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家领导人是国家形象和声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代言人.本文通过对白宫网的研究,试图分析美国政府如何利用新媒体塑造“总统”这个国家形象符号,又通过什么方式来传递符号意义、表达国家形象?研究认为白宫网对奥巴马形象的塑造是一个从“表现个人化”到“去除个人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统作为国家形象的符号意义得以表达.本文还将领导人形象塑造放在媒介化政治的环境中进行分析,认为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受众被重新赋权,新闻和娱乐的边界日渐模糊,这对政府通过媒体传播政治信息提出了挑战.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包括为新型受众构建参与表达和分享信息的复合型平台,提供强调领导人履行政治义务的信息和施政方针对国家实力提升产生实际效果的信息,而非个人化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综合情况在本国及国外民众心目中的综合体现,是受众对一个国家的形象在理智与情感上的认知情况。媒介作为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并不是对于国家真实情况"镜子式"地再现,而是有选择的进行加工。同时由于跨文化背景以及既有态度的影响而对于媒体所传播的国家形象进行对抗性解码,例如我国2011年在纽约时报广场所播出的国家形象宣传片所取得的效果就很差。因此,本文将以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为例分析我国国家形象构建中的传播策略误区,以及境外受众对我国国家形象所持负面态度的根源,并试图提出相关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3.
杨航  张冉雨 《东南传播》2016,(10):57-60
奥运会作为全球第一大体育赛事,是重要的媒介事件。奥运会开幕式通过全球媒介,集中向世界传递了主办国的符号元素与国家形象。本文采用DIMT符号体系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伦敦奥运会开幕式[1]和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开幕式进行"D-言"、"I-象"、"M-意"、"T-道"符号传播层次的梳理,分析各自的历史呈现策略、文化传播策略、人物-国家关系、城市-国家关系、灾难原素以及政治传播等符号表达。通过对比与参照式解读发现国家形象在符号传播中的异同,建议编排策略中应关注逻辑性与受众接近性。  相似文献   

4.
孔惠 《新闻前哨》2023,(2):37-38
在信息传递与接收都呈现“碎片化”趋向的新媒体时代,完整的信息被分类甚至建构,人们每天通过新媒体接收、阅读大量信息,但对这些信息却没有深刻的理解与记忆。在这种情况下,迎合受众的偏好、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以及提升受众体验对城市文旅形象建设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兰州城市文旅形象建设优势分析新媒体时代兰州城市文旅形象塑造方向,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城市形象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5.
汤晓山 《传媒》2017,(23):81-84
在读图时代,视觉元素已成为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建构既能够承载优秀国家形象信息又具有艺术审美性的视觉元素,是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从视觉元素在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的运用状况入手,指出了国家形象视觉元素建构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中国国家形象在东盟国家的传播,认为国家形象视觉元素的建构应从视觉信息的选择、受众文化接受经验、视觉审美特征三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6.
所谓具象是与抽象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象一般多用于文艺创作过程中指称活跃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的基本形象.具象化的特点是直觉、感性、意象丰富.在信息传播中,具象化指传者通过可具体经验到的符号、人物、事件等表现其传播意图.具象化因为形象具体、可感可知,其传播容易吸引受众.它传递给受众的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抽象的概念,而是透过具体的形象承载体直接或间接地传达其传播主旨.近年来一些跨国公司正是运用具象化符号传播,有意无意之中弱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系统,造成对我国民族-国家形象的损害.  相似文献   

