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夏彬彬 《文教资料》2014,(16):23-25
人物形象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要素,在作品中一直扮演承载作者审美情志、思想感情的角色。葛亮对小说人物的塑造充分展现了他扎实的叙事技巧和敏锐细腻的观察力。他塑造的小说形象大致可分为小人物、知识分子、局外人、动物形象四大类,体现了葛亮创作中多样的审美趋向与世界观。  相似文献   

2.
"二拍"中的婚恋小说有25篇,其中有12篇认为故事中男女之姻缘是前世注定的,约占所有婚恋小说篇目的48%。这些宿命婚恋小说虽明言宿命,实际上都表现青年男女争取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的时代主题,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宿命论思想是作者制造悬念的一种方法,为故事情节制造巧合、删枝削蔓的提供了观念支持。  相似文献   

3.
萧红的一生颠沛流离,深深体味了女性生存的艰辛与苦涩。在其小说中,她描述了旧时代女性宿命般的生存苦难:刑罚般的生产、爱与尊严的缺失、心态的麻木与奴化等等;并在旧时代女性生存悲剧的描述中,控诉了以捍卫男性霸权地位为核心的封建宗法制度对女性的戕害。  相似文献   

4.
当代小说家方方通过对知识者生活的描写,对人的存在和命运进行深刻的哲学反思.她笔下的知识者虽然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生活阅历各自不同,却有着相近的精神血脉,呈现出具有家族谱系的人物类型:即祖父辈,父亲辈,我辈三代知识者.在他们看似不同的生命形式里折射出三代知识者相似的宿命悲剧:无处遁逃的生命定数.宿命,在方方笔下表现为一股神秘的力量,她形象地描绘出在宿命之手操纵下代际轮回的宿命悲剧,发出一声声宿命的叹息.  相似文献   

5.
江善敏 《华章》2007,(8):83
通过分析沈从文的小说,探寻其中独特的宿命色彩.体现在其作品中的宿命,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必然,同时,又是一种偶然.在这必然与偶然之中,揭示出人生中所具有的宿命色彩的悲剧内容,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不无宿命论色彩的悲剧性思考.然而,作者并没有在宿命中沉沦,而用一篇篇作品建造起自己心仪的"希腊小庙",把"人性"供奉起来,试图建立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相似文献   

6.
《音乐世界》2012,(2):150-151
玛雅的世界末日预言只是个传说,但对于有些星座的人来说,2012的感情世界将面临“末日”般的劫难。“科技紫微星座网”的星象专家为你指点迷津,带领各位走出这一劫难,凤凰涅檗,浴火重生,迎接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7.
史铁生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悲剧思索的宿命论,如偶然性、荒诞性、不合理性、神秘性等,但表现宿命的主题并不是小说意义的全部,他的小说的意义在于企图超越宿命这个悲剧性命题的过程中,让人们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用对生命意识的觉醒来超越充满宿命的生活,从而使他的小说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与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8.
黄天怡 《文教资料》2007,(32):13-15
毕飞宇带着他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将日常生活场景重新安排、整合,表现自己心中真实的生活,弥漫着淡淡的但无法摆脱的宿命色彩,使其小说罩上一层令人抑郁的悲剧气氛,体现出他对生活的独特诠释与理解。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论一直强调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小说由于一开始便被定位为只是于国家社稷渺不相涉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所以,为了提高小说的地位,历代小说理论们从各个方面开掘了小说于社会政治的重要作用。概括而言,主要有:增广见闻;裨补正史;劝善惩恶;泄愤。  相似文献   

10.
在《围城》里,钱钟书以方鸿渐为中心人物,描写了抗战前后知识分子的生活,写出了人生处境实质上的尴尬和窘迫,是一位智者对人生的洞察。然而,时代在发展,今天,当我们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业和家庭,就会看到,社会已经赋予我们许多权利,围城式的宿命是可以打破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论一直强调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小说由于一开始便被定位为只是于国家社稷渺不相涉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所以,为了提高小说的地位,历代小说理论们从各个方面开掘了小说于社会政治的重要作用,概括而言,主要有:增广见闻;裨补正史;劝善惩恶;泄愤。  相似文献   

