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本文从施琅作为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伟大事业的继承人角度,阐述了施琅统一台湾奋斗历程的三个阶段,论说施琅对统一台湾、主张捍卫和开发台湾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大量史实阐述了施琅收复台湾的经过。今年是纪念施琅奉旨收复台湾 32 0周年 ,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1683年,施琅率领清军渡海东征,实现了台湾与大陆的统一。针对当时清政府内部有人提出放弃台湾的错误意见,施琅上疏力主保留台湾,并屯兵镇守。施琅保台,主要是看重台湾的地缘战略价值,是为了加强海防,以保证清政府在东南沿海的长治久安。施琅300多年前提出的保台主张及其地缘战略眼光,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阐述施琅收复台澎,建立军功,并善用当时的妈祖信仰;目前尚未有人从“金鸡”谶言的角度对施琅与妈祖信仰的关系加以分析;施琅巧妙利用当时流行的谶言,结合妈祖信仰,来为自己的主张与功绩寻求正当性,缓和与朝廷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5.
探讨生长环境和现实中神灵庇护特别是政治上的需要与施琅笃信妈祖的关系。论述施琅通过捐资修庙敬拜妈祖、上奏朝廷褒封妈祖等行为进一步推动妈祖信仰的传播。指出施琅对妈祖信仰的推崇对推动当前两岸关系的发展仍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清初统一台湾的过程中,福建总督姚启圣四荐施琅任福建水师提督,之后两人发生了"风向之争"和"专征权之争",关系交恶。康熙帝最终下令施琅专征,姚启圣在后方负责后勤军需之供给,并继续招抚郑氏集团成员。在收复台湾后,姚启圣、施琅又异口同谏保留开发台湾。这不仅表明姚启圣和施琅都为清朝统一台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而且表明二人在面临私人恩怨和国家统一大业的矛盾时,都做出了为国为民摒弃个人恩怨的正确选择,这种精神尤其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清初的历史上,施琅是个颇有影响的人物。然而,过去的史学论著对他颇多贬抑,有的骂他“汉奸”,有的斥之“叛徒”;近年来,在一些评论施琅的文章中,虽原则上对他作了肯定,但对其降清之举、平台动机以及个人品德方面的看法,仍众说纷纭,分歧颇大。因此,有必要对施琅进行再评价。  相似文献   

8.
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这是一般的常识。但是只凭历史事实就能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吗?显然不能。以前不久有关电视剧的施琅为例,施琅的身世与功业基本上都很清楚,没有什么疑点。先是海盗郑芝龙的部下,后来随郑归顺明王朝。清军南下后,随郑抗击清军。后来又随郑投降清朝。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高举反清复明大旗,施遂率部加入郑军。但后来因故与郑龃龉,又掉头投奔清军。结果在很长的时间里从传统的正统观念出发施琅一直是被看做变节者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在祖国统一的大义下,对施琅的评价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但如果说施琅是爱国将领就牵涉到爱什么国的问题,是爱他原来的大明国?还是后来的大清国?显然他起初是爱大明国的,后来却背叛了,转而爱大清国。因而以易代之际的忠君观点来看,无法说他是爱国将领,更不能说他是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9.
施琅是一个伟大人物,年少时,在郑芝龙手下任左冲锋,后因与郑成功不和,而投靠清廷,这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在清廷统一台湾的过程中,施琅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收复台湾后,他不计私仇,善待郑氏后裔,坚决反对清廷弃台湾不守,这对台湾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长期同大陆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六八三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割据台湾的郑克塽及其部属刘国轩、冯锡范等人在清王朝的强大的军事和政治攻势下,纳土来归。台湾又统一于大陆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这是台湾开发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在促成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过程中,担任清军福建水师提督的施琅,在军事和政治诸方面有过突出的贡献。施琅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生于一六二一年,卒于一六九六年。他少长滨海,壮岁从戎,“通陈法,尤善水战,谙晓海中风候”。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年),施琅任福  相似文献   

11.
张戒的《岁寒堂诗话》和严羽的《沧浪诗话》一前一后,饱含着作者对杜甫及杜诗的热情称赞之情.但两部诗话颂扬的主要方向是不一样的.它们代表了颂扬杜诗的两种方向:《岁寒堂诗话》重视杜诗的思想性,《沧浪诗话》重视杜诗的艺术性.尽管各有缺失,但在研究杜诗学上,它们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是杜诗学上不可跳越的两层阶梯.  相似文献   

