—前278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博闻强识”,精通古代的典籍,熟悉民间的传说,以生华之笔,发为诗歌,为我国上古史的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史料。《天问》是屈原作的重要诗篇之一。它是屈原第一次被放逐期间,参拜楚先王庙中壁画有感而作的一篇咏怀诗、问史诗。在《天问》中,诗人一连串地提出一百七十二个问题。他问天地开辟,问人类起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研读有关楚辞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天问"乃屈子借天之名义发问,旧说不得其旨;"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乃屈子假众人之言以发问;"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是屈子问鲧的尸体被禁遏于羽山,为何三年而不腐败,非谓鲧被刑杀也;"鲧何所营,禹何所成"中"营"字乃惑义,非"经营"、"营造"义;"简狄在台,帝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喜"盖问帝喾与简狄行性事于九成之台。  相似文献   

7.
屈原的《天问》,是一篇较长的政治抒情诗,全长一千五百余字,三百七十多句,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这些问题的范围,极为广阔,凡是屈原那个时候,有关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神话传说,遐异灵怪,历史掌故,天文地理,学术文化,以及楚国的现实斗争和屈原自身的遭遇,几乎都无所不包地提出了怀疑。正如鲁迅所说:“……则抽写哀怨,郁为奇文。茫洋在前,顾忌皆去,怼世俗之混浊,颂已身之修能,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万物之琐末,  相似文献   

8.
宋元明时期,<天问>研究在学术思潮嬗变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汉唐的章句注疏之学转向宋代的义理之学.元明承宋,缺乏创新,是宋代<天问>研究的继续和回响.通过对洪兴祖、朱熹二人<天问>研究的分析比较,浅谈宋元明三代<天问>研究概况,对认识<天问>研究的变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 王逸注:“禹,鲧子也。言鲧愚很愎而生禹,禹小见其所为,何以能变化而有圣德也。”愎,王逸解为很愎,洪氏补注引一本作腹,又引《毛诗》郑笺“腹犹怀抱也”为说。很愎,怀抱,均颇费解。今按愎与復古音同,义得相通。《说文》二篇下云:“復,往来也。谓往来復重也”,(依一切经音义卷六引)是復有復重之义。復鲧者,谓復重鲧职,即继承鲧之职事,与下文“续初继业”同义。此二句言伯禹继承鲧之职事,从何改变其治法耶?如此解释,方与上文“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两句,文义一贯。  相似文献   

10.
王丹 《华章》2010,(33)
屈原的作品<天问>是历代研究者争议的话题,有着丰富的奇幻意象,独特的笔法,纷杂的情感内涵,本文试析其诗歌中的哲理和创作理念,进而形成意象的壮美和悲剧美.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读《天问》,而悲其志,见于《屈原列传》,是屈原作《天问》也。及王逸为《章句》,亦云:“《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作《天问》,固无可疑。王云:“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也。故曰《天问》也。”按《天问》一诗,问事一百  相似文献   

12.
屈原作品《天问》、《招魂》、《离骚》、《九歌》、《九章》是楚国反秦复郢斗争历史文献,前人用汉代兴起的词组词义去注释它,破坏了先秦文句一字一词一义的格局,因此产生了诸多无法读通的离奇错误。本文着重导读《天问》、《招魂》的读法,提示其内容梗概。  相似文献   

13.
屈原作品《天问》、《招魂》、《离骚》、《九歌》、《九章》是楚国反秦复郢斗争历史献,前人用汉代兴起的词组词义去注释它,破坏了先秦句一字一词一义的格局,因此产生了诸多无法读通的离奇错误。本着重导读《天问》、《招魂》的读法,提示其内客梗概。  相似文献   

14.
屈原在《天问》这首政治抒情诗中,运用了我国古代的许多神话传说,抒发自己的愤激感情,表现全诗的主题思想,这是《天问》创作的独特之处,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过去,研究《天问》神话传说的人很多:有的旁征传引,考证训诂,想弄清《天问》所涉及的神话  相似文献   

15.
屈原的《天问》,是一篇抒情诗,是表现了一定历史内容的抒情诗。《天问》是屈原按照自己的历史观,把人类自然史和社会史的有关传说记载,根据客观的发展顺序,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寓寄褒贬,明辨是非,评论其成败得失,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表现自己对历史发展的总体认识。所以,《天问》是一篇诗歌和史实、史论相结合的诗体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山海经》并非“解《天问》而作”,并进而论及屈原《天问》的天地观、古代中国人的天地观、《山海经》时代的天地观,并指出中国先民对“地球是圆的”的认识早于哥伦布近2000年。  相似文献   

17.
<正>时光倒回战国时代,群雄逐鹿、烽烟四起。乱世造就了武功,也造就了文明、思想的蜕变。就是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就是那个思想纷呈的时期,屈原携其173个问题横空出世。其问天地之玄黄、宇宙之洪荒、历史之更迭,而最终归结于问自己的本心。纵然时间的流水涤荡了一切,这些问题至今仍熠熠生辉。问,即自己有疑问而发问。读罢这173个问题,我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屈原为何而问?"王逸在《天问序》中提到屈原是因在楚国的先王之庙见到了壁画,激起了其丰  相似文献   

18.
正~~  相似文献   

19.
20.
在对《天问》这首奇特的诗作主旨的探讨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天问”式的无穷追寻,试图破解其主旨。笔者认为《天问》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中通过问天问地问人间以达到讽谏楚王的政治目的,同时抒发了自己放逐山野、无用于国的满腔愤懑与愁思,表达了自己强烈深沉的爱国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