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化,网络政治参与正成为公民涉足政治生活的主要方式。所谓网络政治参与是指以网络为途径、手段,参与制定、通过或贯彻公共政策的行动。与传统政治参与相比,网络政治参与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将从网络政治参与的含义及特点,网络政治参与双重影响,完善网络政治参与的路径三个方面来分析网络政治参与这一新型的公民政治参与方式。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富有活力,有着强烈地参与社会的意识和要求,也最容易受到新生事物的影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深刻地影响着社会进程,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文化建设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的普及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它不仅逐步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也强烈地冲击着大学生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高校应意识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等、互动、引导的交往模式,促进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4.
网络媒体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群体也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不仅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不仅分析了网络舆论的内涵、特征以及它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不利影响和相应原因,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21世纪初期,由于互联网蓬勃发展,我们迎来了一个"信息时代",而"微"时代是基于信息时代背景下,使用数字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移动客户端等衍生出来。大学生借助"微"时代带来的便利,接收着来自于世界各地的信息,但其获取信息渠道复杂多变,形成了移动式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使得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他们在面对虚拟网络世界或现实世界时的思维方式。这给当今高校固有的思想政治状态下的工作者,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挑战,针对"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们所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顺应"微"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中固有思维模式、变革工作内容和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6.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前提是链接到开放的互联网空间。后真相时代,基于后真相政治传播产生第三种事实、技术赋权下的政治传播秩序演进以及圈层化交流导致政治权威话语场压缩等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变局因素,出现了媒介环境中的信息辨识困境、算法推送扩大群体间信息隔阂、后真相时代的政治极化传播、情感催化下的理性价值坍塌以及非理性参与导致网络舆论错位等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困境,由此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促进了数字民主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政治文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无限性、情绪化、非理性参与也导致了社会信任异化、群体极化以及网络民粹主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分析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入手,通过打造"互联网+"教育平台、"互联网+"学习空间、弘扬"互联网+"自学精神、开创"互联网+"舆论阵地、加强"互联网+"队伍力量等方式,构建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为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创造了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有科技性、虚拟性、互动性、自由性、开放性,其以特有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给社会大众带来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为此我们要重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网络政治是网络信息技术给政治制度、政府管理、国际关系等领域所带来的新型政治现象、政治载体、政治格局和政治特点的总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的普及率越来越高,社会公民可以快捷的通过网络参与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对社会政治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政治参与具有政治参与身份匿名、参与方式多样、参与成本低廉、参与空间开放等特点。公民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电子投票、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政治参与提高了公民的政治自由程度、发展了政治参与方式和增强了公民对公权力的监督约束。  相似文献   

10.
在"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下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对人们的沟通方式和思维方式两方面都产生影响的微文化时代,也将高校工作者的研究方向转变到将微载体等社交媒体工具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衔接上来。改变日益明显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也获得巨大成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和原则达到进一步落实。利用学生们喜闻乐道的方式,使高校思想政治载体的有效性和时代性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以来,网络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是给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进行教育方法的改变和创新。本文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互联网发展的环境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2.
赵振江  李宁 《保定学院学报》2011,24(6):25-27,56
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为中国公民方便快捷地进行政治参与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日益成为一种新的民意表达方式,推动了政府信息透明化、政务电子化,缩小了"数字鸿沟",提高了网络民主的广度和深度。但网络科技又是一把双刃剑,在为网民进行政治参与带来自由和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分析研究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校园正在迅速地被网络化,网络正在影响着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冲击着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信仰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主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下的网络技术也越发先进。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互联网+"在其中颇为重要,具有深远意义。在高校思政教育课堂上,教师应该结合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创新思维,对教育方式进行改革,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果对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层次探索,我们会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已经广泛运用了互联网技术,并且多媒体技术扮演着微载体的角色。本文基于"互联网+"视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微载体的运用情况进行了探索,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概念正逐渐渗透到每个行业,教育行业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在"互联网+"概念渗透的正面角度内,"互联网+"为教育事业提供大量信息。而在反面角度内,"互联网+"理念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模式,提升了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难度。本文针对"互联网+"对教育事业造成影响的这一现象,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简单叙述"互联网+"的内涵与特征,第二部分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第三部分则以正面临的挑战为主,研究了科学的应对方式。望文中内容能够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人员,提供一些教育方面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方式。根据网络技术发展与社会政治参与的关系理论,网络技术的发展程度与社会政治化水平存在着辩证关系,而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与结果,就体现为网络技术在政治应用过程中所起到的社会政治化的促进和阻碍作用。社会信息化水平、传统管理体制和网络管理程度是目前影响我国公民应用网络技术参与政治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的内涵是以用户为中心、去中心化、连接、重构,是一种生态更替。高职院校辅导员在"互联网+"时代下需要重新审视自身工作职责、工作对象特点,运用互联网思维改变过去把工作重心放在学生事务管理上的做法,让辅导员的工作回归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本源上来。当前的数字化校园和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为辅导员工作运用新媒体提供了前提条件,辅导员接下来需要通过强化品牌意识、打造辅导员个人名片;适应网络技术平台,增强互联网+的思维;重视网络监控、加强网络管理三个方面来提升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8.
网络民主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它对拓宽利益表达渠道、整合民意、提高政治参与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的网络民主异化与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背景密切相关。网民参与心理非理性,参与主体、议题和制度等存在的问题,导致网络民主在发展中出现异化。结合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探寻出路:培养健康的网络政治文化和成熟的民主意识、政府公开权威信息推动网络议题多样化、加快国家信息化建设实现参与主体多元化,同时推动网络民主的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影响深远.探索如何将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协同效应,不仅是新的机遇,同时也是一项新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新的特征,我们应分析面临的困境,提出解决对策,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当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的途径,网络生活也成为大学生主要的生活方式。网络的虚拟性、及时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拓展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范围,同时也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