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廷锡是王阳明在贵州著名的黔中王门再传弟子,其心学之传得于当年王阳明在黔中的及门弟子蒋信。马廷锡的心学活动涉及贵州、四川、湖南三省,早年问学求道、任官行道,中晚年广交王门后学,在贵阳讲学长达三十余年之久,继王阳明、蒋信之后,在贵州掀起第三次心学讲学高潮,将黔中王门推进到成熟阶段。马延锡及其子、孙三辈均有功于阳明心学。马氏家族不愧是黔中王门著名的心学世家。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45年以来,贵州阳明学界秉承“坚守与传承”的精神,通过四代学者的不懈努力,一心一意完成了一件大事,即恢复了《明儒学案》缺载的“黔中王门”,获得海内外学界的认同。此外,贵州学人不仅在全国率先出版阳明学大型刊物——《阳明学刊》,而且大力搜集、整理、出版相关阳明学文献资料和阳明学论著,并在阳明学核心概念、阳明学哲理探析、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等方面取得一定成就,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一会一堂”“两院三中心”的局面。贵州成为中国当代阳明学研究的重镇之一。  相似文献   

3.
阳明心学与唐宋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来对唐宋派的研究,大多对其前后期文学思想的变化不甚关注,亦未曾充分论及阳明心学在其中的影响。本文以唐顺之为主要对象,试图探究阳明心学对唐宋派文学思想的影响,进而揭出唐宋派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梦阳与阳明心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梦阳与王阳明,同为明中叶理学新思想的开拓者,但他们的思想走向却迥然有别。王阳明融会佛、老而归之于儒,直承孟子以辟“心学”;李梦阳则抨击异端,力归纯儒。二人思想同源而异趋。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和谐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和谐理念。其中,作为明代儒学发展最高峰的阳明心学,其思想主张对推动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对此,我们应坚持古为今用的基本原则,充分挖掘其思想内涵中的当代价值,让古老的阳明心学在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中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教育文化论坛》2010,(1):F0002-F0002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是明中叶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王阳明出身士大夫家庭,其父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28岁举进士出身,34岁任兵部武选清吏司在事,是年开始授徒讲学至57岁寿终。在贵州的龙冈书院、文明书院,广西的南宁学校,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不仅是思想和理论上的创造性反思,也是对身心修养与道德实践体验的直接描述。他继承和发扬了儒家“内圣外王”的传统,主张在伦理教化与道德实践的内在统一中实现救治社会弊病和重建社会秩序之目的。王阳明通过对“心即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进行创造性的诠释来展现自己心学的实践品格。在阳明心学实践品格的影响下,孔孟之道不再是那些掌握话语权的读书人的专利,而是成为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拥有的思维模式和生活常识。阳明心学的实践品格在肯定普通民众道德实践价值和意义的同时,为中国古代的乡治实践和乡约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学理性支持。  相似文献   

8.
明清小说的繁荣发展绝非偶然。明中晚叶,阳明心学为士人参与小说创作铺平了道路,使明清小说的创作者成分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为明清小说营造了利于其繁荣发展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9.
运用阳明心学的“心即理”“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引导学生立志,创设心上练、事上磨的德育情境,并利用评价的引领归因自激作用,不断向内心寻理,在反省、改过、责善的知行合一的日常工作学习的真实事例中,由他律转向自律,有效培植自我循环螺旋上升的德育生长的良性生态。实践探索构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参与的两条主线有机交汇,融合为一,教学相长,相互作用,形成共同促进的德育教育新模式,旨在师生中强化中国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使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在新时代展现特有的新气象、新成效。  相似文献   

10.
在宋明理学发展中,朱熹较早提出了"心本体"的思想。但由于他理学体系的需要,这一思想没有被最后确定下来。后来,王阳明进一步发展朱熹的心学思想。具体而言,在心、理关系上,王阳明克服了朱熹"心与理为二"的矛盾,把主观和客观融合统一,用先天道德性的内容把心与理沟通,将朱熹的"性即理"引向"心即理",实现了"心与理一";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在朱熹知行相须互发说和重行说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在格物致知上,王阳明否定了朱熹的格物说,而接受了朱熹的致知说,并提出了致良知说。朱熹的心学思想经过王阳明的阐发,从而完成了宋明理学中的心学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阳明心学在明中后期风靡天下,产生了很大影响。阳明心学之所以能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与王守仁、王艮、王畿等人的主观努力有关,也与明中后期因统治者腐败而导致的宽松学术环境有关,更与其发展过程中传播者重视运用传播规律关系甚大。从传播学角度看,阳明心学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因自身拥有的高权威性而产生了巨大的传播影响力,传播者灵活多样的传播方式、通俗易懂的传播语言吸引了更多受众。而受众的尊重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等需要的被满足则是阳明心学能够产生极强吸引力的核心因素。另外,口语媒介和大众化印刷传播媒介的合理运用也加快了心学传播过程,扩大了其传播范围。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的心性论中包含着真我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这对后来的现代新儒家产生了很大影响,梁濑溟、熊十力融合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提出了宇宙心和心性本体论,贺麟融合新黑格尔主义提出了主体逻辑心和自然的知行合一论,都充分发挥了王阳明思想。  相似文献   

