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法学教育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立足点。案例教学是衔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纽带,是连接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纽带。案例教学具有辅助性、典型性和关联性特征。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表现为展示法学知识,提炼焦点争议,运用法律思维,给出案件研判。积极探索和推广案例教学将有效地提高高等法学教育质量,为法治建设提供卓越的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2.
在高校法学专业课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是培养“德法兼修”的卓越法治人才的必然要求。虽然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已经在各法学院系广泛推进,但仍存在着育人意识不强、教学内容和思政内容不能很好契合、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落实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中的“德育”要求,高校应当加强法学教师队伍的建设,健全法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完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从而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3.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地方财经类本科院校新法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遵循融合型、智能化、深协同原则。面对当前地方财经类本科新法学实践教学融合意识不明显、智能化不够、协同育人机制不顺畅的现实问题,可以在设计法商融合型实践课程体系、升级智能化实践教学手段、打通法学高校和法治实务部门协同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4.
在新文科背景下,为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针对法治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需要面对的道德伦理、知识结构、实践技能和创新创业等问题,地方高校可以尝试从“德”“法”“才”“治”等方面厘清法治人才质量标准,并将相关要求与法学教育教学活动对应起来。依托学校优势和特色,安徽建筑大学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和社会服务等关键环节不断探索,为进一步提升卓越法治人才培养质量积累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5.
法学本科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离不开媒介融合的发展背景。法学本科实践教学作为法学本科教育环节的重要部分,有必要重视其在教学理论、技术的前瞻性效果,尤其需通过做好课程改革设计,更好地实现教育和实践的真正接轨和融合。本文概述了法学本科实践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法学本科实践教学创新模式、法学本科实践教学的挑战与发展方向、法学本科实践教学现状与改革策略,以为法学本科的实践教学提供可行性借鉴。  相似文献   

6.
高职阶段的法学教育要体现职业化特征。文章从高职法学教育的定位入手,提出通过实践教学关注法学教育的实践理性,并指出当前法治背景下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法,以夯实学生的基本技能,强化学生的法学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7.
传统商法学课程设计与教学方式很难适应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亟需改革与创新商法学课程教学。明确商法学课程教学目标:商事思维和商法技能的培养;淡化逻辑色彩,注重实用主义基础上建构商法体系并优化课程设置;改革以理论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整合优化多种教学方式,融入互动式的专题讨论与文献读评,需要检视和修正商法案例教学,继续深化实践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8.
现有非法律专业法学教材都把"守法"作为首要的教学目的,因而存在重注释性、实用性和规范性的通病.在我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中,实行法治的最大困难,在于公民的现代法律思想的缺失.因此,大学法学教育适时地把培养现代法律思想作为教学的目的应是一条可行又有效的途径,且对大学生进行现代法理思想的熏陶,既是不可推卸的时代责任,又对法治国家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实践意义.鉴此,建议重编法学教材.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传统的法学教育提出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当前法学高等教育存在培养方案模糊,教育模式僵化、单一,考核方式陈旧、狭隘的病灶。提升法学人才培养质量,应该创新法学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准确契合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和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需要,科学设计教学模式,有效利用案例教学等实践性手段,培养卓越的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0.
高校党支部作为法治建设的前沿阵地,是国家培养社会精英和优秀人才的摇篮,要抓好党章党纪教育,提高学生党员思想觉悟,就必须从高校党支部开始建设一支纪律严明的法治队伍。运用实证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联系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科平台优势,分析当前高校党支部法治建设现状,阐明其重要性;结合社会实践和现实因素,探索高校党支部法治队伍建设的发展前景以及可行性,以期提出符合我国当下国情、适合时代发展的高校党支部法治队伍建设的可操作性意见。  相似文献   

11.
语言词汇反映社会现实,因此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新词不断被创造,用于表达新的事物和关系,旧词的词义也不断发生变化或承载新的意义。同时,由于受法律背景、语言和文化的"束缚",法律术语标准化过程受到了巨大的阻力。本文旨在探讨法律术语的发展变化过程及为实现法律术语的标准化欧盟所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基于"禁止拒绝裁判"原则,法官有权对存在法律适用困难的案件作出漏洞填补式的处理,而法律原则的适用便是填补法律漏洞的重要方法。本文在对法律漏洞作类型化概述后,以存在"原则漏洞"的"四川泸州继承案"为切入点,就法律原则"补缺作用"的启动机制与运行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增强广大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是我国落实依法治国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大学生身为社会高知群体,培养其法律意识,是高校教师必须承担的历史重任。本文以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及法律教育的时代意义入手,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及法律教育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及法律教育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4.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涉外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法学专业实习。针对我国高校在法学专业实习中存在的对实习重视不够、实习基地不规范、实习时间与方式不合理、实习的监管制度不利等问题,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视角下法学专业实习必须从成立实习领导小组、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确立科学的实习方式与时间、健全实习管理制度、加强对实习过程监管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5.
隐喻的使用实现了普通语言的创新与发展,尤其是法律隐喻,其在法律语言中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通过内省法,揭示出法律隐喻与法律语言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法学实践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创新型法律人才是我国法学教育的首要任务。传统的封闭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的需要,现行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又制约其培养功能的发挥,因此,应在明晰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树立"全程"实践的教学观念,通过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路径,实现重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当代青年学生的法律信仰及法律素养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本文就青年学生的法律信仰及法律素养的培养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产物,其归宿是能够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套规则,因此,法律评价的最终指标,是现行的法律是否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也就是能否为社会关系的调整提供一套可行的规则.能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既存在于整个法律体系(也就是说,从总体上看,该法律体系是否能为社会关系的调整提供一套完整、正当、可行的规则),也存在于某一部规范性文件和某一个条文.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体育法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法律多元的角度看,既有国家外的法律多元,包括国际体育组织;又有国家内部法律的多元性,包括大陆法、香港法和澳门法三个不同的法域以及非国家法(体育行业规则)等。法律多元带来了法律冲突,解决法律冲突问题,应该坚持国家法律至上原则,同时确立法律多元精神,在此前提下,不断进行法制创新,以达到体育多元秩序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