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社交媒体时代的粉丝社群娱乐性更强。他们借助媒介工具完成了粉丝狂欢,也带了从未有过的文化新景象,使粉丝文化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但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上的粉丝容易聚集,也更容易解体。这种不稳定性的产生与不同社交媒体产品的交互设计带来的信息传播效果不同有关。通过对社交媒体平台上粉丝社群的网络民族志研究,发现网络粉丝社群的新现象和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互动和冲突,而对粉丝仪式的合理运用则可以使社群获得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江凌  宋婷婷  刘敏 《东南传播》2021,(12):101-105
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粉丝群体在虚拟空间逐渐形成特有的运行机制与权力关系,粉丝社群意见领袖开始出现并成为引导、煽动普通粉丝的重要力量,也因其部分过激言论对网络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成为整治"饭圈"乱象时的主要打击对象之一.文章以易烊千玺粉丝社群中的意见领袖在电影《少年的你》宣传推广过程中发布的动员性微博文本为研究对象,以费尔克拉夫提出的批判性话语分析三重维度为理论框架,借助ROST内容挖掘软件进行文本分析,研究了粉丝社群中意见领袖动员普通粉丝时的话语策略,以期为文化工业市场引导粉丝理性客观表达意见、有效管理粉丝社群以及维护网络社会的稳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商业资本后台操纵、大众媒介作为编码工具发挥信息传递与议程设置功能,制造话题聚集粉丝围观,赋权公众造星,增加粉丝资本、情感投入,合力打造偶像符号;大众媒介开拓公共话语空间,利用公众情感空虚痛点发展虚拟社交,建构与偶像双向互动的虚拟镜像,社群区隔和交往功能刺激粉丝对偶像发展的责任感与情感陪伴,激励情感消费;偶像身体作为符码载体成为审美对象,在追求美感享受的消费社会中被装饰与规训;其中消费服从商业逻辑从观看者转向被凝视物,大众媒介营造女权回归的仿真镜像。  相似文献   

4.
刘玉娇 《视听》2022,(3):144-146
社交媒体时代,粉丝群体的消费行为呈现出情感消费、从众消费和狂热消费的特征,消费动机包括无条件支持、参与式造星、使用与满足的情感因素.但粉丝群体盲目、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对青少年消费观的形成和粉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规范粉丝群体的消费行为、引导粉丝经济正向发展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平台、偶像、粉丝多管...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平台的涌现使得受众话语有被听得见的可能,搭借流量热度,粉丝群体的诉求和意见逐渐被关注和采纳,粉丝的主体性与“偶像人设”开始交汇,但粉丝群体再中心化建构的“偶像人设”其合理性还有待商榷。新媒体视域下,资方在偶像人设的建构与运营过程中影响力依旧庞大,但粉丝对人设建构的主导性潜力却愈发不可忽视。本文将转变视角,立足于粉丝内核,从粉丝文化角度运用案例分析法来研究偶像建构与崩塌过程之中“人设”问题,试图概括这一过程中背后的粉丝特征的和深层粉丝文化社群逻辑。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信息时代的“数字劳动场域”得到进一步体现,产消合一的资本主义通过社交平台运作的规则设计,在“偶像”生产机制中对粉丝群体进行着剥削与异化。研究认为,在资本逻辑下,商业化媒体平台的传播服务于“生产方式、生产过程和目标产品”的商品化,进而设置“产消合一”的偶像传播制度,将粉丝行为纳入“集体协作生产”框架,使粉丝成为资本创造性的工具,并赋予他们“自由与权利”的错觉。资本“产消合一”的规则背后是从“粉丝的需求”这一最高层次进行剥削,从而实现“产品的异化”和“过程的异化”,打破了粉丝原有的社会化性格和平等的社会关系。无论是偶像还是粉丝都意识到剥削的存在,却难以“脱域”,反而在“去异化”过程中被进一步剥削。在“产消合一”生产逻辑的引导下,“饭圈”行为通过互联网的孕育已扩散到更多的社会性议题和领域,让整个社交媒体中“饭圈思维”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7.
孙林 《东南传播》2021,(9):111-113
社交媒体与社群营销模式的结合已成为新媒体平台的主要运营模式,其核心则为粉丝运营.通过利用多重分析方法对某新浪摄影类微博主的粉丝群进行黏性、活跃度分析,发现从游客到忠实用户的发展规律.结合用户画像分析粉丝行为,提出基于浏览主题融合、线下活动线上交流、话题式、分时段四种粉丝运营方案并实施验证.最后得出融合式与线下活动线上交流的方式有增进现有粉丝群体的凝聚力,话题式与分时段投放可以扩大粉丝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平台的技术赋权推动着粉丝群体的变化与发展,而这一切都来自于场域中资本的驱动。本文借助场域理论,从粉丝群体话语权背后的资本驱动开始,研究粉丝群体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发展趋势与特性,以此来探究粉丝群体话语权增强机制。最后,结合粉丝群体的现状探讨产生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日益改变着媒体运营的理念和模式,媒体通过在相应的平台上发布相关的信息,吸引着媒体运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粉丝群体,本文通过研究社群运营助力新媒体活动的实现方式,分析新闻社群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社群运营促进新闻传播活动的提升策略,实现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将虚拟偶像及其粉丝作为研究对象,参与式观察虚拟偶像及其粉丝的拟社会互动,探寻虚拟偶像驯化的过程与原因。研究发现虚拟偶像驯化是资本、技术和粉丝三方共谋的结果,身份认同、社交安全需要和崇拜情感是维系虚拟偶像及其粉丝拟社会交往的纽带。  相似文献   