13.
儒家诗论强调诗是人情感的抒发,其反映并影响着社会。宋人在继承这一理论中,走出了一条直抒己见、对社会人生纵横议论、既继承唐人又不同于唐人的创作道路。在此理论下形成的宋诗,被明代复古诗论以“宋无诗”予以否定。然而宋诗及宋人的诗歌理论却一直影响着明人对诗歌的探索,对宋诗的接受主要表现在认清继承中的墨守与创新、法其法与法其所以为法、抒情与议论等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14.
陈白沙心学的形成,标志着明代心学由附会朱学而发展到离朱入陆、独标其帜的新阶段,为王守仁心学的创立及风靡天下作了有力铺垫.陈白沙强调自我主宰、独立思考、学贵"自得",这对促进思想解放有一定作用.他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这在士风日下、官场腐败的时代,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移民是历代王朝开疆拓土的重要方式,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策略。为实现对西南边疆的开拓及控制,明初,中央政府在这一区域设立卫所制度,实行有组织有规模的汉族移民,给黔东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及富足的劳动力,极大地推动黔东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明初黔东南落后的社会面貌,使得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研究明朝初年黔东南地区汉族移民情况,探讨明初黔东南地区汉族移民的社会背景、过程、类型、活动、特征及影响,总结汉族移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为当下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明代小说理论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受经学的影响,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经学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与小说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通之处,使其能够参与小说理论的建构,因而小说理论家总是主动地对经学的思想与材料进行吸收和利用;二是经学的学术宗教地位使明代小说理论家乐于借助经学的一臂之力来提升小说及小说理论之地位.这就使明代小说理论与经学构成了复杂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小说理论家吸收经学的“劝善惩恶”、“裨益风教”等思想观念,进行小说功能价值论的建构;2.力图沟通小说与经学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共同性,使小说与经学在题材内容上联系起来,从而拉近小说与经学之关系,借助经学之权威来提升小说之价值,努力争取小说正统而合法之地位;3.张扬小说在艺术魅力与审美效果方面的独特优势,凸显读者对于小说与经学的不同接受态度,对比小说与经学接受效果方面的巨大反差,从而堂而皇之地肯定小说的价值意义;4.理论家站在小说家的立场上巧妙地对《六经》展开独特的“阐释”或“改造”,从而使经学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小说理论.小说理论家对经学的吸收利用,一方面促进了明代小说理论的建构发展;另一方面,经学的价值观念也由此渗入小说理论领域,从而扩大了经学思想的普及与推广.  相似文献   

17.
苏州地区民间信仰自古庞杂而繁盛。到了明代,苏州地区的民间信仰更是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它的表现方式与当时苏州地方的社会经济环境、天灾人祸、风土民情、社会各阶层等有着密切的关联。民间信仰作为社会生态的组成部分,作为吴文化的一种文化积淀,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它对明代苏州地区的社会风气不仅产生了某些有利影响,也附带着某些不良影响。明代苏州民间信仰影响正邪社会风气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在明朝统治的二百七十六年里,火灾发生频繁,尤以嘉靖朝为甚。其爆发是由自然和社会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火灾的频繁发生不仅造成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还使许多珍贵的文化典籍一时化为灰烬,且灾后的重建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然而在传统"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下,火灾却具有积极的政治效应,即迫使统治者反躬自身行为,也为明代大臣提供了借天灾劝诫君主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邯郸城在历史上兴废几度,除了政治的因素之外,其地理位置附近有许多河流也常常影响着城池的安危。明清时期的邯郸城尤其水患严重,特别是沁水造成了多次大的灾害,成为历任官吏们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漳河、滏阳河在明清时期的河道有较大的变化,对邯郸城的影响随着河道变迁而有不同。最后本文辑录了明清时期邯郸城的历次水患资料,对今天的城市变迁研究有着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