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媒介与怀旧"研究是跨学科的交叉领域,研究分布在传媒研究、记忆研究和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本文将媒介与怀旧研究置于更为广泛的媒介记忆研究范畴中,在梳理现有理论取向和局限的基础上,追溯"怀旧"概念的起源、情感表征和社会再生产过程,以不同"媒介"实践的类型为划分依据,将媒介与怀旧研究分为作为中介化的媒介怀旧生产、物质性的媒介...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9,(6):77-86
随着信息与传播技术与日常生活的日益融合,媒介技术社会已然成形,数字媒介研究的实践分析取向开始出现。该取向从社会学实践理论和人类学媒介研究中汲取理论资源,并与重建传播学范式的各种努力联结在一起,成为突破人与媒介二元关系的方法论视角。目前日常生活中的数字媒介实践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数字媒介与日常生活中的空间生产,数字媒介与日常交往,数字媒介实践中的能动与结构。本文指出,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应从三个方面加以探索:研究日常生活特性与数字媒介实践的交互关系;从技术哲学路径重新理解数字媒介;结合实践论与存在论回答人与数字媒介的根本性关系。跨学科、混合方法和再造人类本体论或将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三个趋势。  相似文献   

3.
李霞 《新闻爱好者》2008,(12):39-40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I·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最初人们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地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但此后,先是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介形式开始向数字媒介转变,所有的传播技术都快速地融合成了数字形式,互联网逐渐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融合。此后,网络技术的推动,又使得媒介融合得以脱胎换骨,  相似文献   

4.
陈刚  李沁柯 《现代传播》2022,(11):17-28
以听障者为研究对象,以听障者自身视角从感官体验进入,将其日常生活实践切入现象学视野。通过对听障者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交流实践现象进行田野观察、深度访谈及个体生活经验的描述,深描和呈现听障者与媒介交互过程中具体细微的感官体验后发现,听障者主要使用手语、文字及智能手机三种方式进行交流和声音转码,数字媒介时代智能化设备与听障者的感官系统接洽,带来身体与感官的时空漫游。同时,听障者也不断通过数字媒介具身实践建构自我和社会联结,听障者之间、聋听之间的边界逐渐消解,促进了听障者生存空间的拓展和社会关系网络的重构。  相似文献   

5.
马俊 《编辑之友》2020,(7):69-73
传播媒介的迁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信息生产传播的物理形态,从而影响受众接受信息的心理和方式。移动媒介作为媒介迁徙的主要承载者,会影响青年亚文化文本及形态,促成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相互交融。而具有共同小众兴趣的青年受众会因新媒介的便利更易于形成群落,催生多种青年亚文化新场景,如分享亚文化、电竞亚文化、二次元亚文化等。青年亚文化新场景的繁荣,反过来吸引移动媒介关注视频分享亚文化、关注亚文化社群经济、关注亚文化多元议题。  相似文献   

6.
沈悦 《中国编辑》2021,(5):39-43
当前以5G技术赋能的智能传播,架构了社会空间语境的新框架.实体书店通过媒介建构拟态场景,使其在虚拟网络与实体空间的融合中打造新阅读场景成为可能.媒介化背景下的实体书店,呈现场景转向、场景叠化、场景仪式、场景游戏等多模态空间建构,以实现用户向书友转化的媒介动力.实体书店特有的物理空间属性与传播技术带来的媒介场景,将共同建...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21,(9):34-43
近几年女性游戏玩家的发展壮大与关于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形成了鲜明反差。性别偏见限制了女性在游戏文化中的能见度,但也激发女性玩家采取包括性别转换在内的手段来建构性别身份展演策略。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电子游戏玩家出于不同动机,通过虚拟化身来建构与真实性别身份不同的虚拟性别成为一种常见现象。通过对游戏玩家的深度访谈,本研究发现,男女玩家的这种性别转换行为表现出不同的动机,而性别转换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文化秩序,为游戏玩家,尤其是女性玩家回避或消解主流性别秩序的束缚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但这种潜力始终是有限的,既有的性别秩序和刻板印象依然主导着游戏文化空间,塑造着游戏玩家的性别认知和反应模式。  相似文献   

8.
阴立影 《新闻世界》2011,(7):217-218
在当代媒介社会,大众传播媒介颠覆了现实和形象的关系。因为媒介的存在,真实(日常生活)与非真实的区别已经模糊不清了,在媒介叙事中,非真实甚至可能超过了真实。新媒体技术和传播手段的发展,共同影响着媒介叙事,虽然使叙事的主体更加平民化、个性化,但是一些消极现象也随之出现。  相似文献   

9.
广播媒介功能的到位、回归与开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地 《中国广播》2007,(3):25-28
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在新媒体的发展如火如茶的形势下,广播媒介到底还有没有前途?方向何在?路在何方?今天,在我们隆重纪念广东经济广播电台也就是驰名全国的“珠江模式”诞生20周年的重要时刻,确实有必要对上述问题做一些冷静的思考,否则,很有可能被一种假象迷惑,甚至扬短弃长,迷失自我。也正因此,我选择了到位、回归与开拓这三个词来概括我演讲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陆地 《视听界》2007,(2):64-67
无论是载体、内容还是形式,广播媒介都要与时惧进,但这种“进化”或者变化是以不丧失甚至能够放大广播媒介的优势或者与其他媒介的质的差异性为前提的.如果变来变去把广播媒介的特性丢失了,或者变成了别的媒介,那就失去了变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北京市大学生抽样调查数据,发现大学生对传统媒介和数字媒介公信力的评价无显著差异,但在具体评价维度上,大学生认为数字媒介信息量更大、反映群众意见更加充分、揭露坏人坏事更加有力;在新闻类型方面,大学生更倾向于相信传统媒介上的经济、文教和科技新闻;对于政治、社会、娱乐新闻等,则更倾向于相信数字媒介上的报道。同时,从受众角度分析媒介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发现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媒介公信力评价没有显著影响,但媒介使用情况对传统媒介公信力评价有显著影响;大学生对不同媒介公信力的评价与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前景的态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大众媒介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步入媒介化时代.如今,媒介已经成为人们社会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人们对大众传媒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大众媒介具有巨大的影响,它缔造了人们所处的大众文化环境,制约了人们的认知与行为,这种无形的影响力被认为是产生媒介化的主要原因.伴随着媒介对社会无孔不入的渗透,受众对媒介的依赖也愈发增强,突出地表现为人对媒介的工具性依赖和内容依赖.  相似文献   

