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怀疑主义问题是西方知识论史上最重要、最为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当代西方知识论中更是一个受到普遍重视的问题,不仅研究成果多,而且一些有影响的哲学家,如维特根斯坦、奎因、诺齐克、齐硕姆、普特南等都对怀疑主义问题做过专门的研究与论述,知识论教科书一般都辟有专章作专门介绍。但长期以来,在国内学界对知识论的关注不够,对当代  相似文献   

2.
认识的语境主义是当代认识论中一种非常流行的研究进路或一种一般立场。但若通过梳理传统知识观遭遇的困境及引发的回应,剖析认识的语境主义是在何种程度上对传统知识观给出的一种新辩护,则会表明,这种立场由于自身包含的矛盾或不一致性,并不能成功地辩护知识。  相似文献   

3.
德娄斯将敏感性原则作为语境主义的主导性原则,而这一原则却招致了诸多的异议。同德娄斯的语境主义一样,布莱克的反怀疑主义理论也是建立在敏感性原则基础上的。布莱克关注到了敏感性原则的异议及困境,但他并没有像一些知识论者那样就此抛弃敏感性原则,而是采取了一种较为温和的方式。布莱克的思路是对语境主义的敏感性原则所招致的异议加以修正,提出一种弱化的敏感性原则,并进一步揭示出在反怀疑主义理论中采纳敏感性原则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我思故我在”奠定了笛卡尔近代哲学之父的地位。然而,其论证的出发点以及论证的过程都是值得怀疑的。“一切知识都必须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这一信条除了不符合知识进步的实际以外,还存在着一系列的理论困难。这种认识论上的绝对不可错论是怀疑主义的根源,也是“盖梯尔问题”存在的关键。语境主义持一种可错论和反基础主义的立场,试图应对怀疑论和“盖梯尔问题”,陈晓平提出的C-JTB是这方面颇有启发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5.
可靠主义是当代知识论中重要的理论形态之一,上个世纪70年代被提出开始一直是知识论学者讨论知识理论时运用的重要语汇.方环非的《知识之路:可靠主义的视野》这本著作首开国内研究可靠主义的先河,系统论述了可靠主义的发生、发展,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与可能的解决路径,并对其在当代知识论中的地位给予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新初中《语》第二单元的阅读重点,或说编的意图,是让学生感知议论,读懂议论,然后能试着写作议论。其实这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然而本单元似乎很特别,编为什么把表达同一内容的章编在一起?这除了要传达议论这个意念之外,有没有可能潜存着另一层意思呢?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发展的公正性问题日益凸显,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霸权主义的横行、贫富两极的分化、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等问题不断加剧。所有这些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和探讨全球发展的公正性问题。冯颜利教授的新著《全球发展的公正性:问题与解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一改学者们“从观念到观念”的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8.
早在其他民族尚未开化的蛮荒时代 ,我们民族就已经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架构。丰富的政治经验使我们的先人早就注意到了政治的伦理属性 ,注意到了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密切关系 ,亦因此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政治伦理方面的思想遗产。中华民族的至圣先师孔子曾对政治之“政”做过很好的疏义———他说 :“政者 ,正也。”由此观之 ,在孔子看来 ,在道德上符合正义是政治的首要的、根本的要求。只有“仁政”、“德政”才是真正的“政”。接下来 ,孔子又将良吏视为施行“仁政”、“德政”的关键———“子率以正 ,孰敢不正” ;“为政以德则治”。可以…  相似文献   

9.
以往的教育哲学,是把不应该产生知识的哲学中的"哲学知识"搬移到教育思想领域,并据此统治、规制和异化了人类的教育生活,制约了人类教育认识的深入,带来了种种教育领域的困惑。2008年初出版的《教育知识论》一书,以教育生活为本,以哲学思维反思为手段,重新编制了教育学思想的序列,是发生在教育哲学领域的一种新思维,无疑应该引起教育理论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11.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一文,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之后,分两部分进行论述,将这两部分自然地衔接起来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末段首句):“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句话承上启下,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准确理解这句话,有助于对文章的解读。然而.这句话中的“消极”和“积极”的意思却很让人费解.直接制约了大家对文章的深入领悟。  相似文献   

12.
"原罪说"是西方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千百年来阐释者不计其数。德国古典哲学家、辩证法大师黑格尔的解释尤为精彩。他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认为,所谓的"原罪"来自人自身的觉醒即知识的获得,人摆脱自然状态是必然的,并非受到外因的引诱。  相似文献   

