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产出导向法"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产出导向法"就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是一种新兴的、能产生时效的教学方法。其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英语教学质量的强化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和积极的影响。本文在对以"产出导向法"为基础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能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产出导向法"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之间的契合度进行分析,从驱动、促成、评价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为大学生英语产出能力的提升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
文章展示了将产出导向法教学理论应用于高职英语写作单元教学的实践过程;同时阐述了通过问卷、访谈收集学生和教师同行对教学的评价以及基于课堂观察的反思和启示。该单元教学实践证明,产出导向法有利于提高英语写作教学效果,以写作为产出来促进学生的词汇、句法学习的方式可以推广至其它单元教学和语言技能课中。  相似文献   

3.
产出导向法是教学改革下提出的一种新型外语教学理论体系,而微课则是新时代的产物。基于两者的契合点,将产出导向法与微课有效的结合,合理融入至高职师范类英语口语教学中,能够促进教学创新,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为此,本文主要针对基于产出导向法的高职师范类英语口语微课教学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产出导向法"与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相契合。通过网络平台课前线上知识输入,运用驱动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设计促成活动通过线上的输入,在线下课堂完成多个子目标,以便最终完成产出总目标。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使各单元英语教学中产出目标明确,教师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学生通过目标任务的产出容易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提升教学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以文秋芳教授构建的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为基础,探讨其在英语专业听力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内容为依托,构建从"任务驱动"到"输入促成"再到"产出评价"的教学模式,通过听、说、看、写、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语言产出能力,实现有效的听力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6.
产出导向法是旨在克服当前我国外语教学中"学用分离"弊端的一种教学理论。为了提高当前大学英语综合课的教学效果,文章作者尝试在实验组的一个单元的大学英语综合课教学中运用产出导向法,并在完成一个单元的实验教学后和对照组同时进行语言测试,比较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语言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组在主题性口语表达、运用目标语言和结构的熟练程度上均优于对照组,但是在语言熟练度的项目上差于对照组。此外,在实验教学完成后的学生问卷调查中表明,总体而言,学生对这一教学方式比较认可。  相似文献   

7.
在新时代,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加速了这次重大的教学改革的步伐.本文以"产出导向法"为教学指导,展示了课程思政理念下应用型大学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设计和教学过程,同时探讨了教学效果,进行了教学反思:教师在注重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同时,应该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新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法,产出导向法为我国外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更为符合本国国情的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本文尝试运用产出导论法的相关理论,聚焦江苏某高校《语言学导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旨在探讨产出导向法在指导语言学导论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同时反思如何更好地在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下完善《语言学导论》课堂活动的设计,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期为地方性应用型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寻求更为科学的教学方案与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9.
文章展示了以"产出"为导向的教学设计和实践过程,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以及笔者基于课堂的观察和反思,就产出导向法在英语课堂中的实际运用进行了总结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研究以合适主题为教学单位,以信息化教学为平台,以产出导向法为理论指导进行了实验性教学。实践表明,信息化背景下POA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兴趣,提升了学生英语输出能力,增强了其对语言输出的信心。通过实验研究,为高职英语教学中解决学用分离问题探索了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12、2013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对我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了解他们在工作在英语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企业、行业和员工进行对面交谈、实地考察、或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企业、经营等;用人单位以及对高职毕业生英语能力的需求。根据调查情况,研究在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做到"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2.
"产出导向法"的提出,为大学英语教学开辟了新的思路,国内很多专家和学者对此展开了研究和教学实践,笔者也尝试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使用这一理论,设计了一堂英语口语课。本文就这一课的设计理念、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和学生反馈进行了展示,同时对"产出导向法"在高职英语课堂中运用的意义和实施困难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然而在传统教学改革中暴露出来的学用分离、实效性低等问题,仍然是阻碍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经过教学经验验证分析,产出导向理论具有实践可行性。并且,产出导向理论具有高度融合特点,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来说,按照产出导向理论的"学习中心""学用一体"等教学理念,通过语言输出与产出性的语言交流技能,使得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引导广大学生能够学中用、用中学,找出学习的快乐,落实大学生英语教学中文化素养、综合应用能力与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等教学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14.
产出导向法提倡的是教学的核心思想要与翻译教学目标相统一,有效地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翻译中,强调学生的专业实践训练,对于转变传统灌输教育模式、理论实践相分离等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产出导向法理论,构建了翻译教学的动态化模式,详细论述了实施的路径,旨在能够切实提高翻译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产出导向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产出导向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全新的教学理念。课程思政视域下“产出导向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符合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是提升思政教育全面性与广泛性、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举措。高职院校应深入挖掘思政教育与高职英语教学的契合点,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师配合与评价机制等方面着手,深入贯彻与运用“产出导向法”的教学逻辑,推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6.
随着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发布,教育部以“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为导向,对各个学段的学生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品格和能力。在此背景下,反思学生的核心素养、大学英语教学及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将会影响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方向。在此基础上,探讨产出导向法在促进大学英语学科建设及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和举措,以期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促进教师适应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社会现状和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手机APP在大学英语课堂应用的有效性,文章以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非指导性教学策略为导向,以商务英语听说课程为例,对手机APP辅助大学英语教学展开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成绩测试,对学生借助APP进行英语学习的成果进行检验。调查结果表明:手机APP辅助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英语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院校应积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网络环境,教师在提升教学能力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学生使用APP进行英语学习的引导和监督。  相似文献   

18.
产出导向法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学理论体系,目的是为了克服传统教学"学用分离"的弊端,进一步改进现有的外语教学模式。本文将产出导向法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围绕着"驱动-促成-评价"三个环节进行教学设计,验证了产出导向法的可行性,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全球化语境下,高校英语教学被赋予全新的使命,要求高校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改进英语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英语学生兴趣,更需要教师结合时代发展特征及规律,全面培养学生在英语读写等层面的技能。产出导向法是崭新的高校课堂组织形式,是建构高校英语本土化的枢纽,贯彻落实产出导向法能有效促使英语教学效率得到提升。本文结合产出导向法的基本概念,探析高校英语教学现状,研究应用产出法的可行性,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改进行,我国教育理念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能够灵活利用英语进行交流,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和社交打下基础。元认知策略是帮助大学生提高英语水平的重要措施,通过对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自我调节学习状态。大学英语应该是自主学习的课堂,不能局限于英语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意识,通过自主学习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把"死"知识学"活",达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