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4年,在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发现大量兵器,这些兵器让人们看到了秦军鲜为人知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浙江档案》2004,(5):42-42
黄今言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撰文指出,20多年来,学术界对秦始皇兵马俑问题从多学科、多层面、多视角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据粗略统计,截至1999年底,发表各类论文700余篇,出版各类书籍和专著60余部,围绕着秦俑,内容涉及政治、军事、艺术、科技、秦陵、建筑、文物及其保护等各个领域。但是也还存在不少问题未能求得共知,仍有再行探讨的必要。第一,秦俑各坑的布局或秦俑的主题,主要是象征京城中央军的构成。它不是野战军,而是宿卫军。视1、2、4号坑为左、中、右三军的军阵,确乎尚欠审慎。第二,4号坑的性质目前有多种说法。看来,它当…  相似文献   

3.
大家知道,徐州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家乡,也是我国汉文化资源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特别是1984年,在徐州东郊狮子山附近,发现了我国的第三处兵马俑群以后,更增添徐州汉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1986年,徐州博物馆开始了寻找调查这处兵马俑群主人墓的考古工作。从这时起,我们就紧紧把目光盯在了徐州的狮子山一带,盯在了这个充满神秘色彩、有待解开的巨大迷团上。和世界第八奇观秦始皇兵马俑及他那一目了然的墓葬高丘比起来,考古工作者找徐州的汉兵马俑群主人  相似文献   

4.
日前,中国刑警学院赵成文教授大胆破解了兵马俑的烧制时间以及制作之谜。赵成文说,自己两次在兵马俑上看到“辛卯”刻字出在同一个地方。他说:“‘辛卯’是农历年份,这里是指公元前210年。”他认为,这是秦始皇驾崩之年的标记年代。据此判定秦陵兵马俑烧制于公元前210年。根据俑坑中留下的麻草鞋印,当时人在夏秋季节才穿草鞋,据此进一步预测,兵马俑应是秦始皇驾崩后的秋天开始烧制的,烧制兵马俑是秦始皇临终前的圣旨。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段被湮没13年的历史,虽然没有秦始皇兵马俑埋在地下那么长久。秦始皇的地下军阵破土而出,拂去历史的尘埃,射出灿烂的光彩,以“世界第八奇迹”著称于海内外。美国总统、英国女王、日本首相、法国总理纷纷前来参观。然而,是哪位功臣最先呼吁要保护秦始皇兵马俑?是哪位记者最先道报发现了秦始皇兵马俑?一直鲜为人知。甚至连新闻界,许多人也不晓得这位记者的名和姓。  相似文献   

6.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大型博物馆,世所罕见,中外瞩目。兵马俑群同文化遗迹有机结合,气魄宏伟,规模之大,令人震慑。遗址出土文物之丰富,以数万计,历史长达两千一百多年。陶制假人假马同实战青铜真兵器装备,配合巧妙,列队成阵.既具有重要的军事、历史研究价值,又具有珍贵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科学价值。因此,其陈列从“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相似文献   

7.
两千二百三十年前,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篇章;三十五年前,陕西的考古工作者开始了秦陵兵马俑的发掘,使之成为当代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三十年前,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开馆,世界著名博物馆的序列中又增添了一位新成员。今天,当我们躬身于秦俑之侧,扑面而来的竟是中华民族祖先遗留至今的光彩华章。我们应该是与秦始皇在同一个空间观赏兵马俑,只是跨越了两千年的时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吴永琪  相似文献   

8.
今年7月,随着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并在西安入城、参观。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又一次成为各国媒体“聚焦”的对象。 当我们为拥有这一世界奇迹自豪的时候,不能忘记当年记者的发现和报道。 据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一书中《世界第八奇迹——秦始皇兵马俑发现实录》一文报道,兵马俑被临潼县文化馆拿走后,“没有将这个重大的考古发现继续上报,只是让文管干部赵康民在馆内的一角悄悄地对陶俑进行修复”。 两个月后,正在家乡临潼县度假的新华通讯社记者蔺安稳,无目的地来到爱人所在的县文化馆闲逛。当他走到陈列室一个僻静的角落时,心蓦地一颤,禁不住脱口说出:“这是什么东西?” 蔺安稳以记者职业的独特敏感和渊博的史学知识,去西杨村作了深入调查了解后,写出了一篇最终改变这支地下军阵命运的文章:  相似文献   

9.
6月13日,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开始第三次发掘。可没多久,大家就明白这次不太可能挖到“宝贝”,就算有,也要等待很长时间。考古队的工作人员私下对围堵上来的记者们说:“你们要看(新)东西,起码半年后再来。”  相似文献   

10.
若论档案事业体制之健全、档案法规之完备和档案教育体系之规模,咱中国可让世界上许多国家惊叹.1996年,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到咱中国一开,外国同行们都算开了眼界,秘书长先生不得不客气地称,中国虽然是个发展中国家,在档案事业方面却走在世界前列.而当中国的档案同行站在美国国家档案馆门前,也同样开了眼界,那排着长龙的参观者队伍和阅览室里座无虚席的利用者让人有一种在中国长城、故宫、兵马俑坑前的幻觉,与自己的档案馆日不上"两双"(利用人次、利用卷次)的凄凉景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人气"也差得太远了.  相似文献   

