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播媒介与文化: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研究的三个模式(上)潘忠党传播媒介与我们的日常交往,包括跨文化的交往,交织在一起,与传播媒介交往是我们日常社会交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们的其他社会交往也交织着媒介表述的内容与形式。因此,如果将我们的日常交往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解读农村老年人的媒介交往实践,以及这些媒介构建的话语体系在重塑乡村公共娱乐空间、维系乡村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方法】文章从社会学、符号学、技术哲学、身体传播等视角出发,采用非结构式观察法等定性研究方法。【结果】笔者认为,在后乡土社会,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听酷狗音乐、追网剧、刷抖音……而这些由媒介技术和身体展演的日常玩耍,背后包含着老年人面对现实世界和媒介世界的诸多想象与原生政治。【结论】深入分析了农村老年人在网络流行歌曲、移动短视频等新技术的交往实践以及传统游戏中的符号互动,提出新媒体虚拟偶像的拟社会互动,在维系老年人的趣缘、代际数字沟通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它们再现了农村老年人的经验世界,传统游戏成为一种纠偏机制,重塑了老年人的自信和本体性安全,是老年人脱社会化的乐趣建构与自我传播。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莱文森的媒介进化理论为基础,借助建筑学上有关空间与交往的理论,对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工具、SNS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六类网络常见的交往空间的空问意象以及形成的交往模式进行分析,得出对话类交往空间优于演讲类交往空间,关系嵌套式空间优于节点游离式空间的结论,最后结合受众关系逻辑、商业逻辑和媒介演进逻辑,提出了未来网络交往空间形态发展可能呈现的三大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社交媒体时代,微信朋友圈凭借其强大的渗透力日渐演变为当代社会的普遍景观,成为主宰人们日常交往的新的话语模式.微信朋友圈作为人际交往与信息交流的一种工具,其功能指涉的过程隐喻着空间的范畴.文章在分析空间叙事理论的新媒介转向的同时,运用空间叙事理论对微信朋友圈的关系空间、表征空间、心理空间、意义空间四个空间维度进行着重阐释,以期为理解微信朋友圈生成的交往意义提供一种新的思考路向.  相似文献   

5.
作为数字媒介全面中介化了的交往方式,“云交往”正在成为普遍而重要的人际交往方式,并由此建构了更为扩张多元的社会关系与新型交往空间.“云交往”既体现了数字时代最为典型的技术环境,也承续着交往实践的公共价值.尽管广泛的数字交往带来了许多实践与伦理层面的困惑,但重申其中的公共性价值,仍是认识数字交往社会意义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6.
陈英 《编辑学刊》2002,(1):45-47
编辑工作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职能化确定了新闻编辑的特有角色.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编辑担负着信息的决策、选择、优化和表现等工作,这一系列使命使得新闻编辑在媒介活动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扮演着"中介"的角色.随着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新媒介的出现,编辑活动作为一种和媒介特征密切相关的特殊劳动,新闻编辑角色的内涵和外延也相应地有了一些新的转移和拓展.  相似文献   

7.
作为媒介的外滩:上海现代性的发生与成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将外滩这个实体空间理解为上海现代性创造的一个特殊地点,它的发展呈现了上海现代性一百多年以来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命运.在主流传播观中,实体空间是被忽略的一个元素.本文认为,外滩的都市空间,既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结果,本身又作为一个媒介,构筑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新型关系.传播因此不能仅仅被理解为一种功能性媒介的活动,而是以人为主体展开的多个层面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社交网络作为Web2.0时代的新形式,为受众提供了广泛的互动空间和交流平台,娱乐、购物、商务、服务等都通过社交媒介来实现.社交媒介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载体,也正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当前的传播环境,要么过分追逐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要么批判受众依赖带来的快餐式浅阅读、交往异化、消费狂热等弊端,弱化了人的理性选择和主体地位,缺乏媒介作为环境的生态主义立场,忽视“媒介-社会-人-自然”这样一个动态平衡的媒介生态系统.用媒介生态学的视角检视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媒介与社会、媒介之间、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利于客观看待社交媒介带来的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9.
数字身体涉及人在计算空间中的主体形态之演变,是个体日常生活实践的数据化存在之表征。数据主体则是在数据环境结构中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意志的传播主体,并内化为人的主体性及个体经验的一部分。作为嵌入数字化社会机制的机器装置,数字身体是物质身体与液态监视在具身实践中的产物,而物质身体是数据主体的本源,数据与身体在日常实践场域的互动中构建的具身关系生成数据主体。虽然学界普遍认为,液态监视环境下算法等媒介的侵入与身体的数据化引发人的身体权利危机乃至生存权危机,但数据建构的空间图式,也使数字身体在数字计算结构中的延伸彰显着能动的自我意志。量化自我等数据化书写作为自我技术的实践路径,使我们对于媒介的认知不再限于关注物质实体的媒介以及媒介的传播性,而是拓展到诸如数据、社交机器人等由具身性关系联结的数码物,在液态流动的数字空间中发现生产性、存储性的媒介,以及数字交往形态的演化。  相似文献   

