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白银时代著名诗人叶赛宁的作品,尤其是其乡村抒情诗已被公认为俄罗斯诗歌宝库中的明珠,获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但关于叶赛宁及其创作的历史地位、价值等,在苏联时期的评价却经过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大体上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解冻文学的出现为分水岭,前后两段时期呈现出明显的抑扬区别。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中期,评论界对叶赛宁及其创作抱有明显的偏见,他们将叶赛宁划定为"农民诗人",认为他只适合写乡村题材,且格调不高,过低地认识了叶赛宁对苏维埃诗歌所起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文学解冻,叶赛宁被重新评价,其创作的价值被再次发现,评论界在诗人的爱国情感、意象派风格、农民倾向、历史地位等问题上形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其乡土文学作品中不避矛盾地选择了隔岸遥望式的创作姿态,对中国农民表现出迥异于前人与他人的更为持久和深沉的关怀.他试图通过远距离地描绘某一局部场景来真切展现乡土民间的生活现状.  相似文献   

3.
叶赛宁在其后期创作中,展现出不同于前期的一种矛盾心态,即对工业化、城市化认同的同时,又依恋旧农村与大自然。这种矛盾心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叶赛宁对乡村情感的深厚不舍;诗人的个性气质与时代要求脱节;诗人保持独立人格的要求与政治环境不和;文学界权威的偏见严重地伤害了诗人创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叶赛宁生长于俄罗斯乡村,乡村是他的心灵栖居地,也是他创作的不竭源泉。进入城市之后,叶赛宁虽然赢得了至高名望,但也因颓废的生活态度陷入了精神危机,其创作上趋于阴暗消沉,与城市的对立情绪明显。在其生命末期,他也力图尝试调和自己在对待乡村与城市认识上的矛盾,无奈基于失败的婚姻和评论界的不公正对待,最终仍是以悲剧收场。  相似文献   

5.
叶赛宁诗歌的生态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赛宁在俄国工业化高涨时期创作了大量自然诗歌,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缅怀,对工业化和科技破坏自然的担忧。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看,他的自然诗歌表现出强烈的生态意识,对当今世界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刘玉堂的沂蒙农村小说,善于发现农村生活中的美和善,他的小说善于将激烈的矛盾冲突置于背景的位置,把农民在社会变迁下的日常生活推向舞台中心,表现纯朴的乡情,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文化色彩。这种写作风格的形成与他的创作经历、创作心理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7.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引为骄傲的经典诗人,叶赛宁是俄罗斯的经典诗人之一。在俄罗斯诗坛上,叶赛宁是继普希金之后最闪亮的名字,是"俄罗斯诗人当中最具俄罗斯民族特色的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斯捷尔纳克曾袒露自己的心声.说他"喜欢叶赛宁的全部作品",因为叶赛宁"是表现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的极其典型的俄罗斯诗人".因为叶赛宁"出色地捕捉到了俄罗斯的乡土气息"。如今,无论是在俄罗斯本土.还是在俄罗斯境外,人们只要谈起俄罗斯诗歌.便会首先想到普希金及叶赛宁。  相似文献   

8.
关于革命与文学的思考,贯穿了鲁迅的后半生,他时而以革命为本位,时而以文学为本位,思考呈现出复杂的状态。对叶赛宁之死的关注是鲁迅思考文学与革命关系的一个焦点,鲁迅从叶赛宁之死中看到了诗人与革命之间难以挣脱的悲剧性宿命。鲁迅认为自己就象叶赛宁一样并不是新时代的弄潮者,他属于旧的时代,在革命中扮演的就是叶赛宁式的悲喜剧角色,自己的生命价值就在于以悲剧之结束昭示革命时代的到来。通过苏联革命这面镜子来思考中国革命的问题并探寻中国新文艺的出路,是鲁迅晚年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叶赛宁的抒情诗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以1917年的十月革命为界。他的前期抒情诗内容,主要描写农村的俄罗斯;后期的抒情诗内容较之前期有所扩展。对俄罗斯农村母亲般的爱的抒怀,是叶赛宁抒情诗的恒久主题。作为一个影响颇大的抒情诗人,叶赛宁抒情诗的艺术技巧精纯圆熟有口皆碑,思想内容或有矛盾消极则留存争议。  相似文献   

