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一流”建设高校参与组建的政用产学研融通创新体系是推动我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本研究以我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中关村科学城的典型政用产学研融通创新项目为案例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我国政用产学研融通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研究。案例分析表明:第一,“双一流”建设高校与政府、企业等建立的融通创新模式主要包括“项目衔接型”、“平台共建型”和“产业技术联盟型”,且分别适用于高校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转化、高校与企业基于产权长期合作和共创共享紧密合作的情况;第二,“双一流”建设高校在融通创新体系中通过培养人才和产出创新成果,不仅对政府、企业等共同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起到显性的直接与间接作用,还具有传播创新文化与塑造创新需求理念的隐性作用。基于此,“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推动我国政用产学研融通创新体系建立中应继续推进技术转移办公室建设,加强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完善和拓展融通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实现“双一流”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路径,是双一流建设和检验“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面对当前“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新要求和新特点,以问题导向对Z校就业工作在体制机制、毕业生就业现状、生涯教育等方面的现实困境做深度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五个方面的突破路径,以期对“双一流”高校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目标方向和路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社会对环境类人才的需求,探索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以石家庄学院新兴工科专业环境生态工程为例,从开展校地合作的基础条件分析、开展校企合作的实施途径、实现校企合作最终目标等3个方面探讨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建设中的校企合作事宜.开展校企合作的途经包括:通过校企联合最终实现校企合作协同双向育人,提升学生的工科素养;优化师资团队,建设“双师双能型”的教师队伍;校企深度合作,推进特色专业建设;校企双选,实现毕业生“预就业”.这些途径可以为应用型院校推进校企合作提供参考,为工科专业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双一流”高校学科绩效评价是推动国家战略目标发展的有效政策工具,受地区经济水平、产学研合作和一流学科规模等因素的影响。文章收集2020年122所“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关于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指标数据,研究发现“:双一流”高校学科绩效的教师队伍建设对科学研究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双一流”高校学科绩效的人才培养在教师队伍建设对科学研究的影响中发挥中介效应,教师队伍建设对人才培养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人才培养对科学研究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社会服务在教师队伍建设影响人才培养中产生显著负向调节作用,在人才培养影响科学研究中产生正向调节作用。因此,要深化“双一流”学科建设内容的协调合作,适度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构建社会服务“精准型”协调共享模式,发挥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社会相互依赖效应,从而激发高校学科原始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校企合作虽已取得了一些实践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校企合作开展深度不够,特别是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深化。本文从协同创新视角分析了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需求及动因,发现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是地方高校和企业推动协同创新必然选择,共生是地方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协同创新的根本动力。通过加强政府引导与组织协同、共同制定校企协同创新战略、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有利于校企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可以构建良好的校企共生机制,推动地方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是新工科教育理念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目前地方高校融入区域经济创新体系的过程受到地方高校与区域的协调机制、科技创新资源使用效率、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为此,应通过创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完善校企与校地合作机制、推进制度和体制创新、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等措施,深化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服务的力度,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助力。  相似文献   

7.
钟珊珊 《江苏高教》2022,(11):61-64
国际科技合作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高校实现“双一流”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当前国际科技合作呈现出加速化的发展态势,但由于顶层设计与规划不足、投入机制不健全、创新联动机制乏力、激励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我国高校国际科技合作总体上依然存在成效不足的问题。面向新的发展要求,高校应从组织管理、资源投入、平台打造、人才建设等方面入手,着力提升国际科技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双一流”建设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实力的战略组成,“双一流”建设高校必须主动担负起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结合笔者关于首轮“双一流”建设研究的系列成果,对世界一流大学及其要素、“双一流”建设高校遴选的目的原则、“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建设重点、“双一流”建设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双一流”建设高校必须回归并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成效评价改革的方向及重点等,关系“双一流”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及其内在逻辑进行了系统再思考,提出了旨在启示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自觉肩负起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使命责任担当的行动建议。  相似文献   

9.
积极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育人的新形式,是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校企协同创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要举措.湖北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校企合作联盟超越传统的校校办学联盟、校企科研联盟模式,基于专业建设“校校企”合作联盟,全方位探索校企合作育人的新形式,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线上线下结合的虚拟教研室是高校教学组织建设和教师培训的新思路、新范式,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教研学术水平,破解高校科研与教学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与教研创新案例基础上,探讨深化虚拟教研室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工程设计思路,尝试模型化表达的形式与方法论,提出深层次校企合作的"双师教学"模式,倡导将课程教学面临的现实难题转化为研究性学习课题,在跨校师生团队协同创新中不断提升网络平台与资源库智能化水平,培养技术、教育与各专业知识技能深度融合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并提出了相应的体制机制创新、健康和谐的教学文化生态建设构想。  相似文献   

