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很难想象一百多年以前的读者在面对《海上花列传》时的阅读感受。现代的读者不仅有来自时间方面的隔膜,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断裂。张爱玲对于文化传统的自信,现代的读者是没有的。张说:“中国文化古老而且有连续性,没中断过,所以渗透得特别深远,连见闻最不广的中国人也都不太天真。独有小说的薪传中断过不止一次。所以这方面我们不是文如其  相似文献   

2.
一代才女张爱玲在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上占据着一席之地,其独具特色的文学创作赢得了人们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她在翻译方面的成就却一直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域。从翻译视阈来论析张爱玲与《海上花》,可以管窥其不同寻常的译者素养与翻译才华,为张爱玲全面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海上花列传》作为旧海派空前绝后的杰作,对现代海派小说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在都市民间文化突兀而现的20世纪40年代。当时海派文学的健将张爱玲更是对《海上花列传》有着难以割舍的钟爱,与韩邦庆产生了一次次的艺术共鸣,正是在对这部小说的传承和超越中,她的作品具有了“现代化和中国化的双重品质”。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独特的创作成就赢得了人们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她在翻译方面的突出贡献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从雅各布森所定义的语际翻译和语内翻译两个层面来论析张爱玲对《海上花》的翻译, 可以管窥徜徉在语言三度空间的张爱玲不同寻常的翻译才华。  相似文献   

5.
方言文学的今译与翻译是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海上花列传>今译与翻译研究》关注了方言古籍今译的问题和形态。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该研究丰富了方言翻译与古籍今译的实践,同时也促进了相关理论的发展。从学术的角度来看,该研究为两种不同的翻译形态做出了新的解释,也为认知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框架。基于清代小说《海上花列传》的中文今译和英文外译两个层面,本书涉及古籍今译的语言问题、文化问题、认知问题和形态比较问题。  相似文献   

6.
从《海上花列传》伊始,海派小说的叙事形象开始建立,也可以说“女性”的叙事形象开始建立。张爱玲和孔慧怡以她们独特的女性体验在翻译、编订《海上花》英译本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女性视闲。从书名翻译的选择、原文序和楔子等的删除并加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三个方面,均可说明女性视闻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凸显女性身份的。通过分析女性人物形象刻画中具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可以窥见译者精湛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7.
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以“近真”的笔法和“平淡自然”的艺术格调为当时上海社会写真,是近代狭邪小说的压卷之作,但关于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众说纷纭,胡适从作者当时的经济状况、成书时间及作品本身入手,认为这决不是一部“谤书”;王燕从韩邦庆本人的生活经历、性格特点入手分析韩邦庆借此书行敲诈之术的可能性,两人都本着从客观出发的原则,力图恢复韩邦庆写作《海上花列传》时真实心态,还历史以真实。  相似文献   

8.
对研究《海上花列传》的成果作了一番详实的搜集和梳理。作者认为《海上花列传》的研究大体呈现出具有明显特征的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对相关史料进行一些收集和整理,是研究的基础时期。第二时期是开辟研究领地的重要时期,对小说研究有开拓性的发展。第三时期是前一时期研究的延续和补充,对小说的研究呈"大同小异"的状态。第四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丰富和发展,这一时期虽有重复性的研究但也提供了一些新视野。这种研究状况虽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也留有未开拓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以印刷资本为依托的现代小说,其生成直接服务于建构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意识形态的诉求。成熟于资本国际化时期的电影,全球化成为其必须面对的语境。在中国当下,小说与电影面临着共同的困境,以电视、网络等新型大众传媒为载体的现代娱乐及其产业发展,对小说和电影的冲击不言而喻。以小说《海上花列传》和电影《海上花》为个案,以安德森的民族国家理论和萨义德的东方学理论为依据,史料分析与文本细读结合,借此解析小说和电影两种叙事媒介在现代性历史中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新鑫 《文教资料》2011,(24):18-20
《海上花列传》是一部具有现代性的通俗小说,对它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拟从它的历史地位,以及阅读文本的感受谈起,对它用写实手法著就的俗世场景和情欲纠缠作解读,揣摩其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风格。  相似文献   

