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江西为方志的发达之邦,具有编纂地方志书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光绪江西通志》是江西封建地方志书编纂史上首屈一指的佳作,就是把它放在全国范围内来看,也是一部难得的上乘之作。它与同时期编纂的《山西通志》是其时通志中南北遥相辉映的双璧。《光绪江西通志》的显著优点和特点,在于它具有较为完备而整秩的体例和较为丰富而翔富的志材,  相似文献   

2.
(一) 我们知道,现存的《史记》绝非司马迁《史记》的原貌。这个问题最先提出的人是东汉的卫宏。因为他在《汉书旧仪注》中说过:“太史公作《景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之。”《太史公自序》云:“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而现存的《史记》却比原书要多将近三万字。由此看来《史记》存在着一个残缺问题。所以班彪、班固父子提出:“十篇缺,有录无书。” (见《汉书·司马迁传》及《后汉书·班彪传》)。班氏汉人,去迁未远,人们因而常以班说为据。但到底缺哪十篇班氏没讲清楚,后代电就产生了各  相似文献   

3.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根本社会制度,清历朝皇帝认为它是“国家之根本”。因此,由官方先后编纂了两部重要文献,分别命名为《八旗通志初集》和《钦定八旗通志》,两部文献既有关系,又有不同。因此,笔者利用有关档案文献、历史文献及学者研究成果,明确了清朝八旗制度方面的重要文献《八旗通志初集》之“初集”称谓的来历和产生的具体时间,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该称谓的产生与嘉庆年间成书的《钦定八旗通志》没有直接关系。再次,针对《钦定八旗通志》被称为是M《八旗通志初集》的续编或二编的看法,提出了两部《八旗通志》既有联系又是完全独立的两部文献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关于司马迁《史记》断限的推断虽有数种说法,但从与司马迁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出发,从《史记》断限与成书的关系上推考,《史记》的断限应该是“太初”、“麟止”为《史记》的定稿之年。  相似文献   

5.
6.
《楚辞》的体例和《招魂》的对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确定《楚辞》的体例,不宜以颇有附会之辞的王逸序言为依据,而应考察《楚辞》各篇的实际情况。由于《楚辞》成书不同阶段所收屈原作品有“疑不能明”的误传因素,增辑者所附己作的主旨和体式亦有不同,故《楚辞》并无所谓“非屈原作品,均代屈原设言”、“以屈原为第一人称口气抒写”的统一体例。因此,用这种“体例”去推断宋玉《招魂》必为“代屈原自招其魂”,是不科学的。宋玉《招魂》的创作背景,当与楚襄王射猎云梦、惊兕失魂有关,其所招应为楚襄王之生魂。但宋玉只是借此作为创作这篇瑰玮辞章的由头,《招魂》本身并不是巫师实际招魂的咒文。  相似文献   

7.
一、目的司马迁把著述《史记》视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其著述目的,前后有所不同。开始的时候,他从司马谈那里禀受遗命,主要是想克尽史官的职分,歌颂空前统一强大的汉帝国,歌颂本阶级的杰出人物。《自序》记叙他父亲临终时的遗言说:“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司马迁自己也说:“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  相似文献   

8.
文章较准确、详尽地归纳了杨雄的《方言》,训释方言、别语的体例。  相似文献   

9.
《汉书·地理志》载西汉末年侯国城市241个,然志中名目又不及此数。前辈学者对此多有研究,然终不能补足。通过对《汉书》诸表所栽侯国城市的分封、存废等时间排比,最终确认《汉志》所载侯国城市的时间断限为成帝绥和二年三月(公元前7年3月),并补足了241个侯国城市之数。  相似文献   

