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诗的鉴赏教学着眼点是改变只凭借注释、教师讲解读懂内容、识记背诵诗句的教学模式,而应以诗的语言品味为基础,让学生学会鉴赏诗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笔者尝试着在古诗教学中"以诗比诗、以诗悟诗、对比鉴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感悟、想象和表达的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纵观这节课的实施效果,发现"对比教学"模式中的学生,认真倾听,发言踊跃,适时追问,机智应答,敏锐发现问题、深入感悟文本。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诗界革命”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实际上,早在梁启超于1899年正式提出“诗界革命”这一口号之前,已有不少诗人在进行着“诗界革命”的实践,而正是这些诗人或失败或成功的诗歌创作,促发了梁启超“诗界革命”口号的提出和理论体系的思考,其后又经由“专栏诗作”的进一步实践,最终确立了“诗界革命”的发展方向,并带来了近代“新派诗”的创作热潮。  相似文献   

3.
诗不仅是回忆的言说,而且就是从回忆中涌发出来的,诗同回忆有一种深刻的缘会,缘就是聚合,聚合是思使诗成为一种有巨大生命活力的“召唤结构”。诗召回忆,是诗召唤读者回到自己的记忆之中。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同时他也是一位深受广大群众爱戴和钦佩的大众诗人。他一生爱诗,浪漫诗意,才华横溢,他将诗的情绪、诗的浪漫、诗的意境带到教育中去,教化以诗,寓诗于教,试图构建兼具真善美的诗的学校,诗化民众,使民众将精神层面的追求视为人生更高的追求,"都过着诗的生活"。陶行知的诗教思想简单朴实、意蕴悠长,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全宋诗》因所涉及文献浩繁,加之编选标准前后不一,一些诗题、诗序、诗注中出现的诗人及其诗在《全宋诗》及《索引》中未能单独列出,影响了《全宋诗》的权威性和完整性。兹将一些佚诗列出,以供学界研究参考和续编采择。  相似文献   

6.
纸与诗     
中国是最早发明和应用纸的国度,传统文学的专擅形式则是诗,纸与诗是我们引为自豪的"国粹"。简帛时代延续几千年,造成了我国上古时代文化领域狭窄、流传缓慢和著述形态的封闭单一。纸之出现与广泛应用标志着中国文化步入中古,成就了魏晋这一历史上第一个文学文本创作的黄金时代。中古之前"诗""歌"一体,纯文字诗很少;魏晋纸之应用普及后,诗歌从实际的歌唱变为纸上的文字,其节奏韵律与文字意义之主从关系发生倒转,文学性逐步确立,诗的意境逐渐产生。总之,晋宋之后诗之变革,关涉审美内质与形式声韵。这一系列变化是纸之应用改变了诗歌传情的物质媒介的结果,亦可见物质生产对精神生产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以来,中华传统诗词写作教育长期被排斥在教育体制之外,近二三十年间,大学诗教渐昌。在大学诗教中,诗人教师具有丰富深远的文化表征意义、具体而微的教育指导作用。大学诗教可通过大学诗词写作课的设置和教学、教材的适用、学生诗社和诗词刊物的动作存续、诗词赛事的举办、短期诗词学校的集中培训等途径进行。大学诗教的目标是:提高诗词文化修养,培养人的诗性思维能力和诗意生存品格,培养高贵的人文精神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诗的国度。自古以来,人们写诗、读诗、评诗、解诗,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教学中,教师如果利用现成的诗歌材料,以诗解诗,也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悲怨诗歌是汉末魏晋六朝诗歌的主旋律,它解构了诗人的悲怨情结,抒写了人们的生存困境。文章列举了嗟生怨、贫贱怨、仕宦怨、羁靡怨、离别怨、闺阁怨等悲怨诗况,并从时代气运、文化背景、文学风尚等角度对怨许成因进行了层层剖析。  相似文献   