11.
《青年记者》2016,(15):8-8
社群经济是近年来的一个热词。对于社群经济,目前没有公认的学术化的解释;对一些相关概念的区别,也有不同的理解,比如社群与社区、圈子,社群经济与粉丝经济,社群媒体与网站论坛、自媒体等。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数字化浪潮的袭来,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的界限愈加模糊,中国互联网空间上涌现了大量的虚拟社群。在众多虚拟社群中,粉丝社群是声势最大且最为引人注目的。网络粉丝社群的凝聚力从何而来?为何网络粉丝社群具有高度的行动同质性?新媒体技术在其中扮演着何种角色?本文从互动仪式理论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参与式观察与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韩国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的粉丝社群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互联网直播是维系电视剧粉丝社群的重要仪式,实时讨论是相互情感连接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宋雷雨 《现代传播》2019,(12):26-29
互联网赋权下,虚拟偶像的粉丝由以往文化研究中的文本"盗猎者""游牧者"发生了更具正义性的生产者身份转向,成为更具复杂和暧昧性的文本生产者与消费者。基于此的粉丝参与式文化呈现出更加平民化、强生产者色彩与高生产能力、权力分层和权力反转、文本生产更易从边缘走向主流等特征,并促成了虚拟偶像粉丝的自我认同、集体认同和社群巩固。  相似文献   

14.
马希刚 《传媒》2024,(4):45-47
音乐是人类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随着互联网发展,显现出新的功能与形态。音乐社交媒体通过优质乐评、新颖设计与鲜明机制汇聚了大批忠实用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虚拟社群。基于音乐网络社交媒体中虚拟社群的实际应用情况,对虚拟社群的群体及个体应用进行挖掘,体现虚拟社群的价值,对音乐网络媒体在全场景、全链条竞争层面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5.
社群经济将粉丝经济升级到2.0版本.按照创始人罗振宇推崇的社群经济运营思路,罗辑思维要在内容生产上为社群奠定粉丝基础,通过多渠道的营收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把社群做成品牌,组建基于信任关系又有行动力的社群,构建“自媒体一社群一产业”价值链,最终达成社群经济的终极目标.罗辑思维在商业上的成功表明:自媒体运营要处理好“效率与效果”“商业与文化”“人情与事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出版参考》2011,(36):40
《天下杂志》粉丝破20万,"脸书"(对美国全球社交服务网站Facebook的一种称呼)影响力不容小觑,不但在杂志类别中夺冠,同时也在财经媒体中,拿下第一名。当数字化浪潮已成为媒体发展不可忽视的营运策略及趋势时,《天下杂志》是如何成功地将视角从平面延伸到数字,并且进一步在社群经营获得领先?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与移动网络社交媒体融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交媒体以移动网络为载体,以人们的社会关系为纽带,以信息的即时交互为手段,正在改变着社会各行各业的生存与发展态势。新的社会与技术环境要求图书馆与移动网络社交媒体融合发展。本文分析与研究社交媒体与图书馆行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提出社交媒体图书馆融合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晏青  杜美玲 《新闻记者》2022,(12):53-66
社交媒体平台越来越成为粉丝文化生产、传播与治理的重要场域,其中粉丝文化治理是理解此场域的关捩点。研究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发现,微博平台将法律、社区规范、算法技术等统筹起来进行粉丝文化治理,国家、社会与用户三者之间共同构成了平台治理的主体框架和逻辑秩序,并生成“正能量粉丝”与新粉丝文化逻辑。研究揭示了我国社交媒体平台参与社会治理的独特逻辑及其互动结构,为理解我国平台社会中独特的治理模式与粉丝文化趋势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在"转发过亿"这一数据奇观的背后,是当代粉丝在网络空间建立的行动力极强的粉丝社群。通过互联网络,分散的粉丝个体聚集起来,开始以组织化的粉丝社群为单位积极对外开展集体行动。通过对于粉丝社群的深入观察与分析,可以发现偶像崇拜与集体认同共同构成了社群成员加入集体行动的动力源泉。在具体实践中,粉丝社群逐步形成了明确分工与联合协作的组织系统,并建立了计划教导与监督反馈的行动机制,同时主要采用情感唤起与礼物激励的策略来动员粉丝参与。  相似文献   

20.
伴随互联网蔓延,社交媒体的泛化,逐渐衍生进化出粉丝营销,即基于人-人的朋友关系的粉丝社群间的营销模式。粉丝营销模式中不再是以消费者的名称、会员卡号或者手机号码作为惟一识别,海量涌现的数据信息为品牌营销带了机遇和挑战。纵观业界,小米、亚马逊等粉丝营销成功案例借助大数据应用"科学化"地提升了品牌与粉丝之间的信任关系强度。本文基于对大数据本质及其蕴含的营销价值的深度剖析,契合业界粉丝营销中大数据应用案例,以粉丝定位、产品定制、品牌传播和粉丝管理等为角度,总结提炼大数据变革为粉丝营销带来的五大利益,高度概括大数据应用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