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之际以金人瑞、贺贻孙、王夫之等为代表,上承中晚明戴君恩、钟惺等以"臆"说《诗》的余绪,挣脱"经"的束缚,充分张扬诠释主体的主动性,潜入《诗经》的艺术世界,展开想象,实现了艺术再创造。这种诠释符合文学规律,是对《诗经》的文学诠释,为《诗经》学尤其是为文学诠释《诗经》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近现代日本文学作品中,关于母亲形象的塑造不在少数。《弃老》和《楢山节考》便是两部以弃老为题材,反映社会现实,描写了母亲形象的作品。本文通过对文本的解析,通过对小说的背景、母亲的性格、选择不同的分析,主要探讨两部小说中母亲形象的异同。相比之后可以看出,两者的主人公都是独立刚强的日本女性,《楢山节考》中刻画了一位慈爱而无私母亲形象,为家庭大局考虑选择了上山。在相比之下,《弃老》中的母亲的选择是一种厌世观的体现,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3.
姚晨子 《阅读》2011,(12):27-29
《秋天的怀念》一文的母亲形象,又一次向我们诠释了母爱的真谛。 那是一个星期天,我和姐姐做完了作业,觉得没事做,我就顺手拿起姐姐的一本课外阅读书看起来,其中一篇文章吸引了我的眼球,文章叫《秋天的怀念》,作者是著名作家史铁生。  相似文献   

4.
《儿子与情人》被认为是大卫·劳伦斯早期经典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成名作。"大母神"形象是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中典型的女性原型,具有"天使"与"恶魔"两种截然相反的内涵。本文从"大母神"形象出发,对《儿子与情人》中的母亲莫瑞尔太太进行解读,分析"大母神"莫瑞尔太太在整个家庭中的双重体现,揭示了其个人悲剧及家庭悲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读《绿野仙踪》,时时能感受到《水浒传》的影子,尤其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叙事技法等方面。《绿野仙踪》某些故事情节与《水浒传》"行文一法";亦塑造了诸如与鲁智深、李逵、"四大淫妇"等肖似的特色人物若干;并模仿运用《水浒传》之"犯中求避"、角色引入、故事衔接等叙事技法。《绿野仙踪》多方面承衍《水浒传》创作手法,深得水浒壶奥。  相似文献   

6.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最负盛名的黑人女性作家,《所罗门之歌》是她的第三部作品,也是她的成名之作。本文认为,这部反映黑人社会的小说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与其"寻根"主线故事背后构建的民族文化传统及小说女性角色争取权力的形象诠释有重要的联系,文化传统与女性主义成为建构小说经典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两汉是经学的昌明时代,就儒家经传的诠释而言,因五经立于学官而出现所谓今古文与师法家法之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汉注特有的灾异说经与注重章句训诂的解经特色。而两汉《谷梁经传》诠释,既凸显了这两大特色,又在形式与内容上具有《春秋》学特有的"日、月、时"例发微与浓重的伦理、礼法思想。  相似文献   

8.
国内学界一直将《创世纪》中人在伊甸园中偷吃"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实做奥古斯丁式的诠释。本文指出了其中不合理之处并试图给出另一种诠释的可能。通过"寓意解经"的方法,从《圣经》的整体线索及经文的叙事细节中发现:人之吃那树上的果实,其实全在上帝的"全盘计划"之中。通过对伊甸园之事的新的诠释,尝试解读出经文背后的人类学寓意。  相似文献   

9.
大冈升平在《母亲》这篇小说里塑造的鲜活生动的母亲形象揭示了日本传统社会女性的悲剧命运,在对母亲的忏悔里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眷恋和思念。《母亲》是大冈升平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本文通过作品中的母亲形象分析其小说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对魏晋南北朝《论语》学研究较少,《魏晋南北朝"论语学"研究》一书弥补了此缺憾。此书的特色在于从学术的层面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语》诠释方式的发展与演变予以全方面、多角度地论述,注意吸收学界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比较研究,探讨《论语》在政治、教育、社会风尚与宗教方面发生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好兵》和《黑暗的心》分别是福特·马多克斯·福特和约瑟夫·康拉德于19世纪左右发表的精品小说。两部小说作者有着长达10年的合作关系,他们在经历了长久探讨和磨合之后,其世界观和写作技巧都有了惊人的相似。两篇文章皆以意象"Heart"为主线,诠释了作者们的思想精华。  相似文献   

