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璐 《传媒》2021,(2):94-96
数字技术发展促使电影不断尝试新的叙事形式,数字叙事、互动叙事成为电影叙事学新的关注点.VR技术进入电影领域,在感官体验上使电影呈现出前所未用的奇观景象,继而激发起对VR影像叙事机制的研究.本文从对传统电影的叙事性入手,对比VR影像与传统电影在叙述机制中的区别与联系,以叙述和演示的关系为切入点,寻求建构一种VR影像叙述机制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建构电影美学需要确保切中"电影"本身.回归电影本身,我们看到:电影实现之际,表现着一种动人的"氛围".营造这种"氛围"者,是作为"心智材料"的影像或影像系统.反过来,"氛围"则氤氲着作为影像的"心智材料";两者构成一个圆融的自有"心智"的"活"性审美"像境"."心智"分为两个同时存在且互动的层面:心理机能和精神机能;它的运作表现为可见的"影像的运动性"和可读的"神韵的时间性".于是,像境的审美性、影像的运动性和神韵的时间性,界定着电影的本然面貌,也构成了电影美学的三个源初视野.  相似文献   

3.
王坤 《东南传播》2021,(11):71-74
电影作为城市的产物,"现实之城"和银幕城市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有空间维度上的交融,也有时间维度上的互动,所以说这种关系不是静止的、单向的、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双向作用的."现实之城"与银幕城市在空间中的交互性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意识层面;时间上的交互性通过对电影《风声》的历史空间、同性恋景观和娱乐化空间三方面的分析展开论述.而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如何将这种交互关系用于实践是需要进行思考的问题,主要就是依凭科技和现实景观开掘影像空间,丰富银幕空间的面貌,拓展城市的"电影性"和银幕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4.
郭赛  刘若涵 《青年记者》2016,(24):82-83
虚拟现实技术近两年呈现爆发式增长,我国的虚拟现实产业热度也持续上升.在虚拟现实影视制作行业,空前的资本聚集推动了技术的进步.虚拟现实技术如何跳脱传统电影的创作套路,在全新的时空逻辑中摸索出虚拟现实影像的“语法”,将成为业界面临的一大课题. 虚拟现实重塑时空逻辑 1.景别与蒙太奇在时空造型上的失效 与传统电影的非线性时空逻辑不同,虚拟现实技术下的线性时空逻辑使传统蒙太奇手法面临失效甚至全盘颠覆.传统电影的本质是在二维平面上呈现三维立体空间,即使通过3D技术,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还原空间的透视关系,增强真实感.但观者的视线只局限于导演制定的景别造型角度,因此需要通过镜头的切换或变焦来表现不同的造型.  相似文献   

5.
手机电影是主要以手机为拍摄工具和制作工具而完成制作的电影,能够体现"人人为导演"的一种拍摄模式.手机电影迅速发展、社会关注度不断提高,手机电影在创作上和艺术上展现出的特征和不足值得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虚拟现实作为一种新型媒介技术和体系,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创造了便利.本文从虚拟现实的内涵出发,通过对文献梳理和案例分析,重点介绍虚拟现实新媒体在新闻、电影、游戏等文娱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从全媒体视角鸟瞰虚拟现实新媒体发展趋势,从而深入剖析其发展潜力和成为下一代通信平台"眼镜互联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历史能否重现?在影像里如何表现历史?这些问题经常会在电视节目创作中被提及.由于历史文本在转换为影像本文时要受影像记录自身特点的限制,使得影像文本在表现历史时必须面临历史事实与摄像机记录特点的矛盾.本文在分析这些矛盾的基础上.对影像文本记录历史文本时的不同方式进行了适当的梳理,从"还原真实"、"接近真实"、"创造真实"等几个层面概括了影像文本与历史文本之间的关系,并分别就这几个层面比较典型的创作手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引擎电影作为一种介于电子游戏与电影之间的艺术形态,以其从电子游戏中继承来的交互化、奇观化、多样化、自由化及从电影中借鉴来的叙事性表述、非线性制作,被认为是一种影像时代最为便捷的平民娱乐手段.随着引擎电影的不断开发,人们体验和看待引擎电影的方式、观念、和审美诉求也发生了变化.文章通过对引擎电影"互动"的故事讲述方式、"交互"的影像制作流程、"体验"的观影心态的探究,为电影与电子游戏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结构主义符号学认为,流行文化的文本由若干符码组合而成.国产"小妞电影"作为一种流行文本,其受众的观影愉悦体验来自文本中的愉悦符码.然而,文本愉悦符码的编织运作脱离不了整体的社会文化关系,国产"小妞电影"受到商业资本文化、女性主义的自我意识以及传统的男权社会规范这三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并对愉悦符码的编织运作及观众的观影愉悦体验产生了支配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郭立 《今传媒》2016,(12):98-99
2016年初,豆瓣网(以下简称豆瓣)发布了一部品牌电影——《我们的精神角落》.电影制作方表示,"多年来,豆瓣对受众的理解,亦或自我解读,都将通过这幕主观视觉化的影像纪录得以告白释意,并还原为别具意义的画面与声音,袒露在你的面前.文章运用"电影大组合段"及"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分析豆瓣是怎样运用影像诗理解、阐释受众与自我的.  相似文献   

