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目前人与自然和谐的现状不容乐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该文从分析人与自然和谐的现状入手,从树立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德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等方面来探讨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就极为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的课题。当今世界,仍然存在人与自然不和谐,面临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条件恶化的问题。在步入二十一世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明确定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并遵循马克思主义指引的方向,不懈努力在实践中寻求做好人与自然和谐课题的答卷。  相似文献   

3.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需要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明确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涵 ;需要反思人类干预自然的限度及其合理性基础 ,自律自控自身的非理性需求 ;需要运用技术政策等综合手段维护、扩展、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保持自然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里深入地剖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的生态文明思想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时至今日,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人类对大自然无限制的索取引来了强烈的“报复”。人类若想在自然界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就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因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受到了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西方学者把生态学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创造了生态马克思主义这一新的学说。在多年研究中,生态马克思主义在调整社会结构、完善经济社会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国也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理论依据,结合本国国情,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念等,这些观念在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生态文明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从来都不是超然于自然界的统治者.而只是其生'态链中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万物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对生态环境,我们不能漠视、破坏,更不能毁灭.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破坏自然,毁灭自然,必然会遭受大自然的惩罚,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大自然才能够给人们更多更慷慨的回报.  相似文献   

6.
7.
易培强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4期撰文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人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客观地位,决定了人不应以自然的征服者、统治者自居,而要如实地把自己当作自然界的一员。第二,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依存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的持续进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三,人不仅作用予自然界,也受自然界的作用。人利用、改造自然的活动要受到自然本身规律的制约;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共同体思想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论。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论述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共同体思想的双向建构,阐释实践基础上人与自然的相互确证与辩证统一;从唯物史观角度展开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共同体思想的纵向论述,揭露资本逻辑下的生态异化,描绘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图景,启迪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对丰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敬畏感是人类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精神情感,它是在对人类自身在茫茫宇宙之中力量有限性的认识基础上产生的.自农耕文明之后,伴随着人类在思想观念上完成"脱巫",生态恶化就逐渐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且在不断加剧,人与自然的那份原有的和谐关系也逐渐被打破.如今,当人们开始反思人与自然关系,重建二者的和谐时,也应该给寄存于人类精神本质当中的那份原有的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在现今的文明社会当中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归宿.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关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经历了一个发展、深化的过程,如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迫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使得将伦理关怀扩展到自然界,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道德思考成为必要。所以人们应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确立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德理念,加强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注重道德实践,推行生态伦理,从而走向深层环保,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基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真实反映,是人类历史的瑰宝,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理论依据。实践证明,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正是因为我们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从中抽象提炼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马克思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此作为指导我们行动的指南针。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大时代下,要想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真正领会并贯彻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真正了解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当代世界的重大变化,就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是全球化问题的缩影,也是全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对马克思生态文明哲学思想的主要观点进行阐明、对马克思生态文明哲学思想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进而从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生态治理国际化三个维度提出了马克思生态文明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并对具体内容进行了系统化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创世神话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其中蕴含的动植物图腾、人兽合一的神灵形象、万物化生一体的生态观念等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用理论武装人民群众,将理论转化成革命的力量,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的最终目标。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仅影响着世界格局的更迭,更推动着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引领着中国新时代的发展步伐,对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态人"是新型文明形态的主体承担者,具有高度的生态责任感,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态人"的培育不仅有利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必须积极探寻"生态人"培育的有效路径,由此推动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社会建设思想即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从人是社会发展的主题和实质出发,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动力、核心等问题,提出了科学的社会建设理论。找到实现人自由全面与解放的钥匙。在今天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马克思的社会建设理论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的和谐:生产力内涵的生态诠释与双赢策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马克思、恩格斯赋予了生产力内涵以生态学意义,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性。传统生产力内涵凸显的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生态文明诠释的生产力不仅是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适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能力。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要通过实施人与自然和谐的对策措施,实现生产力发展与自然和谐的双赢。  相似文献   

18.
老子思想是典型的东方智慧.它不但是历史的,也对解决现实问题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老子之“道”的自然性启示人们尊重客观规律,老子将天、地、人统为一体的思想启示人们关注生态平衡,老子的“无为而不为”之术提升了传统的领导艺术,老子的相反相成之道为现代的经营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老子之“道”的阴性特征和雌守观念更对传统的“尊阳卑阴”价值观具有纠偏作用,并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和谐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关系,经千百年来众多文人的描绘,被定格为情深爱重忠贞不渝的“爱情典范”。然而,通过对史实的考索,却发现李、杨之间并无多少“爱情”可言,他们之间只是一段寻常的帝妃关系,至多是唐玄宗对杨贵妃有所偏爱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