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感是人类认知领域中复杂的心理认知现象之一。研究探讨通感的形成机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揭示通感的基本认知规律。以心理空间理论以及后续发展的概念整合理论为依据,研究探讨了某一感觉特征在心理空间是如何进行相互投射,各项信息在合成空间中的创层结构中怎样进行组合、完善和扩展。这一感觉同另一种或多种感觉的相互连通造成了词语表达的语义变化以及新的意义的产生,由此揭示出通感的形成机理及其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2.
从动词语义学角度,对日语动词"知る"和汉语动词"知道"各义项语义语法特征和认知事件结构予以分析和比较,阐述了中日语言对译中出现偏差的原因。"知る"与"知道"都具有认知事件的特征,但只有表达"认识掌握与人、事物相关的知识或信息"和"了解人或事物的状态、内容与价值"语义时可以对译,忽略动词语义特征和各论元成分的性质进行翻译是出现对译偏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很多学者认为英语产生于偏重理性思维的西方,表现为形和语言,其特点是具有严格的句法规则,所以双宾构式一旦确定,它的含义就趋于单一且固定,即只有"给予"义,构式本身可以允许不具有"给予义"的动词进入构式,以其坚固稳定的构式意义使动词携带"给予"含义。文章在此基础上探讨动词的"给予义",指出动词内部语义表达的"传递性"强弱跟施事者的意愿存在认知上的关联性;同时,本研究运用意象图式分析双宾构式中介词"to""for"在表达"传递"时的认知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感作为一种人类共有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在人类认知过程中通过和语言的结合会呈现出不同的通感意象。研究发现汉英通感的认知结构共性多于差异,语言选择条件的限制是由本体喻体各自拥有的语义特征和人类的认知经验所决定的。作为隐喻性认知的通感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能将生理、心理、情感和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生成多维感知和立体审美的语言意象。  相似文献   

5.
王朝培 《文教资料》2006,(18):122-123
Palmer(1986)将情态定义为说话者态度和看法的语法化,认为主体性是衡量情态的一个根本标准。将情态分为动态情态、义务情态和认识情态体现了主体性递增的原则,而主体性程度说明了三类情态的语义(即用法)区别,同时也决定了情态助词的句法表现。但主体性实际上是说话者所要表达的语言目的,而并非情态助词的认知基础。本文认为,决定情态表达的认知基础是人际权力关系和言语情景参与者的预期。而情态助词作为语言中表达情态的主要手段,其语义主要由话语参与者之间的权力结构决定。义务情态的另一个决定因素是对话语参与者对相关行为的态度的预期;情态动词的认识用法是其义务用法的语用强化,而非隐喻投射。  相似文献   

6.
「とる」类动词是日语动词中一个频繁使用的小类。其基本含义表示手的活动动作。由于手的活动动作不仅仅在于"取",所以「とる」的语义涵盖面远远大于汉语动词"取"。本动词和汉语中大量存在的表示手部活动的动词之间相互对应,形成了上位概念范畴和下位概念范畴之间的关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来分析日语动词「とる」的多义构造,使初学者能够对本动词的语义特征与用法特点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Langacker的心理扫描理论,从英国国家语料库选取"have sth.done"与"have done sth."构式语料各300例,对比动词使用特点,找出语义产生动因,旨在对比人们使用两构式时心理认知和思维过程的差异."have done sth."构式多使用活动动词和完成动词,动词语义在时间轴线上动态持续延伸;"have sth.done"构式多使用结果动词,动词语义体现非时间性瞬时特点;语言使用者常采用顺序扫描识解"have done sth."构式,以表征其语义的非累加连贯性,用整体扫描识解"have sth.done"构式,以表征其语义的累加瞬时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以汉语"听"的概念隐喻分析为线索,对比Sweester(1990)的英语听觉动词语义转移的轨迹的分析,探寻汉语"听"的两条语义转移轨迹,即:⑴听-注意-接受-服从-听任-等候,⑵听-注意-接受-获取信息-允许-管理、掌控;同时分析汉语"听"的语义转移轨迹与英语的听觉动词语义转移轨迹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根据Talmy的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理论,英汉语言同属方式语言。实际上,英语的方式动词远远多于汉语。英文绘本中大量使用语义内涵丰富的方式动词,既生动有趣又简洁凝练,符合儿童读者的阅读和认知需求。在绘本译介过程中,由于汉语方式动词的缺失,译者必然会遇到诸多翻译难题,这就需要根据英汉词汇化特点和儿童读者的认知特点,选择适当的绘本方式动词。  相似文献   