10.
农业科技信息对于农村的致富和发展至关重要,媒介是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本文从相对宏观的视角审视媒介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角色,以期能够转移国内相关研究对媒介传播效果的过分关注,重新重视媒介作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载体、信息来源以及影响力量,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的观点认为,尽管媒介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过程仍然缺点不少,其应用也有待挖掘和接受实践的考验,但不可否认媒介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过程中应当和即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媒介本体论视角探讨了城市传播领域的基本问题:城市空间作为媒介如何使传播得以可能?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何种交往关系?从城市起源来看,人们对于恐惧的规避和城市空间对浪漫主义的召唤为城市空间中社会关系的形成创造了可能;就城市发展而言,以现代性为标志的技术象征空间、蕴含特定意识形态的形式象征空间和以人本主义为中心的体验性空间构成了城市空间基本的话语体系,三者的博弈不断主导着城市的空间实践。其中,城市象征空间构造出的是不对称服膺关系,而体验性的城市空间促成了对称不确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赖新芳 《当代传播》2011,(3):110-112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时尚,其中有一部分是从社会焦点事件中提取出来的片面化符号,具有密切的现实切己感,这些符号的创新基于对象、媒介和解释之间关联重组.首先,由于网络话语空间提供了平等会话的情境.其次,作为虚拟身份的言语者基于交往行为,在论证过程中,用有效性要求检验报道中的言论,用事件的真实性、言语者的真诚性标准检验公共...  相似文献   

13.
城市空间生产中实体化的工商业逻辑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这种情况由于社交媒介平台的渗透而发生了变化。在媒介化社会,城市空间生产已经自觉地遵循着以流量为终极追求的媒介逻辑。网红店打卡的日常活动在社交平台流行,公共空间形式上的差异化成为了珍贵的资源,从而创造出独特的城市空间景观和消费景观。媒介正通过生成性的方式推进着城市空间的数字化和媒介化。  相似文献   

14.
姜琴月 《东南传播》2017,(12):90-92
乘坐地铁出行,已成为现代都市人日常交通实践的重要部分。地铁空间作为城市交往的媒介,乘客在其中完成身体的移动的同时,权力的运作也在对空间中的主体产生规训,如"权力的眼睛"对乘客的管制和改造,社交媒体对曾经被资本力量忽略的碎片空间的收编。与压制力量相对应,地铁中移动的乘客作为能动的主体,在被动遵守规则的框架之外,也发展出一套灵活的移动策略。多样的主体传播实践,不断丰富了地铁空间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游戏空间作为青年网络亚文化开展的主要情境,突破了媒介的时空限制,改变了人的心理过程、观念形态、行为方式.游戏产品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社会关注,关于游戏的研究视角也集中在游戏功用方面.本研究以网络民族志为主要研究方法,对QQ飞车爱好者在微信社群中的讨论和线下的交往互动进行观察,并对玩家展开深度访谈.研究发现这个因为游戏产...  相似文献   

16.
真人表情包作为人类情绪的媒介化之物,不仅改变了个体交往的深层心理机制,也形塑着个体对于自身的认知和使用.在交往机制层面,网络对话成为基于自我认知和期待下的选择性表演,个体在充满情感控制与计算的日常谋划中实现"面具化生存".而在身体认知层面,个体通过表情包符号将身体从物理空间抽离,实现了无限在场和主观述情,身体价值进一步释放.与此同时,个体的身体观也发生着转变,面容的尊严象征日益消解,祛魅后的身体受到工具理性和消费主义思想的双重渗透,过度消费身体的价值倾向引人担忧.  相似文献   

17.
张玉 《东南传播》2021,(8):112-115
视觉中心主义下的媒介素养教育重视对媒介信息内容的批判,这是表征视域下视觉霸权的一种体现.而在当下的数字媒介实践中,个人的媒介接触行为不仅是通过视觉进行感知的过程,而且还是作为整体的人和媒介交互的过程.在既有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通过视觉"看"到的内容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主体在传播实践中的其他感知体验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媒介素养教育要与媒介环境相适应,在整全性感知方式逐渐复兴的媒介生态中,以视觉文本信息批判为中心媒介素养教育应寻求新的发展可能性.本文结合个体日常数字媒介实践中的情感、技术、身体等重要因素,探讨媒介素养教育超越视觉中心主义的新方向与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微博日渐普及使其成为粉丝追星的重要平台,微博对粉丝追星的影响不仅表现为平台的提供,其更以自身媒介化逻辑重构粉丝交往形式,带来新的互动模式以及交往秩序.以肖战事件为背景,论文探究粉丝社群在微博交往中的日常对话与行动逻辑,阐释粉丝群体动员机制及其互动过程,认为动员机制主要由局外人、情感投入与粉丝站等核心环节构成,背后则体现了粉丝群体在微博特有的互动仪式.  相似文献   

19.
廖芷蘅  黎书 《传媒》2021,(3):91-93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兼具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互相理解是交往行动的核心.其实,生态问题之所以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新闻媒体的生态议题报道使公众卷入媒介的叙事场域之中,从而强化了媒介与社会的"交往"过程.本文认为,在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生态议题的建构启发公众的环保认知,生态议题的设置促进社会良性互动,生态议题的凸显实现自我协调发展.我们只有从学理上深刻认识这一交往过程,才能更好地借助媒介议题去应对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为了了解在我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环境下,人们的交往行为、媒介行为对他们的观念变化所起的作用,以及各种传播形式对我国城镇居民的观念现代化的影响,作者在这次研究中,以人们自述的社会交往行为作为中介变量,回答了有关人们的社会交往行为是否、以及怎样与他们的媒介行为和观念现代化起作用等一系列问题。作者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就交往行为特征、交往行为与媒介行为的关系和交往行为对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影响等做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并指出:在我国,一,城市化程度提高,人们的交往活动水平也相应提高;二,具有使用印刷媒介能力和条件的居民,其使用印刷媒介的频率越高,参与社会交往也越频繁;三,在交往行为和媒介行为中,媒介行为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影响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