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进  王中伟 《东南传播》2022,(2):141-144
边疆不仅是地理上的边疆,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文化风情的边疆。纪录片尤其是政论片,与生俱来具有向社会发言的传统。本文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纪录片《新军垦战歌》为例,揭示了如何运用风景建构生命情感、形塑历史记忆、强化家国认同,并探讨了“符号能指”“价值隐喻”“记忆询唤”“情感共通”等风景书写意识形态的主要机制。探索包括风景等自然载体与思想价值观念在文艺作品中的融合机制,将为政论片更为有效地实现意识形态诉求提供更多的可能和选择。  相似文献   

2.
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专题片又称电视纪录片,是用真实的环境、真人真事等一切自然和社会的原生状态来反映、再现客观世界现实生活或表现创作主体的见解与情感的一种纪实性作品。电视专题片依据不同内容、题材、风格可分为政论片(8集电视专题片《与时俱进新党章》)、人物片(《永远的小平》《女蓝日记》)、风光片(《东方大峡谷-怒江》《黄河》)、科教片(《宇宙与人》、《赡养老人与遗  相似文献   

3.
大众媒介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电视通过声画符号系统进行意义生产,并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建构和传播.意识形态的建构可以视为一个表意过程,其呈现、表达、传播往往通过“文本”来实现,电视新闻文本的意识形态研究重点在于分析电视如何形成大众的统一认知来维护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4.
由河北电视台国际部编导高虹执导的电视系列片《大梦先觉》最近由河北台播出了,这是电视参与学术的一次有益尝试。 用电视的形式探索一个社会规律,解剖一种社会形态。应该说是政论性电视纪录片的任务。自从列宁提出“形象化政论”的观点,为新闻纪录电影定义后,新闻纪录电影及后来兴起的电视政论片就一直担负着用画面加解说去品评时代风云的任务。在  相似文献   

5.
电视专题片不是纯粹的文学艺术,也并非史学文献,如何通过声画语言将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生活的思考融会贯通于符合电视传播特征和观众接受规律的荧屏上,这是电视专题片制作的永恒话题。本文以KBS的专题片《面条之路》为例,从该片创作方式上的特点进行探究,并由此观照我国专题片创作的现状,探讨成功专题片创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融媒传播发展中电视政论片剪辑的重要性。以往对于从线性剪辑到非线性剪辑的理解“有无画面附加技巧”,剪辑人员在艺术处理、创作手段、制作技术等方面创新自己的思维方式,了解受众的需求,剪辑技术是客观的,但是剪辑师有主观能动性,政论片的创作、剪辑,该如何跳出思维局限,不断迭代升级将作品进行更好的排列组合并传递给观众。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兵团政论片担负着地方事实传达、政治宣传教育、区域特色建构等多种功能。在社会进步、技术更新、新纪录运动等影响之下,兵团政论片也在不断发展与演化。但总体来说,目前这一领域仍然存在创作主题单一、价值观念陈旧、重创作轻传播等问题。与此相对应,兵团政论片在以后的创作中,需要进一步拓宽创作题材,更新创作观念,重视推广传播。  相似文献   

8.
满熠 《视听》2016,(6):22-23
电视政论片可以视作报告文学的衍生物,也可称之为电视报告文学,是报告文学功能的放大与文体的延伸。电视政论片是传统的报告文学与新兴电视的一次有意义的联姻,组合的结果把报告文学的功能成几何级数地放大,用蒙太奇等电视艺术手法将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达到大众传播的目的。电视政论片,作为电视专题片里较早出现的一个种类,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鲜明的时代特征、高度的理论修养、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9.
在电视专题片创作中,如何充分发挥电视诸要素的作用,更好地深化和揭示主题,从而摆脱"形象化政论"的说教,增强专题片的感染力,成为近年来许多电视记者、编辑不断研究探索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0.
吴安阳 《记者摇篮》2004,(8):61-61,57
成就宣传一向是主流媒体必然承担的社会责任,因为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和媒介权力烙印而容易在传播策略方面失衡,或流于空泛的说教,或陷于琐碎事件不成体系。对于依靠具体的形象和声音作为主要叙事符号的电视媒介,尤其难以把握。如何做到高屋建瓴与踏实好看兼得,一直是电视专题成就报道力图实现的传播目标。在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盛极一时的“政论片”、九十年代兴起的纪实主义风潮,都曾对此有过不  相似文献   