12.
漫谈《红楼梦》中的诗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中的诗词分为三种不同类型:一类是通过拆字、谐音等手法预先介绍小说中的人物,具有暗示的性质;一类是配合书中角色的性格命运,模拟角色的声情口吻抒发角色自我的感慨;还有一类就是作者借着对于小说的预言,果然写出作者内心深处一份真正的感情与悲慨。前两类作品或技法工巧,或贴切惟肖,而以艺术成就而论,最有意义和价值的要推属第三类作品,它们真实地表现了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真正动机与内心情感。作为小说中的诗词,《红楼梦》中的诗词是了不起的;但把它放在中国大诗人、大词人中去衡量,就不能说它是很好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普希金的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运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事、抒情,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我"就是普希金自己。实际上,从叙事学角度来看,这个"我"并非真实作者,而是隐含作者,或者称之为"第二自我","我"作为叙述者成为作品中的一个独特角色。"我"的叙述话语分为叙述性话语和非叙述性话语,产生了独特的叙述效果。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文学光辉的起点。作为中国文化最主要的源头之一,《诗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的是教科书的作用,"诗云"与"子曰"并称,在儒家思想统治的封建时代,被奉为圭臬。《诗经》在经学家那里被反复诠释与附会,带有明显的教典意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心世道。  相似文献   

15.
孙钦善先生的《论语本解》作为诠释《论语》的注本,学术价值极高,但某些注解似乎存在值得商榷之处."吾与女,弗如也"之"与"字应释为连词"和";"乐则韶舞"之"舞"字应释为通"武",指《韶》乐和《武》乐;"义以为质"之"义"字应释为"正义","质"指本质;"小知"应指掌管小事,"大受"应指受以大任;"吾老矣,不能用也"的主语是齐景公,而非孔子.  相似文献   

16.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成功的小说,也是一部描写"海洋和渔夫最深刻的文学作品",该小说有着深刻的思想主题、丰富的象征意义,完美表达了海明威的冰山原则,诠释了"人可以被毁灭,不能被打败"的硬汉精神。同时,《老人与海》也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寓言故事,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本文试图从生态文学批评的视角出发,探究《老人与海》中复杂而矛盾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7.
《桔子》是芥川龙之介的上层之作,其作品《桔子》中多处用到了隐喻手法,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隐喻进行了学理透视,主要从四个视角进行暗喻分析。小说作品通过事物比拟,彰显日本近代社会的"横须贺港"和"火车";运用人物比拟,突出了社会底层生态中的弱势群体的境遇;利用动物隐喻,揭示主体停滞不前的尴尬处境。利用身份等级的"上"与"下"来诠释空间隐喻与时间比拟。正是借用小说暗喻的手法,才使《桔子》通篇有了传神的载体和灵魂,作品才更好的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18.
陈洁 《职大学报》2016,(4):28-32
施玮是一个充满灵性的作家,她的小说创作深受《圣经》的影响。在书写女性时,施玮把故事中的女性与《圣经》中的女性相对照,在小说中或明或暗地穿插《圣经》女性人物的典型事迹,并以她们的宗教境遇来构建女性角色的命运轨迹。施玮小说中的这类书写主要表现为女性角色遭遇夏娃式的诱惑,回归利百加式的纯洁及追寻玛丽亚式的圣德。施玮力图透过《圣经》女性的神性命运来展示现实女性生命个体的生存。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梅里美原作为基础,对歌剧《卡门》和电影《芳名卡门》进行对比,结合美学原理对真善美的多角度解读,重新探讨了卡门角色中的复杂意义。通过对卡门个性、命运的分析,揭示出卡门角色中善恶、美丑交织的美学魅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著作中,《道德经》在德国广泛传播,印迹深厚。《道德经》在德国的传播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德国学者对它的诠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19世纪的基督文化框架内的诠释,到20世纪早中期西方文化语视角下的诠释,再到20世纪七十年代至今立足于中国文化的诠释。随着德国学者对《道德经》认识的深化,《道德经》不再是依附于西方基督文化的宗教典籍,而是彰显中国道家思想和智慧的哲学著作,并对西方文明产生深远的厘革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