10.
南宋史家郑樵(1104-1160)把大量的动植物和其他科学知识写进史书是前所未有的创举,体现了他治史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1.
纳兰性德于康熙十二年开始编辑《通志堂经解》,至康熙十六年刊成,接着便撰写《通志堂经解序》(以下均略称《经解序》),所撰经解各序,均在丙辰、丁巳二年间。①《经解序》共计63篇,其中总序1篇,易解序27篇,书解序9篇,诗解序5篇,春秋解序15篇,三礼解序4篇,论语解序1篇,孟子解序1篇。各序内容大体上是介绍经解的作者、内容、版本和学术上的渊源流派,有的穿插一些议论。《经解序》是研究纳兰性德生平、思想、创作的重要材料,也是我们了解认识清前期经济、政治、文化和“满汉融合”历史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2.
明万历版《山西通志》由李维桢、范弘嗣、邢大道、阎重光等编纂,山西巡抚李景元、魏养蒙、樊东谟、吴仁度相继监修。是志纂修始于万历三十四年,至万历末成书刊印。初刻本至少有23卷完整保留在现存的两个残佚本中。通行的全帙本由巡按山西的御史祝徽在崇祯二年用万历旧版重印,并补写叙文,残佚本卷二十二、三十及卷二十五中的两页即据此本补刻重印。是志上承嘉靖志,下启康熙志,所纂聚三晋一方自然与人文各类典要,自上古迄万历四十二年,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地方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州集》是元好问编纂的金代诗词集。其体例除卷首显宗和章宗外,“每人各为小传,详具始末”。在我国总集编纂史上,《中州集》是首次将选诗、评诗与传记相结合,具有开创之功。后世许多总集都效仿《中州集》的这种编纂体例,既选录了诗词作品,又对作者的生平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由此可见,《中州集》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4.
近来学习《尔雅》,对于《释训》一章略有心得,于是尝试对全章条文作全面的归纳考察,并形成了几点看法。本文试分别阐述。 为了行文方便,本文对《释训》中的条文分别标号,并加方括号。如[1]“明明、斤斤,察也”,[2]“条条、秩秩,智也”。其中,[90]“如切如磋,道学也”,[91]“如琢如磨,自修也”,虽同释一篇诗文,因各自分别注释,故分为二条;[97]“履帝武敏。武,迹也;敏,拇也”,分释一  相似文献   

15.
《唐诗纪事》的录诗方法,可总结为三点:"本录"、"合录"、"互见"。为了达到"庶读其诗,知其人"的目的,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其人可考者,做简略考察,重要诗人则详考行事。在这一部分计氏采用的编纂方法可总结为"本传法"、"延伸法"、"互见法"三种。  相似文献   

16.
从西汉开始,训诂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有的学者注解古书,除了解释词义和名物制度,往往还要串讲一下全句或全章的大意,说明修辞手段,阐明表达方法,分析篇章结构,这种注解叫做章句。当时的章句流传到今天的很少,赵岐的《孟子章句》就是其中之一。本文意在通过对《孟子章句》的分析,归纳其注释内容,发明其编纂凡例,说明其注释特点。  相似文献   

17.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修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断章》卞之琳寂夜,灯光,小桥,平凡、苍白的画面,天天如是,年年如是。一切都在静默,未曾启封。又是一个死般寂静的夜,一个纤弱的身影突然打破了多年来定格在人们心中的画面。她只是一个伤心的女子,只是无意间走上这座小桥,倚在栏杆上,看着远方的远方,沉默,沉默……然而,她这一停留,就是他一生一世的记忆。无法否认,桥下的灯光,天上的群星太耀眼,太夺目,这般与她的生命不符的景色,只会令她越发伤心、自卑。她回头,她闭眼,她流泪。人世总是充斥着沧桑与无奈,…  相似文献   

18.
《通志堂经解》,纳兰成德辑。这是清初最大的一部丛书,收宋元诸儒说经之书一百四十种(其中有《子夏易传》及唐人之书三种,明人之书二种),计易类三十九种,书类十九种,诗类十一种,春秋类三十五种,三礼类十二种,孝经类四种,论语类二种,孟子类三种,四书类八种,总经解七种。有两种刊本:(一)康熙十九年(1680)通志堂刊本;(二)同治十二年(1873)粤东书局刊本。徐乾学《通志堂经解序》说:“经始癸丑,逾二年讫工。”也就是说,这书在康熙十二年开始刻印,到十五年完成,而现在所看到的最早的刊本是康熙十九年的刊本,可见所说的“逾二年讫工”,只是一个约略的说法,真正完成当在十九年。  相似文献   

19.
《二十略》,是郑樵《通志》的精华所在。校点《通志二十略》,是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的项目,历经十来年的努力完成了校点工作,校勘出2386条讹误,其中有原文严重脱漏和年代错乱等,也存在着误解与疑难问题。出版后,学者们在肯定校点本大醇的同时,也指出了一些小疵,这些小疵当中,有的是必须改正者,也有应作商榷说明者。  相似文献   

20.
《回疆通志》详细并全面记载了清乾嘉时期新疆南疆八城与哈密、吐鲁番二城的人文、地理、建置等社会状况,成书时间与书中记载史实时间至近,可谓是当代人修当代史之杰作,且节录当时作者所见文献的相关史料,其史料价值较高,本文通过对作者、成书及文献价值的简要考述,就教大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