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是指一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角色归属。公民意识是公民作为国家和公民社会成员的一种主体意识,包括公民身份认同意识、法治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培养中小学生的公民意识,需要学校教育营造校园公民生活氛围,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避免"教育过度"现象。家庭教育和媒体舆论也要发挥正面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事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2.
公共危机背景下大学生的公民责任担当既是公民身份的内在要求,也是全社会共同应对危机的现实诉求。开展面向大学生的公民责任教育活动是凝聚和动员危机治理社会力量的现实所需,也是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和公民人格的重要途径。在应对公共危机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公民责任教育既有挑战也有契机。挑战在于公共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公民责任教育需要面对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契机在于具备丰富生动的教育素材和人人可为的实践环境。在应对挑战、把握契机的基础上,大学生公民责任教育应当关怀教育对象,引导并推进大学生的责任自察和责任实践。将心理疏导和价值引导相结合,将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相结合,将底线要求和榜样示范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应加强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思想心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是危机多发的社会,高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面临和发生的危机事件,具有公共危机性质,对大学生进行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心理教育是公共危机应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心理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情况不容乐观。据对川、渝、滇等地10多所高校的调查,有83.2%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方面的思想心理教育,有47.5%的学生认为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目前还是一片空白,51.4%的学生认为这一工作刚刚起步。在回答是否有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时,14.1%的学生认为有充分准备,74.1%的学生表示心理…  相似文献   

4.
政府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坚强后盾。一是表现在依法施教方面。《俄罗斯联邦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实行"多元化"和"民主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公民社会、文化修养和职业修养水平,要符合世界标准,培养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并以完善和发展社会为己任的具有个性的公民;《俄罗斯社会生活规范标准》将青少年道德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合进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之中。二是表现在教育场地建设方面。三是表现在保障教育活动方面。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青少年参加有益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5.
曹能秀 《教育科学》2006,22(4):58-61
当代日本青少年道德危机主要表现为以欺侮、校内暴力和其他青少年不良行为为特征的表层危机和以基本规范意识的淡薄、人际关系的淡漠和缺乏目标意识为特征的深层危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不仅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教育外部的因素,也有教育的方针政策、学校教育的划一性和封闭性、学校的管理主义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等教育内部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频繁出现的校园心理危机极端事件让社会、学校、家庭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危机防御。家庭是学生心理危机的根源之一,也是学生重要的心理支持系统,因此,在应对学生心理危机时,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唱独角戏,而应重视家校合作,将家庭力量整合到学校心理危机应对工作中。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维护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是当前我国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文章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力度、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体系建设、在社会实践中强化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方面探究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事件发生频率不断攀升、影响范围不断蔓延,对整个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此背景之下,公共危机相关研究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开来.为此,本文围绕公共危机中的公共关系的建构,紧密结合我国实情,具体阐述了政府、公民社会、社会媒体等在整个危机应对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并为公共关系的更好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建议,旨在提高我国危机事件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当前的学校道德教育当中,既不可以把道德教育局限在公德领域,也不可对学生私人生活所应该具有的德性完全不予关注。在公共领域与私人生活领域相区分的情况下,我国当前公共领域的道德规则应明确要求公民自觉遵守,而个人美德只能够提倡,即"公德要求,私德提倡"。在学校教育中,同样应该如此。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处于人生特殊阶段,容易出现自我同一感危机,加之互联网和移动数据终端的普及,青少年接触的信息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易受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普世价值等不良思想影响。因此,青少年教育应注重立德树人的道德教育。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仍属于粗线条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容易忽视青少年的自我教育问题,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我国优秀文化精髓中寻找力量。慎独教育注重内省、自律,强调在道德实践过程中的自控力,并以在道德实践活动中能自发自觉践行道德标准为教育目标,注重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慎独教育为青少年道德教育提出一个全新的视角。慎独教育的成功需要家庭、学校、国家、社会及青少年自身的多方努力,致力于培养具有"慎独观"的新时代青少年。  相似文献   

11.
学校的道德教育对青少年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为现代人的成长拓展出最初的公共生活领域.学校的德育旨在为现代文明社会培养公民,也就是说要培养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公民。在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中.历史学科的品德教育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现代生活和现代教育的竞争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和分裂,使人成为一定意义上的"孤立人"。孤立人对他人和社会往往持着疏离、冷漠、不信任的态度,割裂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公民共同体之间的联系纽带,最终引发公民品格和公共精神的沦落。面对现代人(包括青少年群体)公共品格的衰落,道德教育应通过公共价值和公共伦理的教育,来提升受教育者的公共理性、公共德性、公共参与精神,从而促进公共品德的发展,培养具有公共德性的"公共人"。  相似文献   

13.
世博会作为人类社会重要的社会公共活动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价值,给我国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创新精神、多元文化、爱国主义和国民素养等方面。充分利用世博会的道德教育资源,将世博会的道德教育价值与青少年道德教育有机结合,需要在多元文化和传统文化教育中增强学生的多元文化沟通与鉴别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文明素养教育中铸练学生的公民素质。  相似文献   

14.
在学校开展公民教育是日本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渠道。国际化的现实需要使日本重新开始重视对青少年实施道德教育和社会教育。日本学校公民教育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国际化与本土化并行的价值取向,课程设置采取立体渗透、多元整合的模式。日本学校公民教育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也充满了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15.
学校公民教育不仅要讲授和传递公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公共生活的空间,通过公共生活的交互性平台来培养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当代社会在生活方式上已经逐渐从传统的"私己生活"向现代的"公共生活"转型,这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生活实践的基础。学校公民教育应当依托于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型,为学生建构出公共生活的实践平台。在具体的教育策略上,学校公民教育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公共生活策略,主要包括学校领域内的民主管理策略、社团自治策略,以及学校领域之外的"小社区"生活策略和"大社会"生活策略等,来培育和锻炼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民行动能力,提升学校公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率不断攀高,公民在公共危机应对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是公民参与危机管理机制的不成熟导致他们的参与在法制意识、能力、组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建立法律机制、完善培训组织、建立公民参与的应急机制、培养公民意识等方式,给公民参与危机管理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和环境。  相似文献   

17.
公民意识的培养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内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存在公民意识缺失、责任权利义务混乱的现象,这既有社会环境的原因,又有学校教育的原因,也有家庭教育的原因。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必须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学校教育的关键作用及社会教育的合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由于全球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特别是危机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对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凸现出众多问题,引发了对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失效性”的研究。要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应注重公民社会的全面参与,提高社会自我救助能力,注意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建立有效的公共危机沟通团队,加强公共危机管理人才的开发与建设。  相似文献   

19.
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关系,能否遵循社会公德是衡量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公德教育是中小学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阶段正是社会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有效的公德教育对增强青少年的公德意识、加强青少年的公德行为、提高青少年的功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当通过转变思维方式、完善公德教育评价体系等多种策略来提高中小学公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国家认同教育是一个建构个体与认同体关系的互动过程;公共危机事件具有情境性,既是形成社会性认知的元素,也是联结个体生活与国家事务的纽带,在国家认同教育中具备重要的教育价值。公共危机事件融入国家认同教育的路径包括:挖掘公共危机事件与学校课程的联结基点,强化以公共危机事件为载体的多个场域的国家认同协同共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