11.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媒介时代的情境喜剧。情境喜剧是以电视媒介为中心的后现代时期的特征性产品 ,是由影像、现实、意识形态三位一体构成的影像现实。本文将通过对情境喜剧类型特征 ,尤其是固定模式的分析 ,从喜剧性、间离效果、家庭的扩延性三个方面来考察情境喜剧作为类型的文化意义和认识价值。同时分析情境喜剧作为“外指性文本”即“整个文化的副文本”与当前中国文化现实的衍生关系 ,并由此透视情境喜剧与大众日常生活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游戏精神观照下的儿童电视动画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电视动画片对儿童思维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不可低估.由于种种原因,二十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儿童电视动画片在创作理念和创作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节目与儿童受众之间的关系并不协调,曾经有过辉煌的国产动画片正陷在低迷的困境中.本文探索如何在游戏精神的观照下更好地推动儿童电视动画片的创作.  相似文献   

13.
房慧萍  吴木坤 《东南传播》2021,(12):125-126
脱贫攻坚题材电视系列片是记录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的中国奇迹的影像志.从前期策划,到设计叙述,再到制作呈现,创作团队须同政府、企业等相关各方深入沟通、密切配合,用纪录片的手法关注个体,用政论片的高度思辨论证,用精细的拍摄手法、巧妙的剪辑叙事和融合的媒体传播将民间故事的"柔情"与专题政论片的"阳刚"融合在一起,才能创作出"刚柔并济"的好作品,才能不负脱贫攻坚题材电视纪录片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14.
约翰·费斯克的电视文化理论主要体现在如何看待电视、如何看待受众两个方面,费斯克强调电视文化功能,电视符号的解读、文本叙事以及传输方式都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基于此,费斯克提出了电视观众的通过主动的解读而摆脱了文本意义的控制,而成为积极的受众。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电视剧与民族叙事审美文化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静 《现代传播》2002,(1):77-80
随着消费观、娱乐性、商业色彩的渗透和冲击 ,中国影视文化面对挑战。本方着重对中国电视剧所承继的民族叙事审美文化传统进行了历史和现实的观照 ,并通过对一些电视剧叙事文本的解读 ,分析了中国叙事审美传统在中国电视中存在的形态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为基础,以批评性语篇分析为方法,以《人民日报》对“热比娅”和“世维会”的报道为分析对象,在解构文本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人民日报》的报道倾向与价值取向,透视中国主流媒体报道社会安全事件的指导原则和操作方式,探索意识形态对现实实践的指导和控制方式。  相似文献   

17.
戴清 《现代传播》2002,(6):65-67
本文通过对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以及相关题材作品进行文本比较 ,分析了电视剧创作与改编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倾向、道德观念 ,从而揭示了主流意识形态与文化环境因素对创作心态、创作方法所构成的制约与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与一般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不同,威廉斯提出了"情感结构"这一新的分析范畴。作为一种具有连续性和实践性的意识结构,情感结构既能以其对感性经验的容纳能力,将文学的虚构性层面纳入其中,同时又以其对社会历史因素的直接关涉,成为意识形态理论脉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而威廉斯虽以18世纪以来的英国文学为对象,却并不以文学审美为旨归,甚至也拒绝将这些城乡表述简单地视为某种"心灵形式"。他在小说、诗歌、回忆录乃至博物学著作等不同类别的文本之间自由穿梭与对比,所关心的是乡村与城市的历史现实,而文学虚构的现实性正在于其所承担的意识形态功能。  相似文献   

19.
情感.是人类社会中永恒的主题,也是播音创作中的灵魂。电视播音通过播音员(主持人)的声音和直观的屏幕情感来体现对新闻类节目的内容用有声语言和特定稿件所赋予的情感因素进行再创作.准确鲜明地将新闻类节目的情感因素传达给电视观众.使观众在了解新闻事实的同时,  相似文献   

20.
元宇宙加速发展的现实基础是人类认知与技术迭代。文学为元宇宙提供了基本构想和叙事拓展,元宇宙为文学叙事创建了与现实社会平行的异质生活空间和虚拟文化生态。元宇宙时代的文学艺术具有此在性、交互性、具象性和共时性特征,以跨媒介、多载体方式融合文字语言和视听语言,实现创作的多主体参与、文本的多形态呈现以及全链条传播。元宇宙文学对现实的突破表现在观念重塑、世界设定和沉浸式全息体验,支点还是人与现实,意义在于对社会生活和元宇宙互为镜像的批判性观照与建构性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