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的涉外体制在与近代西方的碰撞交汇中逐渐崩溃,近代驻外使节制度的创立成为外交近代化的重要一环.洋务思想家作为这一时期知识阶层的精英,在促成和推动使节制度的近代化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社会开始转型,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由旧的宗主--附庸式朝贡制度,转而接受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中国近代外交转型表现为中国与藩国对近代国际关系的抗拒及适应过程.中国外交正是在这种惶恐困惑状态中开始近代化进程的.全文从晚清政府外交指导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及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被动性调整、传统外交指导思想的逐步解体等方面阐述了晚清外交的"屈辱"转型,对中国近代外交思想转型的历史过程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晚清驻外使节制度的形成与变革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晚清传统外交体制的崩溃及驻外使节制度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同时也反映了晚清政府从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的曲折历程,也是中华民族在付出了沉重代价之后顺应时局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郭嵩焘在充分了解“国情”和“洋情”的基础上 ,提出了“以和为主”的外交思想 ,这是近代中国理性外交思想的发端。它不仅促发了人们传统外交思想的转变 ,在中国近代外交思想史上起到了奠基和启蒙的作用 ,而且对于启迪人们认识西方、学习西方 ,加速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马建忠是近代传播西方外交理论的先驱。他在一系列作中,不仅比较详细地输入了国际法史、国家主权观念、均势理论,介绍了西方培养专业外交人才的制度,还在实践中积极运用,从而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卷入以欧美为中心的近代国际社会,外交近代化成为晚清政府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晚清外交的变革过程中,同治年间(1862—1874年)的觐礼之争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事件。一觐礼就是各国使臣觐见清朝皇帝的礼仪。与近代西方国家对等外交体制不同,在中国传统的华夷世界体系中,作为天朝上国的清王朝与被视为蛮夷的周边王国维持着一种宗藩关系,并通过朝贡制度体现出来。在19世纪的西方使节制度中,觐见国主、亲递国书是一项平常的外交惯例,觐见过程中,使臣以三鞠躬为礼。但在中国的朝贡制度中,藩属使臣…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在中国外交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过程中,其外交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国人外交思想的整体框架由于政治文化背景的差异,表现出了不同的倾向。其次,群体是审视社会变迁的一个很好的视角,对特定群体外交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近代外交思想的变迁。再次,从西方传入的均势观念对晚清外交思想的变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与中国传统的"以夷制夷"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8.
晚清时期,在西方社会工作及其价值理念的影响下,我国传统的社会救济观念经历了一场变革.伴随着近代“西风东渐”的进程,西方的社会救济思想及制度开始传入中国.从“重养轻教”到“教养并重”是清末社会救济观念的重大变化,而正是“教”功能的加强,推动了我国传统慈善事业向近代性质的转化.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纳入近代国际政治的格局.洋务思想家作为这一时期知识阶层的精英,通过上疏、著书、办报等形式,将其近代外交观念传播于晚清朝野,由此影响到晚清基本外交制度的某些变化以及传统外交观念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蒲安臣是一位绝无仅有的既担任过美国驻华公使又担任中国首位使节的美国人。对于蒲安臣以及蒲安臣使团,以往一些学者从阶级斗争的角度予以批判。然从新史料中发掘新意,对蒲安臣使团应予以新的认识和评价——蒲安臣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它促进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了解,沟通了中西间交流和往来;促使了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向近代外交礼仪制度的转变;也为清政府赢得了十几年的太平岁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