12.
当代小说家方方通过对知识者生活的描写,对人的存在和命运进行深刻的哲学反思。她笔下的知识者虽然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生活阅历各自不同,却有着相近的精神血脉,呈现出具有家族谱系的人物类型:即祖父辈,父亲辈,我辈三代知识者。在他们看似不同的生命形式里折射出三代知识者相似的宿命悲剧:无处遁逃的生命定数。宿命,在方方笔下表现为一股神秘的力量,她形象地描绘出在宿命之手操纵下代际轮回的宿命悲剧,发出一声声宿命的叹息。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对于"小说"的概念至今没有确定的内涵,争议颇多,进一步进行分类和类型研究存在诸多难处。因此,用今人"小说"的概念提出"谐谑"这一类型,无疑是有争议的。笔者通过对汉画像石和汉代陶俑以及史籍文献的考察,探讨"俳优小说"的内涵,对"谐谑小说"进行较为科学的界定,认为其当为具有谐谑性、故事性的散体书面文学。  相似文献   

14.
叶云 《文教资料》2012,(17):15-16,23
李碧华小说是一个瑰丽的世界,让人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苦痛,其小说中的人物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流动着抗争与不屈的精神,但结局却是逃脱不了命运的安排,只能陷落和屈服于命运,抗争是颓然的。李碧华将这些归于不可抗拒的命运。她小说中的人物最终结局或死亡或黯然离去,为我们展示了命运的凄艳、绝望与无奈。她小说中的宿命思想有其无法摆脱的根源,不仅源于香港社会、个人因素,还受到西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文学发展史中第一个必经阶段,其主要思想倾向是揭露和批判“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性内乱所造成的影响,展现“文革”给人民带来的精神和肉体上的创伤。但“伤痕文学”的生命是短暂的,思想是浅显的,它的命名是一种悲剧宿命,其结果必然为其它文学阶段所代替。  相似文献   

16.
野史作为一种有着民间话语属性的史藉形式,包涵"私史"与"小说"两层意义。野史除了有补正史之阙的价值外,还有"禆名教、资政理、备法制、广见闻、考同异、昭劝戒"的功能。野史与小说同生共源,价值功能也大体相同。野史采用"笔记"作为著述方式以及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语增"现象,都使其具有笔记小说的特质,具体表现为"杂史小说"的出现。杂史小说是笔记小说史学品格的具体体现,它仍不出笔记小说的文体范围。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小说处于中国小说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时期,小说分类标准既不规范又不统一,小说类型繁杂。本组笔谈分别选择了按内容分的倡门小说、社会小说,以创作方法论的翻新小说和就篇幅而言的短篇小说四种类型的小说进行研究。《论民初“倡门小说”》着重从内蕴方面考察了“倡门小说”对“狭邪小说”的承继与突破,揭示出潜隐着的近代小说由重“事”的叙述到重“情”的表现的转变轨迹。《论晚清直面现实针砭时弊的社会小说》对晚清社会小说的出现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意义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梳理,文本细读是其所长。《作为小说类型的晚清翻新小说》通过对1909年前后出现的“翻新小说热”现象的研究,第一次把“翻新小说”上升为一种小说类型来研究,饶有新意。《“小说界革命”与晚清短篇小说的崛起》认为“小说界革命”为晚清短篇小说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而晚清短篇小说的显著特征是过渡性。正是晚清短篇小说作家的多方尝试为“五四”及以后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准备了条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唐前定命观念的演变和定命故事的出现为唐代定命小说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唐士人的命运遭际催生了大量定命故事,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士人出于功利目的,将当时流传的定命故事搜集整理、再创造,“定命小说”因之兴起。  相似文献   

19.
李锐的小说始终关注着人类存在的困境,这主要表现在对宿命的表达上.在他的小说中,人物的宿命结局大致存在两类:人自身的性格缺陷造成的人生悲剧以及历史、社会、环境等因素导致的无法逆转的命运.同时,人在"宿命"这张巨大的网笼罩下产生的无力感和虚无感与人的理性之间的对立,又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种生存的荒诞感.  相似文献   

20.
目前侠义小说研究中"重论轻史"的问题比较突出,研究者对于魏晋侠义小说往往存在习惯性的忽略。必须看到,魏晋时期,中国侠义小说出现了"夺宝"、"行侠"等新的叙事主题,并呈现出好奇、通俗的审美倾向。对魏晋时期侠义小说的重新开掘,能够有效地弥补中国侠义文学发展史研究中的汉—唐历史断层,重新建构中国侠义文学发展的历史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