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焦苇  赵锋 《上海教育》2010,(18):40-42
上海职业教育努力为学校和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社会公共服务。整合全市学校职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资源,加强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理顺了职业指导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记者 晓煜):进入5月份以来,陕西省西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一些应届毕业生陆续踏上了就业征程,分赴北京、深圳等地的就业单位。为保证毕业生安全抵达工作岗位,学校除对用人单位进行认真考察外,对赴外地就业的学生都派专人护送。近日,学校领导亲自护送20名毕业生到深圳的就业岗位报到。西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毕业生安全就业保驾护航@晓煜  相似文献   

3.
山东青岛市的职业学校学生就业不必再东奔西走,专为他们提供就业服务的青岛市人才市场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分市场日前在青岛市正式建立并举行开业仪式。经青岛市人事局、市机构编制委、市工商局批准,青岛市教委成立了专门面向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市场,该市场是青岛市教委直属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青岛市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分市场是一个服务对象针对性很强的中介组织,将最大限度地为职业学校毕业生推荐就业岗位,最大限度地满足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发挥好职业学校与企事业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今后所有青岛市的职业学校学生毕业…  相似文献   

4.
立足于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文中简称"学院")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影响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地域、行业和满意度三者因素,结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与学生能力培养建议,以及毕业生对学生能力培养和就业工作建议,认为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内培综合能力,外树良好形象;建立激励机制,重塑优良学风;加强与社会各界联系,建立巩固的教学实习基地;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加强职业指导工作;根据社会不同职业要求,增开学生职业需要的选修课等。  相似文献   

5.
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择业行为有着重要影响。随着大学生就业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演变,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逐渐完善。由此,高等学校必须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大学毕业生端正职业态度,转变择业观念,实现自主择业和人职匹配,最终选择能够兼顾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职业。  相似文献   

6.
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随着经济体制和就业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建设完善的,可使毕业生、用人单位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运用,加强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结构调整,调动学生就业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对职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虹 《中国培训》2004,(3):25-26
一、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职业指导作为架在求职、用人单位、学校之间的一座桥梁,以其自身的功能,进行着信息传递、咨询服务,沟通学校与社会需求的联系,成为学校教育内容的有机部分,对促进教育改革、劳动力供需合理匹配、促进就业和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重要的作用。学校通过开展职业指导工作,能按照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增强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针对性。通过在学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为学生提供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全方位开发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通过职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定准职业方向。尤其对毕业生进行职业指…  相似文献   

8.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就业评价,体现了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度,也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招生工作。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机械与车辆学院对2010、2011届毕业生步入工作岗位以后在职场适应、个人发展、行业与职业发展态势、毕业生满意度以及用人单位的评价、满意度、选聘标准等方面进行跟踪调查,根据调研结果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了分析,在分析两届学生的就业状况后提出了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技校采风     
青海省1997年技校招生育新规定一、继续执行定向招生为主的政策,扩大走向招生和委培比例。二、走向生学业期满成绩合格者,由学校主管单位或毕业生接收单位负责安排工作;非定向生学籍管理与定向生相同。在入学注册时须就有关事宜与学校签订合同,学习期满成绩合格者,在毕业后一年内自己或者学校协助联系到用人单位的,按照定向生就业安置办法办理有关手续,未联系到用人单位老,由学校介绍到职业介绍所求职或自谋职业。三、技校实行交费上学制度。各校必须完善奖学金等制度,以奖励优秀学生和资助家庭困难学生就读。四、高中毕业生免试入…  相似文献   

10.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统计依据是每年6月初高等学校上报的毕业生就业方案(精确到每个毕业生具体情况的软盘及表格),计算方法是经毕业生的总人数减去未就业毕业生人数与毕业生总人数的比率来计算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目前所涉及的毕业生就业形式主要有以下7种:①毕业生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签定就业协议书,领取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就业;②毕业生不通过学校办理手续,也不需要就业报到证,直接到用人单位应聘;③定向、委培毕业生回原单位就业;④部分师范类毕业生回来源地区,由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安排就业;⑤毕业生自主创业;⑥…  相似文献   

11.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联系最为紧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用人单位需求,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评价标准、评价主体,指出人才培养质量应由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价,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由毕业生就业状况、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这三个主要指标构成。  相似文献   

12.
通过在就业训练工厂开展体验式就业教育的实践探索,让学生在毕业前体验就业环境、体验职业角色、体验求职过程、体验职前岗位。使学生加深对企业和行业的了解,增强对未来就业岗位的认识,明确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促进了学生职业化和社会化;加深学校和用人单位合作,推动职业生涯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融合,促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促使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三方达到共赢。  相似文献   

13.
用人单位关注毕业生的核心问题是高职生的职业素养问题。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全面提升高职生的职业素养,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大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推荐职高生就业也就成为职业学校的办学动力与活力之一。职业学校学生经过二三年的专业学习,已获得了一技之长,然而在纷繁的职业世界里,对尚未步入社会的职高生来说,却是那么陌生,为使职高生把个人愿望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把个人的专长与职业特点结合起来,就业时需要我们老师指导与推荐,另一方面,用工单位也希望招收有一定专长的年轻人,特别是职业学校毕业生作为新员工。这样就业推荐工作作为联系用工单位与毕业生的纽带,就显得很有必要,也很重要。我从事职业学校…  相似文献   

15.
付春英 《课外阅读》2011,(12):37-3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联系更加紧密。当前,中职毕业生就业不仅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也纷纷面向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沿海等地,这些需求极大地拓宽了中职生就业市场,也提高了中职生的就业率。尤其是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减少了长期以来养成了依赖性,倡导自主自强,也给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随  相似文献   

16.
张军华 《文教资料》2007,(23):12-13
一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发生了巨大改变,由原来的计划分配,变成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基础性与主导性作用日益显现。"市场导向、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和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机制已经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8.
浅议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和体系的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最终将以市场导向的方式实现。要在"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引导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思路,明确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促进学生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9.
1.通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主管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就业;2.通过人事部门主管的人才市场就业;3.通过各种社会职介机构就业;4.通过学校就业机构运用校企联系方式推荐就业或信息服务指导就业;5.通过亲朋好友等社会关系推荐就业;6.自主创业;7.参军或进入农村基层(乡、村)行政事业单位。从人数和效果上看,中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学校推荐和亲朋好友推荐实现就业。广西2000年70%左右的毕业生是通过以上两种渠道就业的。值得注意的是,广西和湖南都有40%的毕业生到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有些学校出省区就业的比例已经高达70%…  相似文献   

20.
△8月,今年在我省招生的国家教委直属的36所重点本科院校及部分部属院校和外省院校,按照新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招生。学生毕业后,按有关规定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经学校推荐及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后未被录用的,介绍回家庭所在地自谋职业。今年省属院校招收的新生,毕业时仍按原来的分配办法进行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