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晶 《海外英语》2014,(20):202-203
莎士比亚戏剧是世界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其作品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芒超越了他本身所处的时代和国家范畴。朱生豪是我国翻译莎剧最多,也是最成功的翻译家之一。该文拟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朱生豪译本作出赏析。  相似文献   

2.
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过程表现出的是爱国主义的担当责任与文化传播的使命意识,他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莎学史与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代阐释学对译者主体性研究有很大借鉴意义。本文试在现代阐释学的框架下,分析朱生豪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通过描述译者自己的阐释环境造成特定的“视域”,反映出这个视域直接影响了他选择莎士比亚戏剧作为翻译对象、以及在文化过滤方面其倾向归化的翻译原则,从而进一步认识朱生豪的翻译。  相似文献   

4.
李洪辉 《英语辅导》2010,(4):156-158
接受理论是从读者角度来研究文学作品的文学批评理论。将接受理论应用到文学翻译研究中不仅提高了读者和译者的地位,而且对读者和译者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文从接受理论的角度分析了翻译家朱生豪的期待视野及其翻译思想,解释了朱生豪选择《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莎》的动力和朱译本受读者欢迎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孙瑞 《海外英语》2012,(17):158-161
莎士比亚的戏剧流传至今与它的思想、语言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莎剧翻译中的一员,朱生豪显示了他天才的才情与手段。他的译本至今仍然深受广大的读者的欢迎。该文旨在通过对《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两本译作的分析来研究朱生豪的译者风格。文章采用了宏观和微观的视角,运用翻译问题学理论从语言学各个层面探讨了译文的风格特征,并且宏观上分析了译本中对原文主题和语气的风格的把握。最后总结归纳了朱生豪的译者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6.
戏剧人物角色名称可以向读者说明剧中主要人物的姓名与身份,帮助读者对戏剧产生初步的了解,理清人物关系的脉胳。人物名称的翻译成功与否对于戏剧的传播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命名方法进行分类,并对朱生豪、梁实秋和方平的莎士比亚戏剧译本中的人物名称处理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不同处理方法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7.
李春江 《培训与研究》2009,26(1):113-116
戏剧人物角色名称可以向读者说明剧中主要人物的姓名与身份,帮助读者对戏剧产生初步的了解,理清人物关系的脉胳。人物名称的翻译成功与否对于戏剧的传播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命名方法进行分类,并对朱生豪、梁实秋和方平的莎士比亚戏剧译本中的人物名称处理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不同处理方法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8.
我们从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视角来研究粱实秋、朱生豪及方平三位译者的《仲夏夜之梦》中译本,旨在探讨当翻译莎士比亚剧作时,面对戏剧语言特色和作品丰富文化内涵发生冲突该如何做出取舍以呈现出最理想的译文。  相似文献   

9.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家喻户晓的莎士比亚作品,本文通过总结朱生豪的翻译风格,对比分析其译本和梁秋实译本的节选,解读其翻译技巧,突出朱生豪对中国翻译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朱生豪所译莎剧是中国莎士比亚翻译史上的杰作,但也有人称之为"散文体"译本,没有"还莎士比亚的本来面目"。以朱生豪所译莎剧中的诗歌为例,探讨其在诗歌翻译方面独树一帜之处。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诞生于17世纪初的英国,翻译家朱生豪在抗日战争期间将《哈姆莱特》译入中国。从该剧本诞生的社会语境、译入中国的时代语境和译者个人的翻译目的乃至译本的思想内容等方面综合来看,《哈姆莱特》译本在中国抗战的大环境下被赋予了丰富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2.
从翻译伦理观的角度出发。以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活动为例,对译者作为个体人、社会人,职业人在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所彰显的角色身份进行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所作出的选择决定无不受这三种身份的影响。这些选择与决定也必然反映出了译者的价值取向。这三者价值倾向不是孤立存在的,其相似与差异之处共同铸就了译者混杂的道德身份。  相似文献   

13.
徐希 《海外英语》2012,(10):159-160,162
The Relevance Theory put forward by Sperber and Wilson not only gives rise to a new research on pragmatics, but also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 foundation for other disciplines. Gutt applies the theory to translation and gives a relevance-theoretic account of translation. The relevance-theoretic communicative model provides rational explanation for existence of the implicit information. The appropri ate treatment of the implicit information is consistent with readers’ cognitive environment and expectation. Human communication de pends on not only the text, but also the inferential context. The adequate contextual effect is derived from the correct judgment and infer ence of the implicit information in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he translator should match the original author’ s intention with target text readers’ expectation to make sure that they yield adequate contextual effects with appropriate processing efforts. Implicitness is one of the features of Shakespeare’ s works. It is more demanding for the translators to catch and transfer to the target readers the implicit information. Zhu Shenghao and Liang Shiqiu, the two famous translators adopt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the implicit information in the works.  相似文献   

14.
梁实秋和朱生豪的汉译莎剧风格迥异,主要体现在音美效果、语体风格以及雅俗倾向等方面。梁实秋的译文在节奏、韵律方面欠佳,书面语味道浓重,但是他如实翻译了原文中的粗言俗语;朱生豪的译文诗意感较强,音调悦耳,口语化的表达通俗流畅,他对原文中的不雅语言进行了"净化"处理。梁实秋译莎更加注重戏剧的文学功能,而朱生豪译莎更加注重戏剧的表演功能。  相似文献   

15.
何津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31(11):103-107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作品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梁实秋和朱生豪是我国最早对莎士比亚作品进行系统翻译并取得非凡成就的两位翻译家。文章对两人译莎工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其译莎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相似文献   

16.
如果要编撰一部中国现代翻译史的话,朱光潜的名字恐怕是要重重写上一笔的。其他方面姑且不论,单就黑格尔的《美学》及维柯的《新科学》这两部美学巨的翻译,就足以奠定他在我国关学及翻译研究领域不可替代的开拓地位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尽管朱光潜曾取得过斐然的翻译成就,他的努力似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依据资料,从生平追溯、译事译绩、翻译理论、治学态度等方面对作为翻译家的朱光潜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与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就其在我国关学及译学领域所做出的贡献给予客观的评价和定位。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翻译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沫若从小受中西文化浸染,一生著述和译著丰富,对中国的翻译事业有特殊的贡献。郭沫若作为翻译家,就翻译者的素质、译者的动机、诗歌翻译、以及翻译创作论等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译著和翻译理论都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