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璐 《英语广场》2023,(7):101-104
顺应论强调特定语境中的话语生成与理解。话语生成过程涉及社会认知、文化心理等多维度顺应,这为阐释翻译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翻译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认知过程,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选择顺应译入语语境以及译文读者认知心理的语码过程。在顺应理论视域下,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解析翻译动态选择,培养学生的顺应译文语境文化意识,对学生产出有效译文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译者主体性,作为翻译中最核心的客观存在,是集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译者在对原作的理解、阐释和再创造,也反映在译者对译本、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的选择以及对译作、译入语读者期待的影响上,总之译者主体性体现在翻译过程的始终,不受其它因素的制约。译者主体因素对译者的翻译实践产生不容忽视的深刻影响,应当被当做翻译研究和翻译批评中的决定因素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谊具有很强的跨文化意识,担负起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粱作用.翻译过程中的顺应是,在使用目的语文化阐释源发语文化的过程中,译者使自己的翻译活动及思维运作顺应于源发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双方的认知环境.本文主要从语言结构的不同层面即节奏、语音、词汇、句子和文化联想等方面论述文学翻译过程中顺应性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的动态交际活动,译者在其翻译过程中担负了重要的责任和义务。本文将从语篇翻译这一视角来全方位可考察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不同角色。由于译者作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中介,首先带有明确的翻译意图阅读源语语篇,并且能运用自己的语言及认知能力来诠释原文,而在遇到翻译阻碍时能灵活运用自己的创新能力来实现翻译这一过程,因此译者在语篇翻译过程中可以说是一名协调者、阐释者和创新者。  相似文献   

5.
论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涉及很多文化因素,文化语境在文学翻译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学翻译受到包括源语文化语境、译入语文化语境和译者文化语境在内的文化语境的影响,译者从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用及文本的理解与阐释这一过程中,无不打上文化语境的烙印,因而作为文学翻译活动的主体和创造者,译者应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6.
根据关联翻译理论,翻译是一个对源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是语言交际的一种方式。在翻译过程中,作为对原文认知的主体、对原文阐释的主体和在源语转换过程中的主体的译者,在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的掌握、翻译策略的选择、原文的理解以及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等方面充分发挥了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陈月红 《湘南学院学报》2006,27(4):48-51,55
从语篇翻译角度来看,翻译过程是译者在宏观翻译情境和微观语言层面等客观条件制约下的主观抉择,译者首先是一个交际者和决策者,然后是一个阐释者和创新者。语篇翻译将传统语言学视角和现代文化视角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系统地考察译者主体性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范丽 《培训与研究》2010,27(4):129-131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认为,文学文本是一个开放的结构,对其做出的任何阐释都会打上阐释者自身存在的烙印。文学翻译首先是一个阐释的过程,不同译者对同一文本会有不同的阐释,继而会有不同的翻译,因此文学翻译的忠实只能是相对的忠实。当下的文学翻译批评应对翻译主体多一些关照,而对同一部作品的不同译本应持开放兼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认为,文学文本是一个开放的结构,对其做出的任何阐释都会打上阐释者自身存在的烙印。文学翻译首先是一个阐释的过程,不同译者对同一文本会有不同的阐释,继而会有不同的翻译,因此文学翻译的忠实只能是相对的忠实。当下的文学翻译批评应对翻译主体多一些关照,而对同一部作品的不同译本应持开放兼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从语内翻译到语际翻译:典籍翻译译者主体性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籍翻译的性质决定了典籍翻译须经过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个阶段。在语内翻译阶段,译者的诠释受制于汉语诠释传统——训诂学,其主体性是有限的;在语际翻译阶段,译者的诠释体现出强烈的为我性,其主体性表现为目的性、历史忠实性和选择性。两类译者主体相互交往之特性体现在对典籍原文本理解的共识性。  相似文献   

11.
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汉英公示语翻译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揭示了公示语汉英翻译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各种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在语言和非语言层次上做出恰当的顺应。从Verschueren顺应论的视角来探讨公示语汉英翻译语言层次上的顺应,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从词汇、句法、语体特征三方面在语言层次上做出顺应。  相似文献   

