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精致语文是对语文教学的一种个性化追求,强调教学的精粹、精当,细致、情致。它追求精粹内容和精当形式的统一,细致品悟和情致对话的统一,精心设计和精彩生成的统一。它追求的核心价值目标是激扬学生言语生命,培养学生言语品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精致语文课堂的特点为:"精""准""细""趣""巧"。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育本身就是从形式理解内容,进而把握形式的过程,即形式—内容—形式。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是同时成就的,言语内容生成于言语形式,言语形式实现言语内容。夏丏尊先生在《学习国文的着眼点》中明确指出:"学习国文,目的就是学得用文字来表现的方法,他们只着眼于别人所表现着的内  相似文献   

3.
小学美术课"六段"式教学结构,是把课堂教学分为"导入""示范""讨论""精讲""辅导""讲评"六个阶段。具体阐述如下:一、导入导入阶段突出教学的趣味性和探索性。本阶段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信心,明确任务。其形式可根据每节课不同的内容灵活多变地  相似文献   

4.
如何协调"言""文"的有效统一是文言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师说》一课的教学设计,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发现文本中有意味的形式,挖掘形式的意味,在形式与意味的交融回环中,理解和习得言语智慧,实现语言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语文学习是通过语言学习获得语言的理性、形式和言语的人文性的过程,也是获得一套价值系统和文化系统,实现由言语创造走向生命自我实现,进而创造自己的精神家园的过程。教学要从过多关注学习"内容"、热衷于碎片化的语段分析与死记硬背,走向关注学习"策略",凸显元认知策略运用,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元认知策略包括规划策略、协作与体验策略、监控策略、评价与调节策略等。  相似文献   

6.
语感是儿童母语学习的目标、途径与内容,小学语文教学要适应儿童母语学习的这个根本特性,着力培养儿童的语感,养护儿童的言语生命。语感具有的直觉性、整体性、针对言语形式和指向言语智慧等特点是我们开展具体的语感教学的指针与依据。  相似文献   

7.
实施新课标后,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以"资料卡片""思考交流""科学视野""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等形式增加了大量的科技创新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内容,通过合作学习,结合校内外教学资源进行科技创新教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的问题实质是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问题。本文结合语文教学实际,从语言与言语的关系中,明确言语形式、言语内容的内涵与外延。进而提出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即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言语形式,同时论述了语文教学如何立足言语形式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9.
按照内容决定形式的哲学观点,在教学中,就是言语内容决定言语形式,言语形式为言语内容服务.这种推理的错误在于没有考虑到语文学科以及各个教学环节的特殊性.言语作品与言语作品教学,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在语文学科中,到底是言语形式起主导作用,还是言语内容起主导作用,不能一概而论,二者是动态平衡与互补整合的关系,这也决定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复杂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社会生活交往的重要工具,也是承载母语文化和情义价值的媒介和载体。因此,语文教学决不能停留在内容、含义的层面上,而需要引领学生不断探寻言语形式的内在秘妙,在感知文本言语形式和写作方法的基础上,与文本的内容、情感、主题相得益彰,促使语文教学达成"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的问题实质是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问题,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重"文"还是重"言",仍然是文言文教学纷争的焦点。面对文言文教学的困惑,笔者认为无论是面对高考,还是面对新课程素质教育,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突出基础,以"言"为本,追求"言"与"文"的和谐统一。具体地说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扫除"言"的障碍;重视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逐步解决"言"的问题;反复朗读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因"言"释"文"。  相似文献   

12.
<正>言语是由内容与形式共同组成的,内容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则是内在的抽象。在言语分析中,每个人都能够看到内容,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发现并理解其形式。学习言语艺术,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进而提高古诗词学习的实际效果。具体来讲,基于言语形式学习,小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古诗词教学策略。一、理解古诗词的内涵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统一在文本之中,内容是形式的载体,  相似文献   

13.
任何语言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运用。要促进初中生的英语"言语生成",不仅要关注言语内容、言语意义,更要关注言语形式,在有意义的言语输入与输出中,让学生主动感知言语、体验言语、运用言语。  相似文献   

14.
图式理论的"图式化"运作机理可使学习主体与学习内容(客体)之间得以"适应".在秘书学专业本科课程教学中,允当运用图式理论对课程教学具有涵化与促进功能.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若能适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态势,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通过发挥学习者图式的"同化""顺应""平衡"等功能,可实现"因材施教""触类旁通"和"融会贯通",由此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5.
阅读是人类社会认知世界的最基本方法,是个体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但阅读并不等同于语文学习。语文学习是在"言语形式——言语内容——言语形式"的往复循环中涵养语感、丰富情感。确切地讲,语言文字在这里绝不同于其他学科中仅仅被作为一种了解内容的工具,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既是"形式"又是"内容"。吕叔湘先生曾用简单的一句话来形容阅读教学:教学生学习课文就是领着学生在教材中走一个来回。现今语文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在命题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它一方面传达出语文教育的理念,另一方面表现出社会思想内容,其具体内容存在多层次、多角度的争论,这些都对语文教育研究造成了干扰。基于《言语教学论》的学习,试图将李海林对"言语形式"的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探索文本深度解读密码,提升中学语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本文以《第一朵杏花》"两次对话"教学片段为例,聚焦对话、品味对话、实践对话。教师应该充分钻研文本,挖掘文本中独特的"语用"价值的内容,"让思于生""让学于生""学以致用",学生通过言语实践活动,实现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共生"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被定义为:"相依生存,彼此有利。"细揣之,有共存、共建、共荣、共赢之意。"言意共生"的语文教学不仅着眼于"言意兼得""文意兼得"之意,更落点于"言""意"的彼此交融、彼此支撑、彼此相长之实。内容与形式的运动式统一是万物存在发展的本源动力,语文亦然。语文的"内容"与"形式"直指语文的"意"与"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  相似文献   

19.
语文学习是"文本言语—内部言语—外部言语"的体验,历经了"言语—思维—言语"的往复运动过程。语文教学的指向是学生"言语智慧"的生成。言语智慧,实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言语内容的智慧性,即内容中有精辟的见解、洞见、哲理;一是言语表达本身机警、妙趣、含蓄、幽默等,即言语形式包括遣词造句的艺术。思维是智慧的载体,让言语智慧在言语思维上落脚,语文教学就不再虚无缥缈。  相似文献   

20.
语文用一定的言语形式表达一定的言语内容,透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表达的妙处,获得言语运用规律、技巧及言语本身.但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人文理解、内容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忽略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到写,了解文章写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