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爆发,1927年《西线无战事》的诞生,使战争成为电影史上经久不衰的主题,战争影片也成为独立的电影类别。可能大多数观众在战争影片中不仅仅看到的是枪林弹雨的厮杀场面,支离破碎,血流成河的模拟战场,带来更多的是电影制作者留给观众的思考,战争的意义是什么,战争带来了什么?是什么造就了战争电影的深刻性,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2.
杨至一 《新闻传播》2012,(9):15-16,18
电影《战马》改编于英国著名的同名小说,是斯皮尔伯格"战争三部曲"的止战之殇,荣获奥斯卡奖六项提名。与其它战争、动物题材不同,该电影通过一匹农场马的视角,讲述了一个英国农场少年阿尔伯特在一战中的寻马之旅,别具一格、引人入胜。电影上映后获得了影评人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本文着重从原著改编、艺术特征、电影类型、人性刻画等方面,进一步探讨这部影片。  相似文献   

3.
梁世佳 《今传媒》2024,(2):71-74
张艺谋执导的《悬崖之上》是一部改编自文学剧本的谍战类影片佳作。本文从剧本场景介入,分析电影相较剧本的增删之处,研究文学与电影的互文性,从而勾勒出文本叙事与电影叙事的生产逻辑,旨在为跨文本叙事表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东宝电影公司宣布,以《千与千寻》一片创造日本票房记录的动画导演漫画家宫崎骏的一部改编新作《Howt's Moving Castle》将于2004年夏天上映。影片原著是英国作家黛安娜·温妮·琼斯  相似文献   

5.
刘迅  宋骋丹 《青年记者》2017,(32):69-70
2016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57.12亿元,其中原创类纪录电影总票房仅为8032万元,而《我们诞生在中国》就占了6700万元.虽然《我们诞生在中国》刷新了中国纪录电影票房纪录,但纪录电影在院线中处于严重缺席状态,未曾真正赢得市场认可,是不争事实. 纪录电影缘何失去观众 长期以来,人们将纪录电影的票房惨淡归咎于院线排片率低,可对于院线来说,角逐利润才是唯一目的,影片的市场表现决定了排片场次,观众的选择决定影片最终命运,这也是许多影片费尽周折登录院线却只能“一日游”的真正原因.观众没有彻底接受大银幕上的纪录电影,根本原因是纪录电影难以适应电影市场中主流观众的多样化诉求.  相似文献   

6.
从改编研究的“社会学转向”出发,可以把1960年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出品、李翰祥导演的《倩女幽魂》,视为对蒲松龄《聂小倩》的跨媒介改编和对“传统”的重新阐释。作为“南来文人”,导演李翰祥所处的历史脉络,与《聊斋志异》的文学文本和跨媒介改编后的影像文本之间,充满了深刻的互文关系。影片《倩女幽魂》制作所借助的媒介、语言、修辞和文化氛围,构成传统文学文本的影像化再阐释的基本依托。影片《倩女幽魂》映射出20世纪中期中国香港一代知识分子,通过重新阐释中国传统,从文化心理和身份认同上坚守中华血脉,来对抗殖民压制的无意识。  相似文献   

7.
姚东敏 《出版广角》2013,(Z1):116-117
《平家物语》作为传统经典故事,已经渗透到日本社会文化各个层面。不了解这样一部经典之作,势必会影响到对日本文学、文化的深入思考。《源氏物语》因被誉为中国版《红楼梦》而广为人知,《平家物语》因堪比《三国演义》而受到国人瞩目。《平家物语》是13世纪成型的日本长篇历史战争小说。在日本家喻户晓,与《源氏物语》并称为日本古典文学的两大巅峰巨著。  相似文献   

8.
《读本研究》是日本近世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期刊,总共出刊十辑,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读本研究文献目录》单行本的发行便是《读本研究》在读本研究领域上取得的重要学术成果之一.《读本研究新集》是《读本研究》的续刊,很好地继承了杂志的学术精神.《日本文学研究资料业书》是由日本文学研究资料刊行会编的学术刊物,与《读本研究文献目录》类似,具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与总结的性质.文章以上述四部刊物为研究对象,探讨日本学术刊物的出版与学术传承特色.  相似文献   

