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以译介学理论为理论支撑,以《三体》《兄弟》等当代中国文学英译作品的海外出版发行为例,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五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学如何成功“走出去”,实现中国文学在西方强势文化中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译介学》增订本主要关注的是翻译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怎么译”的问题上,也不能停滞在两种语言翻译的问题上,而要更加高瞻远瞩地从文化层面上展开对翻译的结果、翻译的传播与接受等的研究。该书的研究为译介学和翻译文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开拓了国内翻译研究的新领域,加速了翻译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并为翻译文学找到了归属。  相似文献   

3.
杨荣广 《出版广角》2015,(14):114-116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与我国现当代文化的源泉,典籍的对外翻译传播出版必然成为我国提升国际形象,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典籍的对外翻译出版传播必然涉及我国固有意识形态与传播对象之间的意识形态的冲突,并由此对翻译文本选择、翻译策略及文本的接受等都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杨氏夫妇译介的《宋明平话选》,指出典籍外译中译者必将受到原语意识形态和译语意识形态的双重审查,从而阐明意识形态在典籍对外出版和传播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译书公会报》是中国近代最早的译文专刊,属上海译书公会之刊物。该刊主要译介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五国的政治、外交、经济、工业、军事、医学、物理、化学和商务等领域的论著。本文从《译书公会报》的译介范围、译介内容、译者基本情况、编译策略、政治立场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其在翻译史上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化译介是翻译和传播结合的过程,受传播者、译者、受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渊冲提出的"创优之势"是对中国本土化文学翻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唐诗对外译介中,特别是在唐诗典故所承载的文化形象的传递和转换中,许渊冲既尊重原作的语言规范和文化特色,又兼顾译入语文化和译入语读者的接受程度,表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以创译的手法塑造了能...  相似文献   

6.
2013年岁末,笔者有幸翻译并出版了法国著名传播学者多米尼克·吴尔墩的传播学著作l'autre mondialisation(中译名:《另类世界化—基于传播学的思考》)①.在本书译介工作进入尾声之际,参与译事的三位学者对该书中文标题的确立,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学术思想争论.此次争论所围绕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作者笔下的“mondialisation”指代的是国内学术界普遍认知的“全球化”吗?  相似文献   

7.
周作人是我国横跨近、现、当代的翻译大家,本文着重从丰硕优质的译品、公允适时的译介和但开风气的译论三个层面加以探讨,从而估量他在翻译文学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典籍译介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国际话语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我国蒙学经典之一《三字经》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人生体悟和人伦关系准则,译介历史漫长,译本繁多,学术研究成果丰富。德语译作由德语为母语的译者自主自发译介,融合译者主体的研究、翻译、阐释、介绍、出版、传播等内容。宏观层面的德语译介传播史梳理和微观层面译本特色分析表明:百余年来,以《三字经》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在人类多元文化系统中始终对世界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陈平 《出版广角》2016,(14):87-89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一书以译介学为理论支撑,借鉴新近传播学理论,并结合莫言的英译作品加以论证,探索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葛浩文式译介模式.本文借此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出版中“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五个维度进行再思考,以期拓展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出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祁芝红  李智 《现代传播》2023,(11):20-30
译介是中国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一个关键变量,同时也成为观照中国传播学学术研究在地演进及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视角。应用CiteSpace探测传播学学术研究核心话语的分布状况、构成与衍变,配以重点文献文本分析发现:译介先导是早期中国传播学学术研究的显著特征,译入话语是中国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的主体构成要素。伴随着信息技术和传播实践的发展,中国传播学学术研究的话语对象日渐进入“以新换旧”的时代。原创性本土话语正在萌发,但短期内难以从基数庞大的译入话语中凸显,现有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总体上穿梭于引进与融创之间。伴随自主知识生产,话语译介将从以译入为主向译入与译出并举过渡。在未来以译为媒的话语旅行中,中国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得以不断成熟和完备。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众多,文化多元.译介出版作为开路先锋,面对不同文化圈的人群,要以读者取向为原则,通过接地气的译介策划和译介策略,解决译什么和怎么译的问题.以读者取向为原则的译介出版就是拿出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译介作品,去服务读者、影响读者,继而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2.
翻译不仅是语言交流的桥梁,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过程.文章以传播学与翻译学研究的学科交叉点为蓝图,以“5W传播模式”为理论基础,以《文心雕龙》的英译活动为例,考察其译介模式和内部的动态制约关系,总结其译介的成功经验,以期为“东学西渐”提供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一带一路"文化先行的机遇下,大力支持并发展区域文化对外传播,将地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和优秀因子作为名片推动中国文化的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的传播与交流,提高互利共赢的综合效果与对外传播的整体水平。文章研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区域文化对外传播与翻译的路径创新,从传播学与翻译学的跨学科角度来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文章从目前南京地区文化外译传播现状为出发点,集中分析区域文化外译传播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传播学在中国成为一门重要的新兴学科。从西方舶来的传播学理论如何联系中国国情服务于实践,成为传播学界探寻的目标,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命题应运而生。 20多年来,中国传播学的研究逐步从翻译、译介国外传播学著作,转向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中国国情为目标,整合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采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紧紧联系实际,努力服务于实践。许多学者通过大量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关于传播方面的财富,力图创立集东西方文化精华之大成的中国传播学。  相似文献   

15.
张琦 《出版广角》2019,(6):58-61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于2010年正式启动。文章对2014—2018年获资助项目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揭示"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发展情况,并试图从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主体、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等方面探讨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红高粱》作为莫言的成名作,代表着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人文主义的精神实践,有着厚重的文化蕴涵,其作品近年来英译文本的海外传播也取得了良好的口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力.本文从《红高粱》的翻译特色以及出版商的良好运作等方面着手,分析了其海外传播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针对其英译与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从文学作品的选择、翻译人才的培养以及传播路径的革新等方面提出了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中介”因素研究,一直是“中国文化外译”研究的薄弱环节.文章提出“翻译经纪人”概念,认为翻译经纪人是适应国际惯例和顺应时代巨变的必然产物.翻译经纪人主导的市场推介,促进多方共赢,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以《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汉译日文图书总书目》中的出版数据为研究样本,纵向梳理出版历程、横向描摹版图群像,勾勒出民国时期中国日本文学类图书译介出版事业的发展脉络和活动轨迹,为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出版史研究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孙瑶 《出版广角》2018,(5):90-92
传播是人类借助符号交流的活动,当代中国文学英译本的推出就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成功之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出版后,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获得了海外读者的好评.文章从物质文化、民族文化及生态文化三个层面分析了《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中民俗文化的传播效果,及其对推广东方文化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先秦道家典籍《庄子》在世界各地流传较广,有多种语言的注本和译本出版发行.在东亚文化圈内,《庄子》传播起步最早、影响最大,其中日本、韩国不仅保存了许多《庄子》汉语古本,而且各种形式的译本和注本也最多.在西方国家,由于传教士等文化交流群体的译介,《庄子》的注本和译本也不断增加,甚至一些小国都有自己的《庄子》译本,如瑞典、波兰、匈牙利等.有些国家和地区的《庄子》出版情况亟待调查和研究.研究《庄子》国外传播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规划翻译和出版,这是中国典籍《庄子》走出去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