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经过几代音乐人的努力,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歌唱体系,但目前声乐领域出现的"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现象,需要我们回归过去,放眼国际.本文将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和中国传统戏曲声乐艺术、西方声乐艺术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此来探索它们之间相互借鉴的方式,进而完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方法.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歌唱的基础,语言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有着非常重要地位和表现作用。我国当代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对地方民歌声乐作品坚持方言演唱,方言土语在民族声乐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这样既能保持民族声乐作品中的民族性与地方色彩,也有利于我国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更使得地方方言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在高校声乐教学工作中,我们应充分认识"方言"在声乐中的地位,正确了解方言对民歌色彩的影响和作用,并把其纳入民族声乐教学与训练中,以使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声乐文化得以传承,并向多样化的艺术道路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民族声乐是我国音乐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璀璨奇葩,这朵绚丽之花现如今已经开在了大学音乐课堂里。当代民族声乐是我国几千年来文化艺术的弘扬和继承,高校音乐专业把民族声乐作品纳入教学内容中,对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各大高校对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视程度不一,教学大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有较大的出入,对民族声乐的理解、想法和教学更是千差万别,这种状况对于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和发展极为不利,尤其对于建设中国声乐学派更是不利。当前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已被作为主要课题进行研究,这是深化民族声乐教学改革与提高  相似文献   

4.
"字"与"声"的关系问题是声乐歌唱中的一对矛盾,也是声乐教学与演唱中所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对于这矛盾的解决,西方美声学派与中国传统歌唱理念不同,解决的方法各异。民族声乐是中西声乐艺术结合的产物。在与外来文化融合的过程中立足于本土。民族声乐教学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民族声乐人才之双重责任,故在教学中更应体现出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5.
民族声乐艺术风格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传统戏曲、曲艺、地方民歌等艺术形式的总称。民族声乐种类极为丰富,风格多样。"风格"由审美情趣、文化特征、生命状态等内容构成,是形成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它丰富了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风格"是民族声乐艺术继承和发展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它的民族性、语言性和发展的包容性。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应以继承传统民族文化之精华,从而形成一种不失民族风格的声乐艺术。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民族艺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尤其是民族声乐,不仅代表了我国的民族之声,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大部分艺术学校都开设了民族声乐教学课程,但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都存在缺陷,不但不利于学生培养学习民族声乐的积极性,也不能帮助学生完整的了解中国民族声乐的特点。本文重点介绍了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原则,并详细分析了在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中应当采取哪些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族声乐"不应只是对某种歌唱方法的指称,其内涵和外延构成了现代中国声乐艺术的概念体系。从"中国民族声乐"的概念主体出发,对这一艺术概念的缘起、特点、类别属性和学理构成进行探索,正是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概念再认识的必要途径,而概念的正确理解则对艺术本体的良好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名师风采     
金铁霖,满族,教授,著名声乐教育家。现任中国音乐学院名誉院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会长等。先后被多所大学和艺术团体聘为客座教授、艺术顾问。曾荣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等多项荣誉。金铁霖在长期的民族声乐教学实践中,坚持继承民族声乐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家所长,融汇贯通,开拓创新,取得了辉煌的教学业绩,培养了一大批享誉国际的知名声乐人才。他为探索和建立科学完整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和中国声乐学派,培养和造就民族声乐优秀人才,在弘扬主旋律、诠释文化先进性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势必使民族声乐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民族声乐中男高音声部的特点和一些训练方法进行了浅析,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二人台俗称"双玩意儿",又称"二人班",隶属于地方戏曲剧种,广泛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陕西、河北等区域,也是构成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校声乐教育教学不仅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的声乐技能,而且也力求通过声乐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与情感。本论文主要以二人台艺术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切入点,分析和研究二人台的艺术魅力和民族文化底蕴,进一步挖掘二人台深厚的民族艺术精髓,同时也为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源泉。  相似文献   

11.
建构创新型的声乐教育体系,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声乐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前沿问题及理念,打破传统"三种唱法"的成见,立足本民族声乐艺术特色,借鉴西洋声乐艺术的教学经验,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让学生自然地、优美地歌唱.本文以声乐教育前沿理念为研究视角,探讨我国声乐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如何构建先进的声乐教育理念,以期对我国声乐教育教学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声乐艺术必须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这是声乐艺术的发展规律,无论是传承还是引进、借鉴,都必须立足于民族的基点上。针对当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普遍轻视民族民间唱法教学的现状,从观念、师资和教材诸方面提出解决高师声乐教学中民族化问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建构新型的声乐教学理念,必须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禁锢,立足本民族声乐艺术基础,借鉴西洋声乐艺术教学的先进经验,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让学生自然地、优美地歌唱。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跨界演唱现象教育启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声乐跨界演唱现象是在当代中国文化艺术大融合、大众审美需求与日俱增、唱片行业飞速发展以及政策大力支持等背景下产生的,它对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有诸多启示,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客观看待这一现象,正确地加以引导。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加大创新力度,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滁州学院学报》2021,(1):54-57
声乐艺术的"跨界"现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引起中国声乐界学者的关注,然而"跨界"现象的理论成果并不多。近年来兴起的音乐歌唱节目中"跨界"演唱现象增多,通过研究几档有代表性的声乐性歌唱节目,对"跨界"演唱现象的起因、本质、类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今后声乐艺术的发展、声乐唱法的贯通融合、高等师范院校中声乐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多元化思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音乐学院邹文琴教授从事民族声乐教学与研究三十余载,培养了吴碧霞、雷佳、龚玲娜等多位蜚声中国歌坛的青年歌唱家及优秀歌手,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她那精湛的教学艺术、高尚的人格魅力值得我们从事声乐演唱与教学的人们去学习、探究与思考.本文拟从她的教学手段、理念及因果关系三个方面来简略概述她在民族声乐教学方面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全国各族人民千百年来共同创造的,它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精神和情操。本文阐述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及特点等。  相似文献   

18.
民族声乐教学与歌剧表演艺术的链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当前的民族声乐教学中,培养表现能力全面、专业素质过硬的复合型人才是这项事业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将专业化、高水平的歌剧表演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之一,不仅能够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也可以为我国民族歌剧中表演艺术与演唱技巧的发展开辟崭新的道路.鉴于这种情况,本文在总结目前我国民族声乐教学成果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强调民族声乐教学中歌剧表演的重要性,谈及民族声乐中表演元素的训练是对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一种承袭;对歌剧艺术、尤其是民族歌剧艺术的多层次把握,如理论建设、综合表现等能力的培养,是当前专业艺术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另外,学生在自身综合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对于艺术创造个性化的追求,也是帮助他们取得成功的必要素养.笔者希望在对我国民族声乐歌唱人才的发展与培养方面提出有益建议的基础上,能够为当代民族声乐的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植根于中国辽阔土地之上,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域风格。并涵盖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可谓是博大精深,一直为中国各民族人民所喜爱,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声乐艺术形式。然而,当前的民族声乐演唱风格单一化,这个问题是近年来人们讨论的热点。本文从民族声乐演唱为切入点,正确处理和诠释作品,更好地突出、体现个人独特的演唱风格和艺术魁力。  相似文献   

20.
民族声乐语言的艺术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声乐语言是民族声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了解民族声乐语言的特点,才能使民族声乐艺术得到更好得发展。文章结合我国民族语言文化的特点,阐述了民族声乐语言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使人们对民族声乐语言有进一步的了解,使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创作与演唱、实践与理论共同促进、相互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