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中国民俗学创建之日起,学者们就非常重视这个学科的社会功能,对其反复讨论,认识也不断深化.钟敬文在其民俗学的早期研究实践中,通过演讲、办班授课、办展览会等途径,大力宣传民俗学对民众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形成系统的理论认识.新中国成立后,他不断强调民俗学形式与内容的教育意义,论证研究与应用间的辩证关系,探索发挥民俗学教育功能的多种途径,体现了他既作为民俗学家又作为教育家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
历史民俗学是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关于民俗事象的历史研究与历史社会民俗事象、民俗记述及民俗评论的研究,通常包含民俗史、民俗学史、文献民俗志三方面。它与历史社会学与历史人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具有自己的学术特点。历史民俗学概念最早出现在日本民俗学界,钟敬文是中国历史民俗学的倡导者与建设者。历史民俗学有自己特定的研究范围、学科特征与研究方法,是一门正在生长的新型学科,它在中国民俗学研究中有着独特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术研究要服务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需求,而应用民俗学已经成为民俗学研究的主流方向之一.由于民俗学学科领域的广泛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这一具体的操作和过程仍值得探索和研究.叶大兵是我国早期践行应用民俗的学者之一,早在20世纪中叶他就开始研究区域民俗,后期主要致力于应用民俗研究,突破了当时理论研究的局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术理论与实践成果.回顾叶大兵所践行的应用民俗学研究可知,他注重学科研究之方式方法的与时俱进,并以社会服务为目标,与经济、文化、管理等相结合,将文化力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走上了实践应用的道路.总之,叶大兵应用民俗学的提出及其实践路径对我国当代民俗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民俗学之学科重要性在当代社会表现并不明显,亟待发展;中国民俗学在研究对象、理论方法上存在缺憾;民俗学应立足于现代生活,真正服务于当代社会。  相似文献   

5.
从时代语境、学术语境和学者问题意识的角度,考察近年来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趋向,提出当代中国民俗学正经历从学科身份确立到学术品质更新的过程,包含了传承经典和知识创新两大主题。首先评述中国民俗学界建立和发展社会科学性质的民俗学的主张;其次评述中国民俗学界有关田野民俗志的新学说;最后讨论历史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和传统节日、民间信仰等领域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6.
黄鹏 《教育与职业》2012,(27):157-158
传统高校民俗学教学方法存在着理论与现实生活脱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以及应用知识能力偏低等缺陷。根据民俗学的学科特点,尝试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教学,在课堂中理论讲授与交流、分析、讨论相结合,同时采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考察中国民俗学研究本体的构成。所谓纵向维度即时间维度;所谓横向维度即空间维度。从时间维度看,中国民俗学研究本体是由古代民俗文化和当前传承的民俗文化构成;从空间维度看,中国民俗学研究的本体是由多民族民俗文化和多区域民俗文化构成。中国民俗学研究本体呈现出多元化或多样化特色,具有丰富而深广的内涵。任何学科的学科体系中本体研究都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它是任何一个学科得以成立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对于民俗学学科本体构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一门学科在国家学科分类体系中的归属和地位对其发展尤其重要。长期以来,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学科归属极不稳定,且始终处于边缘地位,这既与学科自身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深层问题有关,又与相关学者在学科定位选择中摇摆不定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在新的学科分类体系中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不被重视,导致了学科走向呈现出趋冷与滑坡。为更好地促进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的发展,有关部门应该理顺我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关系,调整其学科归属,以提高其学术地位,以促进我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一门学科在国家学科分类体系中的归属和地位对其发展尤其重要.长期以来,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学科归属极不稳定,且始终处于边缘地位,这既与学科自身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深层问题有关,又与相关学者在学科定位选择中摇摆不定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在新的学科分类体系中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不被重视,导致了学科走向呈现出趋冷与滑坡.为更好地促进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的发展,有关部门应该理顺我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关系,调整其学科归属,以提高其学术地位,以促进我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重出立证法由日本学者柳田国男提出并使其发展成为日本民俗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后经过千叶德尔等学者在长期民俗调查实践中的批判和修正,最终使重出立证法的研究方法不断完善,丰富了日本民俗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体系。重出立证法应用到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建设中富有借鉴价值,将为中国民俗学研究提供新的思维视域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与大学教育关系密切。民国初年的歌谣运动发端于北京大学,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民俗学进入中山大学学科体系,民俗学教学活动开始起步。20世纪30年代是大学民俗学教育的初步发展期,杭州等地的民俗学活动使民俗学学科意识和学科研究方法得到强化,民俗学课程在国内高校广泛开设。20世纪40年代以西南地区和解放区为典型代表的民俗学活动,促进民俗学学科继续向前发展,高校民俗学课程得以延续。民俗学在民国时期萌芽、初创和建设等关键过程中的不断积累,为新中国成立后学科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与大学教育关系密切。民国初年的歌谣运动发端于北京大学,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民俗学进入中山大学学科体系,民俗学教学活动开始起步。20世纪30年代是大学民俗学教育的初步发展期,杭州等地的民俗学活动使民俗学学科意识和学科研究方法得到强化,民俗学课程在国内高校广泛开设。20世纪40年代以西南地区和解放区为典型代表的民俗学活动,促进民俗学学科继续向前发展,高校民俗学课程得以延续。民俗学在民国时期萌芽、初创和建设等关键过程中的不断积累,为新中国成立后学科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社会学、人类学和民俗学虽有各自的学科理论传统和特有方法,但它们之间的交叉和交融趋势已越来越明显和突出。在新的时期,要推进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三者都面临着理论自觉的重任。实现理论自觉,要求这三门学科都要对当今世界性的人类困境和本土性的六大挑战进行理论探索,同时也需要各学科开风气、育人才,以促进学科的主体性地位,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理论及各自的学派。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俗学之间有着相互分工和密切合作的优良传统,继续加深学科之间的交融和贯通,对促进三门学科进一步发展及理论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确立年数较短的一门学科。从1846年英国学者汤姆森正式提出"Folklore"(民俗学)这一术语以来,民俗学的发展只经历了一百多年。这期间,随着民俗学的发展,各国民俗学界针对这一术语的概念与内容相继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争论,出现了许多学派。本文主要对日本民俗学家柳田国男的民俗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做一简单研究。  相似文献   

