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古希腊生长起来的自然权利与实在法权利二元对立的观点是康德所有权思想的理论基石;康德将所有权理解为既是自然的同时又是实在法的;康德统一自然权利和实在法权利的这一企图为黑格尔继承,但他也失败了。康德和黑格尔失败的原因是:他们将自然权利与实在法权利之间的价值关系错误地理解为事实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文化平等思想进行全面的分析、考察。首先,文章通过评估支持文化平等的论据,讨论其多重涵义和价值。然后,讨论反对文化平等的论据,以强调重视文化平等时所产生的复杂理论问题,并进而提出解决的相应对策。本文认为,文化平等思想持有普遍的跨文化视角,非常看重文化和文化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差异性,并视平等为内在和外在的文化交流、生产和分配的基础。我们应该认真考虑如何为文化平等原则做出辩护,并且指出文化不平等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可以接受的,这就要求对文化平等的背景和内容进行明确的社会学解读。换言之,任何对文化平等思想的辩护或驳难,必须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因为文化平等中的具体内容往往具有特殊的涵义。  相似文献   

3.
康德认为,人是一种兼具自然与理智的双重性存在。其中,自然存在体现了人的经验取向,它所彰显的是人的生物性本能与直接性意欲的满足与实现;理智存在体现了人的理性取向,它所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由与意志自律。并且,人的理性与自由、尊严以及道德密切关联,因为人的理性要求人遵从自己通过意志自律所立下的道德法则,由此实现人的道德自由。但是,由于人性之中同时含有感性与理性两种成分,故而康德将人性理解为"善之禀赋"与"恶之倾向"的共居,也由此暗示了人性向善的道德可能。在康德看来,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消解人的"恶之倾向",继而使人能够均衡地激活其本性之中的"善之禀赋",培育受教育者敏锐的道德判断力和激发受教育者遵守道德法则的兴趣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两种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康德的永久和平何以能够实现?康德论证的自然目的在思路则保证了永久和平实现的条件。权利与道德的区分及自然目的与道德目的差异,则标明永久和平思想在康德理论体系中的意义正在于为反思到道德目的的实现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5.
早在两干多年前,教育的开山鼻祖孔子就采用了因材施教的办法。他对每个学生的性格、才能、志趣和特长等都了如指掌,并据此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不同学生提出的同一问题也常有不同的回答。孔子的因材施教的主张,是一条宝贵的教育经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因材施教这一教育原则,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的关注。柳斌同志在《三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所说:“转变教育思想应着重提出两方面:以德育人是大根本,因材施教乃总法则。”可见因材施教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学生发展个性和养成健全人格必须遵循的一条很重要的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人性”是作为“兽性”的对立面提出来的,指的是与人的理性、良知相联系的、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的积极美好的东西。“人性”是人的类特性,它不分阶级,全民共有,是人类思想文化在人身上影响的结果。因此,人的自然属性不是共同人性。共同人性是指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的人们之间所存在的某些共同的思想意识及其行为的总和。从人性和共同人性的特点和所包含的内容看,它们两者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7.
8.
康德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也是一位“学不厌,诲不倦”的教育者。本文首先介绍了康德其人,然后从《康德文化哲学》的启示中重点剖析了康德文化哲学思想的精髓及其现实意义。要  相似文献   

9.
“读”之辩     
现在读的地位被老师们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请美美地读、细细地读请说说读后的感觉请把这种感觉用心地读出来等等,这样的朗读要求经常能够听到,然而细观之,效果却没想象的那么美好。一、引导之辩——带着问题读课文还是带着感  相似文献   

10.
唐申硕 《邢台学院学报》2010,25(2):11-13,19
孟子的性善之说和荀子的性恶之论颇有建树,而从道家的"自然而然"的思想中折射的天然人性论的光辉也非常具有特色.此后的哲学家几乎都是沿着先秦这条道路走下去的,或是对于先秦哲人思想的继承发挥,或是对他们思想的调和,把握先秦时期的人性论问题对于我们把握整个中国哲学的脉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民听书率的增高,听书渐渐成为和看书并驾齐驱的阅读方式。然而关于听书的质量和效率问题,仍旧有不少的质疑的声音。听书,作为阅读方式的嬗变,它呈现的是知识深入浅出的过程,体现了思维阅读的快感和活跃,同时,也能带来阅读时美感的意境。因此听书,作为新的阅读方式,应该参与到阅读的活动中来,开发阅读的新视野,提升阅读的新台阶。  相似文献   

