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教育》2007,(7):F0003-F0003
近年来,大连市第三十七中学以“培养面向世界的人才”为办学宗旨,走出了一条成功的特色发展之路——他们从初一开始向全体学生开设英语和日语课,连续6年荣获大连市“佳能杯”日语演讲比赛金奖;他们大力开展足球、篮球运动,先后向国家、省和市输送运动员近百名;他们持久开发艺术类校本课程,其学生萨克斯演奏队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比赛佳绩,并出国演出;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放在战略任务中进行统筹部署和系统谋划,强调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尤其提出要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这一概念是在“大国崛起”的背景下,在知识经济与社会转型的深层危机中,伴随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而出现,并一再成为政策和学术热词,近年来各种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实践也随之展开。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集中体现了教育、科技、人才的联动发展,其培养模式也迫切需要从拔尖模式向普育模式转型,以在丰饶的土壤中孕育创新的种子,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3.
在高等教育要同时兼顾大众化和精英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具有较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普通高校可以探索一校两策,分类培养,因材施教,尝试新型学院等新机制、新模式,为教育改革探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品学兼优的拔尖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4.
1986年9月,我省开始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教材实验,旨在探索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规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论证本套实验课本的可行性、合理性。全省参加首轮实验的有6地(市)16所学校16个教学班。今年暑期,首轮实验班业已结束。五年来。在各级教委、教研室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在课程教材研究所的直接指导下,全体实验人员按照实验教材的指导思想、教学要求和基本教法进行实  相似文献   

5.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6月18日在北京开题。该课题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正式列为全国“十五”规划基础教育类5个国家级重点  相似文献   

6.
<正>课程观集中体现教育者对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以及对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应该达成的目标的理解。课程观决定了人们如何“观课程”,课程观之“观”指“观念”,“观课程”之“观”指“看待、反思”。“五育融合”课程观作为一种课程观念,是指在其指引下,我们如何理解五育融合课程观的内涵,具体体现在如何看待五育融合课程的本质、目标、内容、实施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等问题,是一种将五育融合的教学涵盖在内的广义的课程观。因为需要专门撰文阐述五育融合的教学及评价,故本文着重从本质及内容两个方面谈谈五育融合课程观的内  相似文献   

7.
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成为教育发展重要指向。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作为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培育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对形成多元、有效的师生创新素养共育的路径与策略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2007,(7):F0002-F0002
3月28日,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承担的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国家课题开题报告会在人教社新办公大楼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裴娣娜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高凌飚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长吕达研究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常务副主任曾天山研究员,国家督学李希贵等六位课题评审专家出席开题会。  相似文献   

9.
挖掘教材中的五育融合要素,是“创享语文”践行“五育”融合教育的基本要求。可从自然、个人、人际、社会四大领域挖掘小语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可依托教材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力、分析判断能力;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体育要素,安排体育活动,引导学生交流、分享心得体会,激发体育兴趣;从插图美、内容美、语言美等角度挖掘小语教材中美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根据教材内容梳理劳动要素清单和劳动教育重点,探索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教学路径。  相似文献   

10.
坚持党建引领、“五育融合”是实现县域中学发展与提升的前提和保障。学校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顶层设计作用,因校制宜,创新管理机制,转变教育观念,砥砺深耕,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未来人才培养的长远需求出发,提出建立“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教育体系。当前,新时代“五育”并举的格局初步形成,“五育”融合的实践仍需探索。“五育”中的智育重、德育疏、体育弱、美育少、劳动教育缺的短板和弱项依然明显,融合推进实施尚需时日;认识的二元论、知识的箱格化、学科的分离化等问题依然出现在我们的学校和课堂中;“五唯”评价,特别是“唯分数”“唯升学”评价导向制约着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此,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现全面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大庆市直属机关第二小学校立足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沃土,紧紧抓住特色发展的核心——课程,坚持融合与创新:小学校办大教育,构建整体推进框架;突出课程内涵,搭建三大校本课程群;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育人。学校基于特色课程育人体系建设,持续探索、总结、优化实现“五育”并举的有效途径,铸魂育人,启智润心,培养具有大庆品格的新时代好少年。  相似文献   

13.
《初中生辅导》2023,(Z6):145-146
<正>贵阳市第十八中学(本文简称十八中)位于贵阳市著名的甲秀楼风景区附近,坐落在南明区观水路旁的观风山山麓,毗邻中共贵州省委,于1958年8月建校,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完成从“薄弱”到“名牌”的新生蜕变。获得的重要荣誉有:全国红十字模范校、全国百所数字校园建设示范校、全国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创新单位、全国“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项目学校、贵州省文明单位、省级“五好”基层党组织、贵阳市文明校园、贵阳市首批德育示范校、贵阳市家长学校示范校、贵阳市(音乐、美术、书法)艺术特色学校……2020年,学校获评贵州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示范基地校、贵州省五四红旗团委、贵州省文明校园。2022年5月,被省教育厅评为2018年-2022年全省学校国防教育和学生军事训练工作先进单位。2023年5月,在贵阳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强校工程项目校评估认定工作中,学校被认定为贵阳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强校工程品质校。  相似文献   

14.
《今日教育》2012,(9):2-F0002
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创建于1911年,是重庆市首批示范小学。自2007年起,学校全面开展了“培育都市公民素养,打造国际品牌学校”特色学校的创建。通过三年多的课题研究,学校充分认识到培育儿童公民素养的重要性,并在百年校庆之际,响亮地提出了“公民素养教育”的特色定位。  相似文献   

15.
王蕾  曾晓燕 《中国德育》2023,(24):68-70
<正>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促进“五育融合”育人理念落地见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东莞外国语学校以“活动育人”为着力点,结合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五育融合”校本课程实践的基本范式,为“五育”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校本课程实践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在“五育”融合不断落实的背景下,小学阶段开设体育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小学体育创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把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之间的重要联系。在进行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时,将德育、智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融入教学环节,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五育”融合视角出发,明确体育创新教学目标以及在教学中做到技能与理论并重,推进小学体育创新教学,进一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7.
《陕西教育》2009,(4):77-77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步入了21世纪,药惠中学虽历经沧桑,却仍青春焕发。近年来,学校校委会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育人为本,质量第一,全面发展”为宗旨,确立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阔步向“特色学校”的宏伟目标迈进……这一路走来,向人们诉说着药惠中学的辉煌。4  相似文献   

18.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原始创新,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实现原始创新的关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并不是仅仅依靠高等教育阶段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一个贯穿整个小学、中学、大学的连续培养过程。中小学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融入中小学课程建设是指在保障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校根据拔尖创新人才早期成长规律,对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进行的系统性建构。然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在融入课程建设时面临环境不良、制度困顿、技术锁定等困境。通过弘扬育人文化、营造课程建设的良好环境,完善制度供给、夯实课程建设的基础,加强技术研发与提升教师胜任力,强化课程建设的技术之柱,或可破解上述困境。  相似文献   

19.
茅以升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土木工程专家和桥梁专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工程教育家。他曾在西南交通大学等我国多所高等学校任教,具有丰富的工程教学经验和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为响应国家对教育改革的号召,满足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西南交通大学在多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于2010年创办了茅以升学院。践行茅以升工程教育理念,培养引领行业发展、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