10.
海子与叶赛宁是两位天才的诗人,都是一种绝望状态中的写作者,在少年时代就已对大自然的一切有着独特的感受与体验,而正是天才诗人们这种共同的儿童式的真诚、纯净与敏感,成就了诗歌的辉煌。  相似文献   

11.
落叶归根与落地生根--从容闳与留美教育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容闳是真正的爱国者,有难以割舍的落叶归根情结,但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所致,最终未能如愿;不过。他又未能落地生根,这是由于他始终眷恋祖国的土地和人民。从历史到现实的发展眼光来看,落叶归根与落地生根的争论现在似乎已失去其原有的意义,但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通过反思仍能得到启发。  相似文献   

12.
万斯同生于明清鼎革之际,一生历经磨难,为学观念凡三变。不变的是他从家世出发的故国世家情怀,以及在此基础上继续了明清浙东学派真儒问题的探讨,并把深藏心底的世家故国情怀衍生出能支撑起他现实世界和意义世界的一块平衡木。为此,他隐忍史局,决心为故国招魂。  相似文献   

13.
文学即人学,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有助于深化对文人的认识。透过王廷相的词,可窥见其矛盾人生:他怀着济世之心上下求索,却不得不在四方漂泊中承受孤独与寂寞;他在屡屡受挫后试图寻求继续前行的力量和勇气,却不得不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颤抖和妥协;他坚信可以通过归隐田园求得内心的宁静,却在真正退隐后感到了巨大的恐慌与失落。他的这种矛盾人生,反映了明代中后期士人面对理想与现实错位时的艰难选择,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4.
嵇康玄学循形名学角度切入,辨名而非名,建立了一个以自然为体的理论的统系.自然在名号之外,体合自然唯有无哀无乐,但在现实人生中,他并不能自免于哀乐.玄思与诗情构成了一对矛盾,逼显出嵇康自然观的缺失,所谓清峻之志,反映着他的执着,也反映着他的困惑.  相似文献   

15.
岑参通过对边塞生活的独到观察和亲身感受.以炽热的感情和浓重的笔墨描绘了西北边疆的奇异景色,以及戍边将士英勇报国不畏艰苦的战斗精神。诗作奇伟宏丽、气势磅礴,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前苏联著名的物理学家卡皮查在其所涉猎的诸多领域中所取得的杰出贡献,以及他奇特的人生经历。旨在弘扬他勤奋好学、拼搏进取、老骥伏枥的精神风范,和他敬重导师、正直无畏、热爱祖国、反对核战争和关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等高尚品德。  相似文献   

17.
以一首《鹧鸪》诗被人雅称“郑鹧鸪”的郑谷,是唐末宋初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置身唐末昏暗动乱时代,郑谷既无法实现济世理想又难以真正高蹈隐逸。兼济与独善的矛盾彷徨,使他只好醉心于诗歌。把诗歌作为科举“成名”的工具,走上为科举而科举之路;把诗歌作为后世“垂名”的工具,试图通过诗歌实现儒家“立言”的人生价值观。同时又通过终生吟诗赋诗、结交僧侣逃避在诗歌王国、禅静世界中以求暂时的解脱。文章结合唐末世风、诗风,指出郑谷既无法实现济世理想又难以真正高蹈隐逸的矛盾人生观。  相似文献   

18.
刘黻贬谪南安,为时五年。刘黻南安期间的情感心态总是矛盾的,既有政治失落之后的生命荒废感,又有放情山水地的人生喜悦之情。他善于通过思亲念友、吊古伤今、借物咏怀来抒写自己人格的高洁和心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阮大铖以奸臣、小人的身份吟咏着他的山水田园之乐与出世高蹈之志,人品与诗品之间存在着错位现象,原因即在于诗歌是他在被废弃不用不得不以出世的形态生存期间,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抒写他的入世之,心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20.
圣马丁(Jose De San Martin)是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的卓越领导人,为拉美的解放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受平等观念和爱国情感的驱使,抛弃在西班牙舒适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返回祖国,参加抗击西班牙殖民者的斗争;他审时度势,制定和实施了翻越安第斯山天险,先解放智利,然后经海路解放秘鲁的作战计划,堪称拉美近代史上杰出的战略家和战术家;他淡泊钱财,把宝贵的年华献给拉美的解放大业,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在拉美解放的关键时刻,以大局为重,急流勇退,自我牺牲,成就了高尚的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