13.
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为媒介文化的新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正是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当代媒介文化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新景观、新形态.2021年5月7日-8日于淮安举办的"数字技术与媒介文化转型"高峰论坛便聚焦数字技术与媒介文化转型议题,探讨在技术逻辑下文化与社会的数字化现象,并认为文化和社会的媒介化与数字化发展必然导致人类社会交往关...  相似文献   

14.
论媒介身份研究的可能性与科学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媒介处于社会、媒介和人之间复杂互动的网状体系中,经受着全球化与本地化的双重困境和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挤压,如果仍然延用传统方法来研究已显得捉襟见肘。媒介身份研究既可以融合传统方法,又有自己的视野、标杆和特点,具有成为一种有效媒介研究方法的可能性、正当性和科学性。身份从来不是铁板一块,它既是漂移、多维的,又是统一和整体的;既是给定的,又是被设计和建构的,并且同政治、经济和文化密切联系。媒介身份理论以功能—角色理论、拟剧理论、传者理论(控制分析)和整体互动理论为支撑,具有进行整体互动、多维多层、系统全面的研究优势和兼容并包、消解差异的特点,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大众媒介处于社会、媒介和人之间复杂互动的网状体系中,经受着全球化与本地化的双重困境和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挤压,如果仍然延用传统方法来研究已显得捉襟见肘。媒介身份研究既可以融合传统方法,又有自己的视野、标杆和特点,具有成为一种有效媒介研究方法的可能性、正当性和科学性。媒介身份理论以功能一角色理论、拟剧理论、传者理论(控制分析)和整体互动理论为支撑,具有进行整体互动、多维多层、系统全面地研究优势和兼容并包、消解差异的特点,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7,(7)
现代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日益深刻地作用于当代佛教寺院生活,但既存研究尚少有沉潜至微观层面去详细探询新媒介之于寺院的具体影响。通过对一座汉传佛教寺院的田野调查,本文以媒介人类学视角结合寺院日常生活的现实情境,重点对数字新媒介与寺院之间的互动进行"深描"。文章认为,寺院在对待现代媒介的问题上,或存在拒斥和接纳的双重态度,并具体显现在僧人自身修行和寺院对外弘法这两个面向;同时,寺院媒介图景的变迁既取决于寺院面对媒介如何取舍,但又不全然受此决定,从而也就新媒介对寺院的影响提出反思。  相似文献   

17.
基于UNESCO媒介与信息素养评估框架,设计测量量表并针对大学生进行实证调研,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与最优尺度回归考察影响媒介素养的因素.结果表明,数字阅读时间等变量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及信息评估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启示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引导大学生数字阅读实践活动来提高其媒介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18.
当前的数字技术环境下,媒介技术化平台承载着文本内容的编码解码任务,也在媒介内容生产实践中被认同并延续嵌入,流程化的媒介实践进程赋予媒介记忆在形式感知、内涵赋予、意义再造方面的多元化形塑。数字生态领域的多元感知性嵌入着更多的文化记忆基因,以文化符码、意义生存和价值共识的方式感知数字媒介技术的恩惠。技术本性的内化和文本情感性的回归形成媒介技术与媒介记忆关联的深层感知,被刻画在信息交流的轨迹中,形成完整且不可或缺的记忆逻辑关联现象。媒介记忆是人类一切记忆的桥梁和纽带,在媒介技术观视角展望媒介记忆被书写,逻辑性关联其文本内容符号化意义感知,建构出新型的逻辑演绎关系和生存体验。  相似文献   

19.
基于网络媒介形成的全新媒介环境成为人类所置身环境体系的重要构成,媒介接近权理论赖以存在的逻辑前提被极大消解,由网络媒介引发的各种负面效应层出不穷,迫切需要学界重构人类在媒介环境中的"权利"概念。媒介环境权是指法律关系主体在媒介环境中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意味着人类个体在媒介环境中实现各种传播权的同时,要切实履行对自己、他人、组织、媒介环境秩序的义务。开展对媒介环境权的系统研究,在促进完善人权法律体系、净化媒介环境、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指引人类个体达成美好的生存与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0.
政务新媒体悄然兴起对我国电子政务事业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虽其领地鲜明地立足于新媒体与政务的接合部,但对其既往探究中,多在新闻传播视野分析其传播力影响力指数等,在电子政务与行政事业管理视野分析其政务工具价值等,缺乏从多学科交叉视野去审视。结合近二十年与其相关的文件文本、政策公告、媒体文本等,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视角对其进行概念界定,归纳出公共传播与公共服务是其最显著的特性,梳理其演变进程的五个阶段,然后从实践场景出发,基于公共传播视角重新审视其作为媒体和工作人员作为媒体从业者的媒介身份认同,最后基于公共服务视角对其从定位、组织管理、公共内容生产传播与公共服务提供、考核与评价等四个层面进行媒介实践逻辑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