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魏孝文帝是我国封建社会非常有作为的一位少数民族帝王 ,本文就孝文帝为加速鲜卑族的发展、巩固政权而采取的一系列汉化政策 ,作一简单论述 ,即改革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北方经济得到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 ,北魏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鲜卑族从而摆脱了落后面貌  相似文献   

2.
<正>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的改制,建国以来的评价,有高有低,但基本上还是予以肯定的。本文重点探析改制是如何促进以鲜卑为主的北方各民族的汉化、封建化,以致民族大融合,并分析孝文帝及其改制所促成的民族融合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中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3.
孝文帝改革成功除改革本身符合规律外,还归功于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手段促成改革成功。主要有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处理好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知人善任,坚持原则与灵活变通相结合,使鲜卑族尽快封建化、汉化。  相似文献   

4.
北魏孝文帝定代人姓族之举,在北魏发展史上是一件极重大的事。孝文帝在迁都洛阳前后,都有改定代人姓族的事实。而在这一过程中,改鲜卑勋臣八姓中纥奚之奚为嵇的事例,看似个案,却具有普遍的意义。表明孝文帝在推行汉化改革过程中,不止一次改定代人姓族的史实;表明孝文帝对汉四姓认识的逐步清晰和门阀观念的增强;表明在这个过程中皇权力量的人为干预,即君主的力量可以按历史发展的变化,重新编排他们的次序、改变他们的姓氏。  相似文献   

5.
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当代学者多从保存华夏文化的角度出发,大力颂扬孝文帝的功劳。文章拟从鲜卑人视角出发,尝试对孝文帝追求完全汉化而导致鲜卑文明湮没于历史长河的历史事实作一简要分析,并得出文化并无优劣之别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李璧墓志》与《南齐书·王融传》相互印证,记述了北魏孝文帝江南借书之事。本文采信太和十三年借书说,对太和十二年、十三年间孝文帝文化改革的具体处境进行了揭示,认为借书江南的历史语境是鲜卑、汉文化共识的形成,借书的举措是经"群臣会议",受鲜卑、汉官僚共同支持的,其指向是解决当日争论不休的禘、祫、圆丘等礼仪问题。虽然此次江南借书无果,但不妨碍北魏访书、校书及吸收江南文化。孝文帝文化改革的结果是促进了鲜卑贵族的文化发展,这反过来又保证了孝文帝文化政策在魏末动乱中的延续。  相似文献   

7.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5岁即位,33岁在南征萧齐途中病故,在位29年。这位年轻的皇帝在其亲政后,继他祖母文明太后的革新,进一步对北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进行了比较深入彻底的改革,对当时北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对完成鲜卑族的封建化,以及促进北方各民族的融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一位杰出的政治改革家。不仅如此,魏孝文帝还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修养与才华。  相似文献   

8.
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皇帝。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起过一定的好作用。北魏孝文帝作过两件大事,一是均田,一是促进汉化。均田制的实行,对于抑制豪强大地主的土地兼并,减轻人民的租调负担,恢复五胡十六国时期以来遭受破坏的农业生产,都起了好作用。汉化政策的实行对于促进鲜卑族的文化发展,促进鲜卑、汉族间的友好关系,以及改变已经落后于时代的狭隘的民族界限,都起了好作用。这两件事对当时的人民都是有好处的,对中国历史发展起过进步作用,因而孝文帝在历史评价上,就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所处的时代,是社会急剧变革的历史转折时期。自其在位的太和八年(公元484年)至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北魏政权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持续改制,广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习俗等各个方面,堪称一次全方位的社会改革。对于这场一千五百年前的重大改革,学术界已有诸多论述,但大多仅限于拓跋鲜卑和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范围,而对孝文帝的价值观念以及这场改革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则阐述较少。本文拟结合孝文帝亲掌大权以后的实践,对其提倡和追求的价值观作一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图片资料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培养学生历史信息提取能力的重要资源,它既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命制原创题的重要资源。本文以岳麓版选修《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一课为例,具体说明如何利用与挖掘教材图片资源。一、利用历史地图抓住鲜卑族历史的变化过程本课可以通过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历史事件,介绍了鲜卑族的整个历史发展过...  相似文献   