11.
由于方言的特殊性和翻译的本质使然,方言著作的翻译一直是翻译界尚待解决的难题。目前对于方言翻译的策略,主要分为三类:标准语翻译,通俗译法和方言对译。方言对译的局限性前人已有论证。该文选取吴语代表作《海上花列传》的英译为底本,以目的论为理论背景,指出张爱玲在翻译《海上花列传》时,常常在标准语翻译和通俗译法中合理选择,两种翻译策略相得益彰,对中国方言作品的翻译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作为第一代洋场才子,韩邦庆暂时脱离了传统人生轨迹,混迹于小市民中,他体验着个体自由的开阔感和自我平凡的世俗感.这一切赋予他开放的心态和旺盛的创造力,创作了<海上花列传>这部近代小说.  相似文献   

13.
宋洋 《文教资料》2014,(30):142-144
《海上花列传》主要讲了上海风月场中发生的各色故事,故书中以大量篇幅刻画了妓女与嫖客之间的交往。这些妓院场所中的活动充斥着大量的妓院行话。据统计,《海上花列传》中共出现行院词语59个,下文将对这些行院俗语词进行分类探究。  相似文献   

14.
以印刷资本为依托的现代小说,其生成直接服务于建构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意识形态的诉求。成熟于资本国际化时期的电影,全球化成为其必须面对的语境。在中国当下,小说与电影面临着共同的困境,以电视、网络等新型大众传媒为载体的现代娱乐及其产业发展,对小说和电影的冲击不言而喻。以小说《海上花列传》和电影《海上花》为个案,以安德森的民族国家理论和萨义德的东方学理论为依据,史料分析与文本细读结合,借此解析小说和电影两种叙事媒介在现代性历史中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海上花列传》真实地描述了上海十里洋场妓女恩客之间的爱恨纠葛,在金钱与欲望的徘徊和纠结中回归家庭是她们奢侈的愿望。坎坷曲折的从良之路是妓女们的共同命运,而她们被动的反抗、主动的进攻、痴憨的坚守表露出妓女们从良心态的多样性,同时将作者"无雷同"之约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6.
从对二十世纪以来《海上花列传》研究的论著与相关论文的梳理与归纳可知,学界对《海上花列传》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入的过程,研究逐渐走向多元化、深层化,同时也有许多空间有待我们去开拓。  相似文献   

17.
<海上花列传>是一部技巧圆熟的作品.书中塑造了几十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其陆离斑驳的情爱故事,其中最可歌可泣的是陶玉甫和李漱芳超越肉体、唯情至上的精神、灵魂之爱;而另一个女性形象李浣芳形象的设置具有功能性、符号性,其意义在于佐证、强化陶李之爱.  相似文献   

18.
从《海上花列传》看晚清上海人之商业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于1892年的《海上花列传》,更多地被看作是一部青楼小说,但由于其产生于晚清之上海,故小说中能看到晚清上海人浓浓的商业意识。从妓院的兴盛、“四民”地位的变化、人际交往等几个方面对这种商业意识进行分析,可以透过一部小说看到晚清上海社会背景的一面。  相似文献   

19.
《海上花列传》用娓娓的絮语讲述了一群青楼女子的日常生活以及她们与各色嫖客情爱纠葛的故事.由于近代欧风美雨的思想浸润和都市商业文明的注入,文本便具有了时代新质.得近代风气之先的作者韩邦庆用自然而朴质的笔法书写了这些青楼女子初步具备的自主自立意识.表现在她们对父权传统规约的大胆反叛,在近代都市消费语境下滋生出的崭新利欲诉求以及对传统两性关系的大胆解构.这些颇具现代意味的摹写令文本中的女性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妇女解放急先锋的角色.正是在这个维度上,《海上花列传》具有了充盈的价值和意蕴.  相似文献   

20.
自从1843年开埠以来,上海逐渐成为最富有活力的城市。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娼妓业也蓬勃而起。韩邦庆创作的《海上花列传》便是专写勾栏生活的小说。这部小说人物众多,故事线索纷繁,但主要以妓女为描写对象,将长三书寓至花烟间中各种等级的妓女纳入视野,展现了一幅晚清上海租界妓女群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