11.
魏鹏 《青年记者》2017,(17):18-19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性.受众接受新闻并传播新闻,第一选择要素也是新闻客观真实.新闻人在编采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核实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当然,在编采新闻过程中难免有失误,有些错误比较明显,很容易被发现并改正,有些错误却非常隐蔽,隐藏得很深,就像横在编采人员面前的隐形的“坑”,一不小心就容易陷进去,成为见报差错.要想绕开这些埋藏在新闻原材料下面的“坑”,就需要每个新闻人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辨别能力.在这里,笔者把这类“坑”称作新闻的隐性陷阱.既然是陷阱,就必然有危害.新闻的隐性陷阱,小则伤害新闻人本身的形象,大则伤及整个新闻事业的客观权威性.笔者将编采新闻中不时会遇到的这些“坑”进行梳理,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2.
说长道短     
关于“世界奇迹”排名的质疑说长道短提起“世界第八大奇迹”,许多中外人士都知这,那是指70年代震惊世界的我国考古大发现——西安市秦陵兵马桶。这一至《的由来,是法国前总理希拉克80年代初参观秦陵兵马低博物馆时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有七个奇迹,现在秦俪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个奇迹。”从此,秦陵兵马俪是“世界第八大奇还’之说就迅速流传开来,遍布全球;有关秦陵兵马俪的各种宣传,至今还都喜欢把它冠之以“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美名。这一称谓似乎已成定论。秦陵兵马俑是“世界奇迹”,当之无愧。然而,它是否应排行“第八”?…  相似文献   

13.
去年6月,一场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暴袭击了举世闻名的秦始皇兵马俑,一向放射神圣光彩受宠于舆论界的兵马俑为此蒙羞受辱,不知其所为何,莫名其妙地遭受了一场风波,在媒体不分青红皂白的围攻下被泼了一头污水。6月底,《南华早报》在内的一些媒体报道了一条令人惶惶的消息:由于遭受严重的空气污染,享誉海内外的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正在缓慢风化!这样,一则“专家称秦始皇兵马俑百年后变煤坑”的消息经媒体披露后,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该消息说,由于遭受严重的空气污染,享誉海内外的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正在缓慢风化。这些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老古董开…  相似文献   

14.
何梅  何桃 《出版视野》2010,(4):21-21,17
在电视连续剧《大秦帝国》中有这样一个画面:当秦军被想要瓜分秦国的韩、魏、齐等六国联军逼得走投无路时.秦国内部的西戎族又发生了叛乱。秦国派出了仅有的5万人马去平叛,鏖战后秦军惨胜,但也损失惨重。剩下的1万余人蜿蜒徘徊在山道上时,雄浑的男低音响了起来: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看到这里的人都会被震撼,那是怎样的一种悲壮啊!  相似文献   

15.
绪言 在意大利拉文纳国立博物馆内有一个武备库,里面收藏着三百年前的兵器和盔甲。虽然库房不大,却是精品荟萃。它有270余件藏品,包括各种兵器、盔甲、销甲、销甲鳞片、附件、大炮和一些非欧洲的兵器。 借该博物馆筹办一个新的展览之机,这些藏品得到适当的修复。初看起来,情况不错,但进一步检测揭示出大量劣化、降解的  相似文献   

16.
周嵩山  张雷 《兰台世界》2013,(10):54-55
秦灭六国后,天下统一,百姓生活安定,无需再持有用以打仗的兵器,秦应时代发展要求,将兵器收归国有.有关史书记载,秦将兵器收归国有是为了弱化百姓势力,防止战争再起,这种说法缺乏有力的历史依据,对历史的理解有所偏差.  相似文献   

17.
看了这个题目,读者也许会联想到,在《中国记者》1987年第10期上曾登载过这样一篇文章:《他与“世界第八奇迹”》。这篇文章写的是中国新闻社记者蔺安稳于1974年春回家乡临潼县探亲时,看到县文化馆收集的农民打井时挖出的秦陵陶俑,认为这个考古新发现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于是写了一篇情况反映,引起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这是最早的一篇关于秦陵兵马俑的报道。遗憾的是,他以后没有机会对此进行连续报道,关于秦陵兵马俑的进一步发现与发掘的报道任务,就落在我和好些常驻陕西的记者身上了。1979年4月,中国考古学会在西安举行成立大会和第一届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18.
贺科伟 《兰台世界》2012,(16):69-70
兵器是古代战争重要的战略资源,如何对数量巨大的兵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直接关系到汉王朝的统治根基。随着近百年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如居延、尹湾等地大批汉代简牍的出土,大量的汉代军队的基层军事档案为世人所知,这些档案资料真实地反映出汉代基层的军事情况,使我们有了相当可信的档案资料,对研究汉代军事管理制  相似文献   

19.
今年10月23日,凭借"9·11"事件报道获得2002年度普利策新闻奖的<华盛顿邮报>记者艾美·格尔德斯坦,在香港浸会大学参加完首届普利策奖得主工作坊论坛之后,绕道来到西安,在紧张的两天旅程中,先后参观了兵马俑、大雁塔、西安城墙和汉阳陵.  相似文献   

20.
截止目前,考古工作在秦始皇陵区已发现了179个陪葬坑,其中陵园内大约有70多个。1999年又在铠甲坑以南40米处,发现了一个长72米,宽16米,总面积近700平方米,两端分别有斜坡门道的陪葬坑,亦即“百戏乐舞陶俑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