9.
吴秀娟 《今传媒》2016,(3):79-80
本文以影片《午夜狂奔》为例,从三方面分析导演如何吊足观众的期待视野,如何将观众的期待视野得以满足和提升.文中从对演员的选择和人物形象的颠覆,从动作戏中激烈场景间的对比,从镜头间剪辑速率和景别取舍等来刺激观众的感官来分析,使观众在心理与生理上获得宣泄和满足.最后导演抓住观众的心理,在情感升华中提升观众的观影满足感.这种导演与观众间的博弈是该影片获得成功的秘诀,对以后其它影片的成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武甜甜 《采.写.编》2023,(11):174-176
文学作品为影视剧创作提供了创作源泉,而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这一过程,完成了文化产品从纸质媒介到电子媒介的转变,为文学提供了大众化转变的契机。在影视化的书写和表达中,《少年派》是一次忠于原著的改编范例。电视剧《少年派》2019年6月9日在湖南卫视首播,播出后因其真实的戏剧性叙事表达、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在小说文本基础上的酌情改编,再加上演员的精彩演绎,引发观者共鸣并引起热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春蚕》两个版本的改编电影的叙事空间的分析,以及与原著之间的比较,发现原著比较真实地表现了当时江南农村的生活及其困境,而1933年的《春蚕》在情节上十分忠实于原著,以及创作者对江南农村空间的诗意再现赋予了影片浪漫气质;2007年的新版改编给原著注入了新观念,却无法忠实再现上世纪30年代的江南农村。  相似文献   

12.
《敦刻尔克》讲述了二战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敦刻尔克大撤退.影片从宏大叙事背景下的普通人物入手,通过海陆空视角、一周一天一小时三个时空的交错叙事,揭示了战争与每个人的关系,用理性的方式反思那段历史和战争.本文尝试从海陆空的多线叙事、非线性的叙事时空来探讨《敦刻尔克》的非线性多时空叙事.  相似文献   

13.
刁秋宇 《今传媒》2020,29(3):110-112
于2017年7月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大护法》,是我国首部自分级的动画电影,由于影片中大部分内容偏向成人观众,因此在海报中明确标注了"PG-13"(建议13岁以上观众观看)的字样。影片内容如同预告片名"暴力与美",包含了许多黑色幽默的成分,这种诙谐却使人震撼甚至毛骨悚然。在美学体系中,怪诞中包含着恶与滑稽两种构成成分,整部影片中暗含着众多的怪诞美学成分,本文将对影片《大护法》中的怪诞美学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4.
席艺洋 《新闻世界》2011,(12):144-145
《大风》是抗日战争时期香港的一份丈艺刊物。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由沪抵港的文化人与香港本地文人接触来往颇密,他们在《大风》上撰写的文章时常与其他国家之抗战史、自身与朋友之战争见闻、经历有关,在创作题材及思想方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香港文学及青年文学社团。《大风》的撰稿人中,不少来自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及中国文化协进会。作为一份抗战文艺期刊,《大风》的出版为人们了解战争时局提供了途径与评论的立场。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闻周刊》2004,(9):69-69
★《现代启示录》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精心力作。影片具有一种“大歌剧”般的风格,夸张而华美,带有强烈的表演色彩。这部影片不仅是对人性本质的探讨,也是对战争的深刻反思。这部在商业上遭到惨败的影片,却为科波拉赢得了左翼艺术家的声誉。★《造雨人》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1996年的作品。影片深刻地控诉了现代法律社会所造成的不平等,以及法律与正义的背离,是喜好法律电影的影迷不可错过的佳片。  相似文献   

16.
数百年来,《西游记》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译本总体上忠实于原著.影像时代开启后,影视大众传媒发挥了双面作用,综合的感官享受吸引了大量受众,同时激起了对继承还是变革原著精神的审美讨论.电子技术时代,创作者往往借用《西游记》题材讲述新故事,网游则使观众与读者亲临故事之中.审美媒介在对大众欲望的迎合中不断演进,但形式的变幻亦促使我们思考“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17.
《浙江档案》2005,(7):41-41
《义勇军进行曲》,田汉作词,聂耳作曲。作品原是聂耳于1935年为影片《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这部影片描写了以诗人辛白华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为拯救祖国,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的故事。《松花江上》,张寒晖作词、作曲。伴随着血和泪的歌声,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揭露了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继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罪行。《保卫黄河》,选自《黄河大合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保卫黄河》也很快传遍整个中国。《大刀进行曲》,麦…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十七年"(1949-1966)时期的电影创作中,身体是一个别有意味的表现方式。影片《宋景诗》的诞生与《武训传》受到批判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规避《武训传》所出现的影片政治误读危机,《宋景诗》创作者以精心的手法对身体进行了革命化呈现,这种呈现不仅使影片意味深长,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十七年"中国电影明星身体塑造的经典文本。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青春类型影片《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为解读文本,以人物角色塑造为切入点,从程式粘贴与细节游离两个方面深入分析当前热播影片《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在人物角色塑造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下一步青春类型影片在人物角色塑造上的突破发展路径从入世思维和出世情怀的美学融通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做较为详细的阐释,以为国产青春片的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建国前夕美国影片约占中国电影市场份额的90%。新中国成立之际为了缓解电影市场的供需矛盾、减少失业人群、稳定社会秩序,人民政府暂允各大影院放映一些影片内容不违反《共同纲领》和政府法令的西方电影。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中国观众增强了对美国的仇视、鄙视和蔑视,纷纷远离和摒弃美国影片。随着国产新片的超额出产、苏联及东欧电影的大量译制引进和发行放映部门的努力,到1951年初美国影片绝迹于中国电影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