10.
情感通感认知模式是使抽象的情感附着在具体的感觉上进行表达的认知模式,二者具有牢固的联想关系,而这种联想关系主要是建立在相似或相近的基础上。通感这一认知方式主要是体现了作为始发域的感觉同目标域情感之间的特殊联接方式,事实上情感最终还是以隐喻和转喻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可以把情感的通感认知模式分为隐喻性通感和转喻性通感。  相似文献   

11.
从语义的角度看,认知动词是表达说话者的主张和态度的主观化的手段,而从话语的角度来看,它们被赋予表达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承诺的多功能状态,这说明认知动词往往倾向于与其他语言合作来表达承诺,在政治话语代理方面有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感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非常巧妙的表达方式。在文学创作和生活中,通感都被大量的应用。通感是指人们在表达过程中利用不同的内容进行修辞,并在其中加入隐喻以及概念的成分。通感将不同的感觉联系起来,使两种互不相关的感觉融合相通,并相互感受,以此加强对感觉的描写,使其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表达。通感在现代汉语的表达中有力地强化了对感觉的认知,使人可以从一种较为简单的感觉中突破局限性,体会到另一种更加奇妙的感觉。  相似文献   

13.
褚纬纬 《考试周刊》2010,(34):34-35
构式语法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句法理论,是对语言结构组织的认知研究。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Goldberg认为构式的语义从本质上来讲是多义性的,并决定动词的及物性用法,像双及物构式这类基本句型是人类最基本经验场景的编码。双及物动词结构的中心意义是施事论元有意愿并通过某种行为使客体向接受者成功地进行转移,除了其基本用法以外还常用隐喻和转喻用法产生引申意义。本文在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对双及物构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存在。原本不能带宾语的词带上宾语之后,所形成的结构表达"使宾语如何"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本文主要考察现代汉语中不及物谓词的使动用法,意在为这种句式和与之对应的表达相同语义的"使字句"找到统一的句法分析模式,并对其如何获得致使含义进行探讨。同时本文参照英语作格谓词①的分析模式,证明不及物谓词的致使意义来源于位于实义动词上层的轻动词结构;它们本来的不及物用法、加宾语后构成的使动句以及和其表达相同语义的"使字句"都可以在轻动词结构中得到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15.
"被"字句的传统认知已无法涵盖语言变化的新用法,本文将其纳入"被"字式并在回顾传统认识的基础上对新出现的"被"字式的语义特点分类总结。  相似文献   

16.
通感研究主要有心理学、脑神经科学和语言学三种学科背景。基于此,仅对语言学科下的通感研究进行述评。重点阐释关于语言通感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指出通感的性质是超常规的语义组合,通感的研究范围应当包括广义通感与狭义通感,通感的语言层面应分为句法通感与词汇通感,进而揭示通感的语义结构及语义迁移方向的内部分歧,最后指明汉语通感与外语通感的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17.
周霞 《考试周刊》2009,(18):209-210
对于语言中通感现象的把握,在日语中常常以五感形容词为对象,仅立足于单词层面,从词义的转义角度来论述。本文主要介绍听觉形容词向除触觉以外的其他感觉进行通感转义的用法。  相似文献   

18.
英语短语动词是动词与副词性或介词性小品词的组合,具有程度不同的语义整体性。因其在语言中的重要作用,传统语言学和近来的认知语言学都将其纳入各自的研究范围,短语动词的传统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它的句法特点的研究而没有深入探究语义。本文对短语动词的语义研究以认知语义学对语义的认识为基础,在对原有研究特别是对短语动词的隐喻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对介词‘over’的多义分析成果,将概念隐喻方法和意象图式理论结合,尝试解释短语动词成语化语义形成的过程,从而提高英语学习者有效掌握短语动词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从认知视角看,通感是一种认知模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手段和工具。通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宋词中的通感用法极为广泛。试以《宋词三百首》为研究文本,在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通过定量定性研究方法,对宋词通感中不同感觉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行了分析,概括了宋词通感隐喻的映射模型。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宋词通感中感觉迁移的总体趋势遵循从较低级、简单感官向较高级、复杂感官迁移的规律;宋词通感与英语存在不同的地方,其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投射关系既有单向的,也有双向的。  相似文献   

20.
运动事件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不同的语言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这一框架.表达方式的差异源于不同的语言中动词语义合并方式的差异.本文在介绍运动事件框架的基础上,对英汉动词语义合并的方式作了分类比较,并且试图探讨合并方式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