15.
北师大民俗学学科是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最著名的学术中心,在改革开放后20几年中进入了发展的高峰.钟敬文率领学科点队伍实现了从民间文学向民俗学的拓展;不断提出了创新的观点和学术主张;形成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互相促进的新局面;建立了民俗学人才培养的模式.总结这段经历所得到的基本经验是,学科的开拓与前进,必然是顺应时代要求、尊重学科发展规律、坚持学术创新的过程.学科特色及优势的形成,根源于不断开拓与探索的实践.学科今后必须坚持学术创新精神,同时要适应全球背景下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抓住机遇和迎接挑战,全面建起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建国后北京师范大学最早培养了民俗学、民间文学相关专业人才,虽中间有所间断,但从1979年恢复招生以来,全国高校相继设立民俗学、民间文学等相关学科,开展民俗学教学活动,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对于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充实研究人员队伍,增强学科力量,普及民俗教育方面着力颇多。在民俗学学科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民俗学教学活动中的师资储备、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也日趋完善。其中,不乏在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积极探索和理念创新,这些都成为推动民俗学学科繁荣发展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科学中,民俗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1846年,英国学者汤姆斯(W.J.Thoms)正式提出了"Folklore"("民俗学")这个学术名称,由此奠定了这门学科的基础,1878年成立的英国民俗学会(Folklore Society)则是这一领域的最早研究机构。民俗学传入中国是在"五四"新文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大学遗产教育中,数字化成为一种新工具,包括它的理念和产品。建立钟敬文工作站,以钟敬文的民俗学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数字化的方法,贮存、研究和传播钟敬文的学术文化成就,传承大学名师遗产,辅助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创新,展示中国民俗学者参与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建设的丰硕成果、民俗学学科点人才培养和国际学术交流的成果等,是一项有意义的探索。没有数字化,要完成这样庞大的方案,只是纸上谈兵;但在数字整合之后,这一方案已具有可操作性,数字化也因此可以被纳入现代民俗学的知识体系中,成为现代大学名师遗产的理念构成,同时成为民俗学的社会公共教育产品。  相似文献   

19.
黄石与中国现代早期民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石是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早在20年代初就投身于宗教学、人类学及民俗学研究领域,翻译和编译出版了关于家族制度和神话的著作,并陆续发表了多篇民俗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尤其在妇女民俗方面做出了较大成就。其研究特点在于既注重利用文献资料做历史的考察,也注意尽量利用田野调查的材料;既注意吸收国外相关学科的理论,又专注于对中国本土的民俗事象的研究,是当时民俗学运动中比较出类拔萃的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20.
历史民俗学与钟敬文的学术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特色的民俗学学术体系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悠久的历史文明,以探讨民俗事象、历史源流与民俗观念变迁为对象的历史民俗学在其中至关紧要.以钟敬文为代表的学者在20世纪前期中国民俗学兴起之初就关注着这一问题,新时期以来,钟敬文明确提出将历史民俗学作为中国民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出了相应的理论说明与具体的研究部署,他在历史民俗学学科的创建上有着重大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