11.
北魏鲜卑族改革家孝文帝拓拔宏是中国历史上卓越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其改革对北魏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民族融合、社会进步均具有重大的意义,文章从改革背景、改革措施和改革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12.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主要体现在说汉语、穿汉服、用汉姓、通汉婚、讲汉俗等多个方面,透视洛阳城,从北魏里坊区的命名、官学教育、城内建筑等三方面论述孝文帝汉化之功,这些也是北魏王朝改变拓跋鲜卑尚武传统,提倡以文治国,把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方针的重要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3.
魏孝文帝改革 ,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史学家们对此褒贬不一 :颂扬此举者称他“睿圣天成 ,才能非凡” ;贬抑此事者则说他是“夷狄僭伪 ,淋猴而冠”。本文就此略谈管窥之见。一、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评论孝文帝改革 ,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条件 ,否则就难以对他作出中肯、公允的全面评价。因此 ,若要评论孝文帝改革 ,有必要先了解他生活的历史时代。1 .拓跋部进入中原以后的经济文化及其面临的矛盾拓跋部进入中原后 ,开始封建化 ,但其过程在太武帝统一北方以前进行得较为曲折 ,缓慢。当时 ,北魏北部边境地区氏族经济成份还占很…  相似文献   

14.
付义汉 《文教资料》2010,(28):98-100
鲜卑拓跋政权曾先后在盛乐、平城、洛阳等地建都。孝文帝时,都城从平城迁往洛阳。在迁都问题上,孝文帝与鲜卑责胄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孝文帝通过非常手段使迁都得以实现。但迁都后不久,北魏就开始走向衰落。孝文帝宁可众叛亲离,也要迁都。其原因只有探究孝文帝的所说所为和复杂的内心情感世界才能揭示。  相似文献   

15.
赐复胡姓与六镇起义都为北朝后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六镇起义实为以北魏孝文帝为代表的过度汉化政策及其所引起的鲜卑族民众和部分贵族地位下降的反抗,赐复胡姓则是这一反抗的延续与及社会上胡化回潮的反应.而赐复胡姓的措施有利于鲜卑民族提升已经下降的社会地位,也有利于促进当时的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16.
北魏文学自拓跋鲜卑族建国之后就在缓慢之中发展,迁都洛阳之后文学突显繁荣的局面。究其原因在于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使学习汉族文化与文学成为社会时尚。在全面接受汉族文化的过程中,拓跋鲜卑族也向汉族文学学习。若从洛阳时期拓跋鲜卑族、北漂南人、本土士人的文学创作来看,他们并非全盘南朝化,而是吸取南朝文学之长,融合北魏文学固有传统,形成独具特色的北魏文学风格,表现出明显承袭汉魏文风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宗室辨族是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对拓跋氏族群的进化产生了深远意义。孝文帝依当世五属的标准辨族,扫除氏族直勤体制的残余,把宗室打造为狭义的五服制家族。此举的初衷是远遵华夏古礼、近取南朝新风,而沉重的经济压力则是直接的现实动因。辨族活动在孝文帝死后归于沉寂,出服疏宗的宗籍依然得以保留。而阻滞其长久贯彻的原因在于:直勤尊同祖习俗的根深蒂固,中原正统王朝家国一体观念的制约,中古北方大族族制的影响,以及北魏特殊的政权结构等。辨族试图折衷古今、调和现实与理念,但单纯地凭借权威和政令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事物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的。  相似文献   

18.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一方面把拓拔族纳入了封建制的轨道,另一方面却又导致了它内部的阶级分化。对鲜卑贵族来说,汉化的过程便是他们腐化的过程;对下层群众来说,则使他们加入了以汉族农民为主体的被压迫者的行列。随着鲜、汉之间民族界限的日趋淡薄,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便上升到主导地位。孝文帝的改革没有改变北方边镇的落后状态,相反,却起着加深和扩大社会矛盾的作用。旧的矛盾未曾解决,新的矛盾又滋生发展,彼此交织、互为影响,最后使阶级矛盾炽烈化,引起了大规模的六镇起义。  相似文献   

19.
史学界向来认为北魏将鲜卑复姓改为单音汉姓是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所为,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的有关魏孝文帝改汉姓“不可胜记”奉为经典。但据《魏书·官氏志》等有关传纪的记载,魏孝文帝迁都后,只是以法令形式承认过去所改汉姓这一事实,他主要是“定姓族”,确立门阀世族制度。通过对《魏书·官氏志》的分析,不难得出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20.
试论魏孝文帝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北朝七十来个封建帝王中,真正有作为和对后世有影响的,是一位亲政只有九年的年青皇帝——魏孝文帝。旧史书对于魏孝文帝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歌颂其功绩和才华;有的出于大汉族主义的封建正统观念,斥为“沐猴而冠,优排之戏”。这当然都是不对的。本文拟就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就及其影响,试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