12.
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翻译就是译者首先作为读者对文本进行理解、阐释,再将其以目的语文字形式传介给其他目的语读者的过程。现代阐释学中,“理解”是与原作品对等的、积极发问和主动探索的过程,因而文本理解,即文本阐释在翻译中就显得尤为关键。现代阐释学没有给“理解”活动作出界定并不意味着文本阐释的空间是无限开放的,它也具有一定的理性和尺度,超越了这个界限,翻译就会泛滥甚至失去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由于不同民族语言中文化预设的差异,以及理解的历史性,使得误读成为翻译之必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源语文化预设的茫然无觉会导致无意误读。有意误读则是译语文化预设与源语文预设碰撞后所产生的扭曲与变形。我们认为这种有意误读不仅是译者对源语文化预设所做的个人选择,同时也是译者所处时代两种文化张力斗争的结果,因而也是一个时代的选择的侧影。不同时代的译者对同一源语文化预设所做出的不同选择记录了两种文化从冲撞、矛盾、抵触到相互理解、相互借鉴以及到相互尊重、相互融合的交流过程。因此,误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历史性,我们应从文化交流的目的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翻译中的误读,正确评价译文,从而提高翻译批评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译者在翻译中国古代典籍的过程中,实际上经历了两次连续的翻译阶段。首先是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语内翻译,其次是从现代汉语到英语的语际翻译。本文在对这两次翻译过程转换的论述的基础上,对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选择与适应进行探讨,并联系具体的典籍翻译作品,以期加深大家对典籍翻译活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根据图式理论,在理解源语过程中,译者应充分激发大脑中储存的各种图式知识,从而更加准确、迅速地对源语进行解码与编码。本文认为,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译者应做到既激活译语已有图式,又帮助译语建立新的图式,使商务英语翻译更加准确、规范。  相似文献   

16.
杨磊 《考试周刊》2009,(8):115-116
本文认为英语广告的汉译实质是语际间对广告原文的明示推理阐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负责两个推理过程:首先在原文语境中对广告主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并做出正确的理解:其次是通过对目的语读者的认知环境进行推理,而后将广告原文转化为目的语文本。最后.本文提出了基于关联理论的翻译模式。如可以灵活地选择创新性删译、创新性扩译和创新性改译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要考虑主体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主体文化影响下的创造性叛逆文学翻译就是译者在主体文化的影响下进行的创造性翻译行为,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作进行创造性地重构与阐释。译者主体文化上的差异和阐释上的困境,必然使得文学翻译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原作的叛逆,正是主体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创造性叛逆才促进文学翻译的发展,提高文学翻译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翻译研究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一直处于边缘地位。随着阐释学的发展,译者主体性不断得到深入研究。当代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强调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他提出阐释翻译的四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本论文试从斯坦纳翻译的四个步骤探讨译者主体性在张爱玲译《老人与海》的具体体现。阐释翻译观与译者主体性的有机结合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角度。  相似文献   

19.
在中华典籍英译史上,深度翻译作为一种对原文本所造成的文化空缺进行补偿的有效手段被西方译者广泛采用。然而有些西方译者的深度翻译非但无助于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语文化,反而破坏了原语文化的真实性。这就引发原语文化读者对译者语境建构原则的质疑。基于《孙子兵法》文化空缺英译的个案分析,深度翻译如欲达到其定义的语境效果,译者须忠实于原作者的信息意图,其所添加的新的语境信息须不悖于原文本读者现时的语境假设,因为语际翻译的译者之阐释乃是基于原语文化阐释者的阐释之上的再阐释,只有原语文化的本地人才有资格做出第一层次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对于译者而言,理解原文是进行翻译活动的基础,而以语篇为单位进行分析有助于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在翻译活动中,从语篇视角出发的翻译方式正受到越来越多译者的青睐。本文以孙致礼翻译的《傲慢与偏见》(节选)为例,从语篇翻译的视角讨论了译者的翻译风格,分析了语篇视角对翻译活动的指引作用,对如何从语篇视角出发进行翻译活动提出了见解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