7.
旅游形象具有对内形成目标共识,对外扩大知名度、提升美誉度的功能,旅游地要赢得游客青睐,有赖于成功的旅游形象传播策略。如何有效地传播旅游形象,增强旅游吸引力,是郑州旅游发展的长久之计。本文从传播的三要素传者、信息和受者(受众)进行分析,探讨了有效传播郑州旅游形象的途径,提出了郑州旅游形象的传播策略:形象广告传播策略、公共关系传播策略、网络传播策略、旅游形象的空间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家形象包含国际形象与国内形象,这样,其面对的受众既包含国际受众,也包含国内受众。然而,目前国内学者多集中在中国国际形象的探讨上面,而忽视了国内形象的建构以及国内受众的认知需求。因此,本文在探讨国家形象营销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在国际传播与国内传播语境下中国国家形象营销的原因,并提出了整合营销传播中国国家形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实现中国军人形象对外传播,需要运用全媒体技术,依托"巨媒体"和"微媒体"平台,寻求适宜于媒体融合语境下的报道形式;要在信息传播流中实现国内外受众的参与式传播,让受众参与人物发现、人物选择和人物报道环节;要注重挖掘国内外受众资源,提升我国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让国内军事明星"走出去",实现主动传播人物形象和引入外媒正面报道相结合,促使军人形象对外传播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茶是我国极具代表性的跨文化媒介,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世界视作特色的"中国符号".儒释道思想相贯通的传统茶文化、匠心与创新相得益彰的现代茶产业及我国为未来文化多元性所做的非遗保护工作,三者共同构建了"传统中国"、"现代中国"、"未来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基于哈罗德·拉斯韦尔的"5W模式",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应积极扩大传播队伍,始终立足国际传播受众,打造以"岩骨花香"为核心的传播内容.通过科学布局的传播矩阵和对传播回馈的实时掌握,传递出坚韧不屈的民族品质和唯美浪漫的国民性格,从而展现我国在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中的责任与担当,以此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背景下我国积极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1.
任黛影 《新闻世界》2014,(12):189-190
消费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处于持续的变动和选择中,商业街作为城市商业的缩影和精华,需要根据自身形象特性利用适当的传播媒介,进行包括功能、品牌、文化、声誉等要素的形象传播,将商业街形象传递到目标受众,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提高竞争力。本文从商业街形象的解构入手,综合商业街形象的特点和传播理论探讨消费社会中商业街形象传播的方式和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国家形象包含国际形象与国内形象,这样,其面对的受众既包含国际受众,也包含国内受众。然而,目前国内学者多集中在中国国际形象的探讨上面,而忽视了国内形象的建构以及国内受众的认知需求。因此,本文在重新阐释国家形象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在国际传播与国内传播语境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病毒式营销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网络营销手段。它是依托于网络数字环境下的一种信息传递战略,这种信息传递方式因其扩散模式同病毒扩散模式相仿,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病毒"——数字化的信息像病毒一样快速复制传向数以千计、数以万计的受众,每个感染者都会成为新的传播源,从而以个体之间的扩散传播形成可  相似文献   

14.
视听符号作为建构和传播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城市经济发展、文化传承、民众生活的形象记录与真实展现,给予外国受众一种远程的"体验感",并对城市形象对外传播产生正面积极影响。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的形式,通过对两类外国受众的调查,发现"体验式传播"能有效获取外国受众注意力与好感度。由此本文提出通过整合体验式信息的内容编码与传播渠道,增强西安城市对外传播影响力,以期让西安在"走出去"(信息传递出去)的同时,更好地"走进去"(走进受众心里,切实产生正面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王璐 《新闻世界》2014,(8):425-426
国家形象的传播是一国吸引国内外受众关注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今媒介环境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国家形象传播所要面临的,实际上是成长在新媒体变革基础上的全球传播环境。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探讨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6.
领导人形象作为国家形象的人格化表达,是传播国家形象的有力武器。而漫画,是一种在国际上接受程度高、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是对外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信息载体。我国领导人的动漫形象相继涌现并形成潮流,深受民众喜爱,这样的"图像化"传播正成为国家形象健康传播的新态势。  相似文献   

17.
张艳 《新闻世界》2011,(5):248-249
在全球化、信息化与高科技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积极实施了以国家形象片为代表的国家形象传播工程。在解析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文章详细的探讨了2011年国家形象片传播渠道的多元性、传播内容的真实性、传播受众的针对性等特点,对于有效改善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形象以及快速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党洁 《新闻传播》2024,(3):50-52
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形象的对外传播受到重视,陕西省也不例外,但由于文化差异、国别等因素的影响,陕西形象对外传播中存在传播到达率不高、传播媒介单一以及区域形象扁平化等问题。对此,数字媒体条件下,陕西形象国际传播中可以选择更多的视听化语言,通过情感因素达成与国际受众的共情,同时形成多主体传播,从而打造一个立体的、全面的陕西形象。  相似文献   

19.
新闻摄影,是借助瞬间形象和简要的文字说明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种传播方式。在当今新闻信息传播渠道十分畅通、传播方式十分多样、传播手段十分先进、传播内容十分翔实的时代,一幅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少用、甚至不用文字说明便可以准确地传递新闻信息。发挥新闻摄影的形象优势、用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7,(6):37-43
本文主要采用跨文化传播理论中的"文化力"(cultural force)理论,考察中国流行歌曲的跨文化传播对非洲青年群体认知和理解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机制。通过对非洲国家苏丹42位学习汉语的青年的深度访谈,本文归纳出中国形象通过流行文化路径实现跨文化传播的三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流行文化路径",即在跨境流行文化产品中有意识地植入符合中国文化逻辑的普遍性意象,从而令海外受众在娱乐消费中获取对中国国家形象积极、正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