11.
高职"双一流"院校建设重在专业群建设.专业群动态调整可使人才培养能不断适应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可有效促进校企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进而进一步提升高职专业群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形成专业群品牌效应.建立高职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应坚持以下理念:努力突出学校特色;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建立以专业群协作组织为重点的合作模式,如政行企校合作模式等;要准确及时预测专业群人才需求;在资源建设中应形成校企、校校、专业群间以及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共享模式."双一流"背景下高职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建设应以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为基本构架.  相似文献   

12.
产教融合是我国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计划而强调的教育发展策略,与"政产学研用结合""校企(地)合作"等高校办学理念一脉相承。教育部直属一流学科建设高校J校,在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方面的独特经验显示,行业特色型高校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等方面一直在持续发力。面对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使命和全面推进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内在规定性任务,一流高校还可以在强化管理、教学引领、铸造品牌和突出实效四条路径上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13.
高校“双一流”建设背后遵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和目标逻辑,同时也面临空间布局、学科设置、人才布局、创新能力等不平衡发展的制约。高校“双一流”建设是一个辩证性、动态性过程,重中之重在于范式创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同时需要处理好5个关系:高峰与支撑、中央与地方、理科与文科、学科与育人、中国与世界,实现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价值追求和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4.
杜远阳 《考试周刊》2012,(30):157-158
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是职教界的共识和追求。然而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校企合作却越来越成为制约高职发展的瓶颈问题,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以破解校企合作的难题为出发点,通过“政行企校”互动.进一步创新、深化校企合作的体制建设和制度建设,研究、探索“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合作运行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高峰 《教育探索》2022,(1):35-40
加快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的应然选择,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高校治理现代化既有国家治理的一些共性特征,也有其特有内涵和时代表征。应深度聚焦高校治理的“八个之治”,创新推进科学之治、民主之治、善治之治、程序之治、学术之治、育人之治、文化之治、共治之治,探索一条贯彻中央精神、体现“双一流”建设要求、符合高校实际的治理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江苏省高度重视企校合作,制定了一系列的鼓励扶持政策,全省企校合作呈现出勃勃生机。为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挑战,江苏省实施“校企联盟”行动,按照计划,“校企联盟”行动先期组织省内120家高校和70家部省属科研院所的1000多个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要学科与全省2000多家企业结对合作,将建立2000个以上的“校企联盟”。  相似文献   

17.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创新模式,也是企业寻求科技支撑、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从“校中厂”模式的角度,对如何实现校企资源有效共享、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及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真正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开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探索一流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是开展一流人才培养的基础,开创“高等院校-实务部门”资源双循环运行格局,开展多层次、多元化、跨领域协同育人是双一流教育的建设目标。高校基建部门具备很强的专业性和综合性,不能囿于部门本身的职责定位,要将基建部门职能定位更进一步地融入高校育人工作的双一流建设,实现高校实务部门与高校教育的重要联动,更符合从理论学习到科研实践的改革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双一流”基建新体系。依托基建部门,结合部门的传统职能体系创新性地融合高校常规的课堂教学、线下实践和科研创新实践等教学模式,并引入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基建工作与教学育人之间的兼容性和高效性,在此基础上开展部门工作和教学实践的改革优化,旨在为“双一流”建设工作提供创新性“高等院校-实务部门”联动融合建设实验平台,建立高校新型多元化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  相似文献   

19.
高质量推进就业育人工作是“双一流”高校服务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认为,就业育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是与高校教育教学过程深度融合的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从价值定位来看,“双一流”高校要秉持“高贡献”的就业育人理念,落实“高规格”的就业育人行动,就业育人成效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高期待”。通过剖析“双一流”高校就业育人普遍存在的目标失衡、体系失衡、联动失衡问题,结合浙江大学实践,从机制创新、运行创新及支撑创新等方面提出“双一流”高校开展就业育人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20.
区域高校以服务地方为理念。协同创新对推动我国科技、经济、教育发展意义重大。区域高校实施协同创新模式主要有校校、校所、校企、校政、国际五种协同创新模式。实施协同创新提高区域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应加强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培植创新团队,精心选择和培育协同创新领军人物,以政府保障完善协同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