13.
美国当代名剧《怀疑》有一个典型的悬疑剧躯壳:女主角因怀疑男主角神父弗林对黑人少年唐纳德实施了性侵犯而展开了多方面调查,带领我们不断地逼近真相。但它有一个非典型结局:剧本中的中心悬疑始终没有明确的答案。这样的结构以及故事本身的暧昧,引导我们将它作为一个哲理剧来解读,诱使我们得出这样的认识:“沉重的肉身”未必沉重,它能给认知及心灵带来高翔的翅膀;如果“有罪”的肉身带来“高尚”的善行,那么我们有理由怀疑对“罪恶”的传统定义,无论这个定义来自宗教还是法律;反过来,既然“高尚”的善行可能源于身体的“罪孽”,我们也有理由怀疑“善行”的圣洁。  相似文献   

14.
王路的《“辩证逻辑”的历史与未来》一文有种种不妥之处“一个确切的历史事实是黑格尔的逻辑学就是辩证法。”为了使之与辩证(思惟)数理逻辑相区别,可称之为“普通(思惟)数理逻辑”;恩格斯所谓的“辩证逻辑”只是“对黑格尔的《逻辑学》中讲述的东西的一种称谓,而不是恩格斯对逻辑这门科学本身的看法”;恩格斯所谓的“辩证逻辑”“只是一种随机性的表述方式”,“是恩格斯在写札记和笔记时一个即兴的、临时性的用语,因此并不是他的一个正式的学术用语。”我们对这一质问的回答是认真地读一下恩格斯的这段话就会知道,恩格斯在这段话中所以使用“辩证法”而未能使用“辩证逻辑”,乃是由于在这里只能使用“辩证法”,不能使用“辩证逻辑”,如果使用“辩证逻辑”,就会形成显然的错误。  相似文献   

15.
对于英美主流的知识论研究路向来说,知识的获取过程必须排斥那些明显的运气成分,由此获得“认知安妥性”。因此,对于偶然性的排斥便成了英美知识论的基本思路。与之相较,日本京都学派的哲学家九鬼周造则通过其偶然论重新评估了偶然性在知识构成中的地位。他将偶然性由浅至深区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定言的偶然;第二,假言的偶然;第三,选言的偶然。在他看来,虽然前两层偶然或许能够通过对于某些必然性规律的调用而得到部分的消除,那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选言的偶然却是不可被还原的。九鬼的这一思想将帮助我们重新评估知识论文献中经常被提到的“假谷仓案例”,以及普理查德对于“认知安妥性”的定义,由此让我们进一步意识到从知识中彻底排除运气或偶然性成分的困难。  相似文献   

16.
老子在《老子》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道”的概念,并赋予它以形而上的意义。认为“道”是宇宙之最终依据,“道”生“有”和“无”,“无”是天地之始;“有”是万物之母,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从而完整地完成了以“道”为宇宙之根本地宇宙本体论。在此基础上,该书提出了“无为”思想,并以“无为”作为人生活的根本根据,倡导不争、尚无、处下、守柔、虚静的思想理念。老子的“无为”思想具有独特的哲学语境。在哲学语境的笼罩下,该书蕴含了“无为”思想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从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绝对压制性视角出发,讲述一个复仇故事。然而,由文本开放性引发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古往今来的研究者从未停止更深层次的探寻。约翰·厄普代克《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以哈姆雷特的母亲和叔父为主要人物,对莎士比亚的故事进行重新建构,彻底扭转了葛特露在《哈姆雷特》中的失语状态,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新问题。本文以《哈姆雷特》和《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二文本为依托,从正义性的消解入手,以葛特露形象的转变、克劳狄斯弑兄行为在新视角下的合理化、哈姆雷特在复仇中表现出的怀疑主义与性格矛盾的交缠为线索,分析哈姆雷特复仇的延宕,以及克劳狄斯弑兄行为的合理化与否。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90年代宁夏本土回族摄影家王征的《最后的西海固》围绕着宁夏西海固地区开始了专题式的影像采集。西方哲学语境下的"回归"和"他者"这两个主题都不同程度地在《最后的西海固》中有所体现,本文试图以"身份"为线索,沿循"回归"与"他者"这两个维度,探寻其中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9.
20.
自康德以来德国古典哲学都在试图超越近代哲学不可避免的"二元论"思维本质,以期达至实体与主体、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在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中,二元分立模式在绝对精神的统摄下告别分裂实现了统一,但是马克思不满意于黑格尔只是在思辨领域也即在思想领域以绝对精神的外化形式所实现的形式上的统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试图超越知识论立场所实现的人与自然的外在性统一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通过劳动实践联结起来的感性对象化关系这一本质上的统一。马克思的感性对象性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存在本原就是对象性存在,从而为我们应对当今时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