12.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大哲学家、雄辩家。当时,人们祟尚口才,学术辩论与政治辩论盛行。一次,苏格拉底遇上了同是雄辩家的欧西德,两人进行了如下一场辩沦:欧西德:我所做的事,没有不正当的。苏格拉底:那么,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正当”,什么是“不正当”吗?欧西德:能。苏格拉底:虚伪是“正当”还是“不正当”?欧西德:不正当。苏格拉底:偷盗呢?欧西德:不正当。苏格拉底:侮辱他人呢?欧西德:不正当。苏格拉底:克敌而侮辱敌人,是“正当”还是“不正当”?欧西德:正当。苏格拉底:诱敌而窃取敌物,是“正当”还是“不正当”?殴西德:正当。苏格拉底:你方才说…  相似文献   

13.
王艮关于“道”的思想,打破长期以来“道”是“君子之道”的局囿,把“道”立足于“百姓”和“日用”上,坚持自然人性论,赋予“道”百姓物质生活欲求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又从为学和功夫上对其作了特色鲜明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滨州学院学报》2018,(5):76-79
康有为的人权思想作为近代中国人权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明显的中西结合的时代特征。一方面,康氏本身具有深厚的传统中学的理论根基,另一方面,在西方文化入侵的背景下,康氏通过阅读大量西方文献从而对西方人权思想有了较深的了解。因此,康氏人权思想的来源以及其对人权概念的界定势必具有中西融合、亦西亦中的特点。从思想来源上将康有为的人权思想和西方近代的人权思想进行比较,可以更详尽地揭示康有为对于人权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康德认为人既有向善的原初禀赋,又有趋恶的倾向,人性是善恶并存的统一体.其价值体现在超越于单纯的善恶观,指出人性的理性本质;其局限表现为忽略了经验习惯对于人性的培养性与贬低感性情感对于人性的作用性.  相似文献   

16.
文学在从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到也为市场消费服务的大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20世纪末文学消费化带来的欲望无禁忌的呈现,虽说有其革命的意义,但其天然的缺陷也使其难以产生大的社会效应,也使其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17.
自从河南省文物局公布曹操墓被发现以来,引起了关于此墓真假之辩的热烈争论。正方认为出土有"魏武王"字样的石牌,是确定墓主为曹操的核心证据;反方则对此持不同看法,如方北辰先生撰文认为,"魏武王"是一个不合礼制的称谓,恰恰是墓主不是曹操的有力证据。然则通观方氏的论证,其众多依据颇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魏武王"称谓不存在合不合礼制的问题,也不足以借此否定曹操墓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8.
从价值观的视域看,天人之辩既涉及人自身的存在,也关乎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在人的存在这一层面,儒家注重化天性为德性,道家则以维护和回归天性为指向,二者各有所见,也蕴含自身的问题,合理的取向体现在超越天性和德性之间的对峙和分离;它的深层意义,则在于一方面确认人之为人的本质,另一方面又避免社会规范的形式化、外在化。在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上,今天面临三重超越或三重扬弃:首先是扬弃前现代的视域,其实质内涵在于超越天人之间原始的合一;其次是扬弃片面的现代性视域,其实质内涵在于超越天人之间的抽象分离;其三,超越后现代的视域,其实质表现为在天人互动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在更高的历史阶段重建天人之间的统一。以上超越,同时表现为以历史主义的观念,理解和看待天人之间的关系,其价值的指向,则是人道原则与自然原则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李玉国 《班主任》2009,(3):50-51
班会背景我曾经接过这样一个高二班:超过一半的学生有游戏机,玩游戏成风,同学间以会玩游戏为荣,不会玩游戏为耻。我认为,靠简单命令禁止,治标不治本,高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分辨力和自制力,游戏虽有诱惑力,如果让他们看清游戏的本质与弊端,  相似文献   

20.
魏晋时期,原始儒家所追求的理想性、非功利性的名教已经变得虚伪化、矫饰化和功利化。一批具有儒学知识背景的魏晋名士援道入儒,对自然与名教的关系进行辨析。王弼主张"化名教为自然",阮籍、嵇康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而向秀、郭象则坚持"名教即自然"。如果说阮籍、嵇康偏向于自然,裴頠偏向名教一端,那么,王弼、向秀、郭象则处于自然与名教之间。与先秦儒家化自然为名教相对,魏晋名士化名教为自然,并希望最终能够弥合自然与名教之间的紧张,实现二者的同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