12.
施琅从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及保护其家族、子孙后代的利益出发 ,在率师统一台湾以后 ,及时地提出了保留台湾、治理台湾的正确主张 ,促使施氏族人大批移居台湾 ,从而对台湾农业生产、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韩愈评柳宗元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辛弃疾以文为词,无事不入,亦有"雄深雅健"之风。本文试以《贺新郎》词调为例,分析稼轩词"雄深雅健"之"雅"。稼轩词,气度宽宏,情致高雅,绍《诗》之雅正;承"经""史""子"之古雅。  相似文献   

14.
严羽《沧浪诗话》所言学诗"妙悟"的途径是"熟参",即对历代诗歌作品反复地"吟咏"或"讽咏",由此获得对汉魏晋盛唐诗歌"高古本色"的感性认识,而其"高古本色"内涵主要在于情感性(兴趣)和音乐性(音节)的统一。严羽关于诗歌"吟咏情性"的定义,即隐含"感动激发人意"的趣味和"一唱三叹之音"的音韵两方面。严羽《沧浪集》中大量拟古的作品为《沧浪诗话》的诗学旨趣提供了强有力的旁证。而在严羽诗学影响下的明代前后七子,其复古思潮也明显表现出恢复诗歌音乐性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南朝诗人江淹著有《杂体诗三十首》,《沧浪诗话·诗体》评江淹“拟古最长”。江淹“品藻渊流”的拟古创作和严羽的文学思想是相通的。《沧浪诗话》以“气象”为批评标准,认为江淹拟古最似原作。严羽学江淹,以仿古摹唐的创作,倡汉魏、盛唐之气象,以“救一时之弊”。严羽那些能在抒写心中之块垒时得古诗之风神的诗作,是其理论和诗歌结合最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唐代状元颜标,一向被认为是被主考官"误点"的,相关资料甚少。通过新找到的几条资料对颜标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补充与修正。颜标为河南县人,虽然寒素,但也不是平民;虽为"误点",却颇有作为;他升迁较快,曾任侍御史、朝议郎、池州节度使兼池州刺史、饶州节度使兼饶州刺史等职。于大中十年(856年)娶家世显赫的阳平路氏为妻,妻亡,亲写亲书墓志铭。乾符五年(878年)二月在黄巢起义军的猛攻下中坚守饶州,城陷死之。  相似文献   

17.
严羽的《沧浪诗话》提出了很多关键性的词语,例如他的“入神说”。虽然这一概念是严羽首先系统提出的,但是“入神说”也有自己的渊源。严羽继承并发展了自己的“入神说”,并用这一理论称许诗歌艺术的至高境界。这一深刻的理论也影响了后世诗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良故事从《史记·留侯世家》开始一直流传于世,张良故事中的侠主题主要表现为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事,在《史记》《汉书》正史里表现为复仇、游侠的形态,形成了固有的侠风色彩。随着历史潮流的变迁和文学的发展,不同时期张良故事的侠主题受到当时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而展示了不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据上世纪出土的唐代辛玄驭墓志,并通过相关史籍资料的钩稽,辛玄驭的生平大致是:曾祖辛子馥的官职补“左卫大将军”、“太常卿”两职,祖父辛德源的官职补北齐“散骑侍郎”、“渭州大中正”、隋“蜀王谘议”三职;其以字行,应为辛玄驭,史籍文献误记为“辛元驭”、“辛丘驭”等,源于历代避讳;其官职为“屯田员外郎”,文献记载为“屯田郎中”应是讹误;其活动时间应为太宗、高宗时期;《晋书》编纂的年限应为贞观十五年至二十二年之间。  相似文献   

20.
《豳风·狼跋》一诗,从《毛诗序》到清代学者,大多认定其为“美周公”,当代的研究者则多判为是对贵族“丑态”的“讽刺”。此二种说法似乎有道理。然此二种说法均与古代服制不符。通过对“公孙”的身份进行探讨,并从挖掘“德音不瑕”、“狼跋(定)其胡(尾),载走(跋)其尾(胡)。公孙硕肤”和“赤舄几几”的深层含义入手,证明这首诗是豳公之孙周朝某位王或诸侯的妻子、妾或情人赞美这位王或诸侯既庄重又有福态,品德非常好,且娶的妾光彩照人,很漂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