10.
中唐崛起的元白诗派领袖白居易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晚年放弃早年“诗歌讽喻说”理论,诗风转向闲适,其讽喻诗和闲适诗分别体现了他早期和晚期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本文试图从时代的大环境、白居易本身的士大夫情结以及佛老思想对他的影响,找到其晚期诗风嬗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代文学学术界,“闺怨诗”和“思妇诗”这两个概念经常出现,很多学者出现了错用、滥用现象。“思妇诗”和“闺怨诗”不能一概而论,前者的覆盖范围要远远小于后者,魏晋南北朝时开始出现兴起的闺怨诗都可以看作是在《诗经》中思妇形象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类诗歌。  相似文献   

12.
该文总揽微型诗,陈述了微型诗的来龙去脉,论述了微型诗的概念、意义与价值。提出微型诗是应时代转轨需要而诞生的诗体,是寺走出困境的有益探索与有效实验,是生命力旺盛的一朵诗葩。  相似文献   

13.
论稼轩诗     
他人之词,也许是“诗余”;稼轩之诗,却是“词余”。平心而论,无论数量或质量,稼轩之诗远逊于其词。与词比较,稼轩诗似乎少一点纵横的英雄气,多一份哲理与平和,分明打上宋诗重思辩重理趣的烙印。然而,与稼轩词一样,稼轩之诗,也是其理想追求与严峻现实之间矛盾冲突的产物。梁启超评陆游诗云:“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赖聊以诗呜。”(《读陆放翁集》)稼轩之诗,亦当作如是观。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稼轩诗的精髓与神韵。  相似文献   

14.
诗格与诗味     
本文从多方面论述了诗格与诗味。指出,写诗要重视诗味,也要重视诗格。诗人只要投身于时代的洪流,写出新的时代的新的意境,努力创作既富诗味、诗格又高的力作,就能吸引更多的读者,诗坛的现状也必将进一步改观。  相似文献   

15.
曹麟开遣戍庭州期间创作了一系列西域诗作。竹枝词在关注风土民情的同时体现了作者爱国情怀,语言风雅绮丽,取材偏好新奇;纪事诗以称赞西域统一伟业为主要内容,涉及多朝代史实,具有较高的文学与历史价值;八景诗侧重对西域自然景观描摹,多处化用诗句,为其笔下景物增添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陈小梅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1):122-123,130
历代论家对徐陵诗的评价都不高,文章试图通过分析唐、明两代贬低徐诗的原因,以便正确地理解胡应麟关于徐陵诗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6,(80):21-22
不同于传统诗歌,具象诗重视诗的视觉效果,以文字、符号的特殊排列表情达意。因其独特视觉体验和引人深思的特质,具象诗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好评。但其抛弃传统诗歌的韵律、反复和节奏感的形式风格引起了质疑:具象诗是否已经失去了诗歌的底蕴与精神?文章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诗教”传统由来已久,经历了数千年的承传和演变后,它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的“君子儒”“诗教”重点在“以诗为教”,汉以后诗教的重点则向诗歌的欣赏和创作倾斜。“诗教”传统的延绵不绝使其成为国民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对中华民族人文品格影响深远,弘扬“诗教”对继承优秀文化基因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诗和画号称姊妹艺术。诗中有画被认为是王维诗的一绝。王维在吸收绘画技法进入诗的同时,也用诗揭示了绘画的色彩规律。诗画是相通的,但不是等同的。诗可以因有画意而引人入胜,画可有诗情而更具艺术魅力。诗与画是不可互相代替的(语言、视觉)艺术。  相似文献   

20.
第三代诗在诗歌观念、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对以朦胧诗为代表的现代新诗进行反叛并重建了一套自己的诗歌范式,在整体上表现出一种非诗化倾向。本文从反诗、泛诗、生命体验的角度来分析其诗歌审美现念的变化,从口语、前文化语言、返古语言的角度把握其对现代诗歌语言的自觉探索,从反讽、变形的角度研究它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革新运用;“非诗”是诗歌创新的一种手段,也是诗歌发展演变的一条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