11.
在当下全球文化语境中,"宏大叙事"很大程度上已成为陈旧、压制或霸权的指称,进而在众多人文知识分子的笔下及小说家、戏剧家、电影导演等艺术家的创作中,不断遭受贬斥和驱逐.但是,如果我们收拢目光,就会发现在今日中国的电视剧创作中,仍有一批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宏大叙事"特征,这一文本追求及其背后隐藏的价值指向构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艺术现象,值得我们对其加以深究和探析.  相似文献   

12.
<东>作为贾樟柯近年的"艺术家系列"电影之一,用绘画和影像语言交织构筑了一幅现代风险社会中的东方影像.本文追溯"盲人寓言"的艺术母题,分析影片中的"身体"文本意涵以及绘画与电影的异质同构关系,试图揭示艺术家面对当下个体生存状态之悲悯与立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哲学史关于存在的思辨理论梳理开始,阐述在当代哲学与社会思潮中,存在与人类的身体感知框架紧密相关,由此,探索自然和生命奥秘的科学技术,也不再具有真理性而只是一种不断变化着的关于存在的主观认识.正是在这样一种社会思潮推动下,虚拟现实技术应运而生.虚拟现实技术就其本质而言,它不是一种探索自然的工具,而是一种表征人类身体感知框架的媒介形式,它赋予了身体表达其潜在意识的无限开放性,并使得人类的身体有可能在潜意识的层面上展开传播与交流活动,并通过这样的一种传播交流活动,构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形态和日常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4.
创伤是一个现代性的话题,伴随着战争、屠杀等造成的身体和心理创伤的出现,近年电影中开始不断展现创伤人物心理的困扰,并探究了创伤和意识、创伤和身份、生存相关的问题,"创伤"同时也是王小帅导演作品序列中的重要母题。本文试图从文本的叙事路径出发,结合心理学。本文结合了心理学、叙事学、文化研究等理论与方法,以"创伤"理论作为切入点,描画出了《地久天长》在时间、空间、个体与集体等三个维度对"创伤"主题进行影像阐释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5.
肖雅 《传媒》2018,(13):87-89
在众多IP电影中,有一些IP项目在市场化运作中获得了良好口碑与收益,并逐渐形成围绕IP本身为开发目的的"超级IP"."西游记"IP系列以其改编空间大、受众广泛、文本开放与文化包容力强体现了其作为"超级IP"开发的价值,同时也暴露了以其为代表的我国"超级IP"开发的不成熟的创作意识."超级IP"的孵化需要注重IP价值的系列化、品牌化、深度化与多元化相结合,强调资源整合,打造"超级IP"电影产业链.  相似文献   

16.
徐帆 《现代传播》2007,(4):136-138
"探索节目命运2007"科影影像研讨会于2007年6月11日至6月16日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研讨会由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联合举办.在近一周的时间里,与会的主创人员与专家学者以及部分师生就科教电影行业的若干议题进行了交流,深入探讨了科教电影这一片种及行业在当前中国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其中的重点为科教电影的历史、叙事、选题、国际化以及职业素养等五单元内容.  相似文献   

17.
郝君 《声屏世界》2017,(5):28-30
进入新世纪以后,河南电影的创作发行基本保持着稳步上升的状态,环顾新千年以来的河南电影,"草根情结"成为其内容创作的永恒话题.这种"草根情结"不仅体现在电影里对边缘人物生活状态的勾勒描绘上,也体现在对当今河南电影现实处境的一种无奈与自嘲.与此同时,河南的"草根"电影也开始逐渐呈现出一种类型化的创作势头,这种类型电影的尝试,是对河南电影产业发展的一种有益促进与尝试,也成为河南电影有别于其他地域电影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8.
爱国主义电影中"家国同构"的历史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棒 《青年记者》2016,(32):49-50
爱国主义是一种具体性、历史性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其自身的内涵意义也不断革新.近代伊始,反帝反封建,追求中华民族的独立成为时代主题,此时的爱国主义电影自然纳入这样的时代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作为彰显与反映爱国主义的媒介载体之一的电影,同样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有不同的界定.在爱国主义电影表现中,"家"与"国"的内核关系始终未有改变,变化的只是影视技法与创作理念,因此,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影片呈现出不一样的表现形态.在深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社会中,爱国主义电影所表达与展现出的"家"话语是始终让位于国家诉求的.  相似文献   

19.
吕弘彦 《东南传播》2021,(12):63-66
早期"火车效应"与"吸引力电影"的部分成因可以被理解为是观众关于某项媒介经验的缺失.近二三十年,电影叙事正发生着"媒介经验"转向:一方面,有较多数量的商业电影作品、电影放映现象以经典电影文本内容作为指涉对象;另一方面,电影作为旧媒介却反过来从电视、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介中获得相关经验以作为叙事与表意元素.在近十年的华语电影中,媒介经验具有参与元叙事与作为使用习惯两种身份与功能.媒介经验转向也引发了使电影沉浸感受到了挑战,对观众作出了技术性区分的文化迷思.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VR影视"为研究对象,探讨虚拟现实(VR)技术对电视行业的影响.笔者认为,"VR影视"不能完全替代电视业,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形态存在,为用户提供类似"私人球幕电影"的体验和服务.同时,"VR影视"与智能手机配合使用的"VR眼镜"和"VR头盔"等硬件设备的制造和销售,将为以"电视+互联网"为要素的中国电视融媒体产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