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7年7月至8月,国民政府在庐山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名流参加的“庐山谈话会”.共同商讨国事。7月17日上午,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谈话会上正式发表《抗战宣言》,拉开了伟大的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毛泽东同志指出:《抗战宣言》“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的宣言。”  相似文献   

2.
<正>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向中国发动全面进攻,国民政府于1937年11月20日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重庆至此成为全国抗战的指挥中心,毗邻重庆的遵义地区也随之成为抗战期间重要的战略后方基地之一,为中华民族抗战的全面胜利作出过重要贡献。一、抗战期间遵义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敏 《档案时空》2015,(1):13-14
1937年“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而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下令改组湖南省政府,张治中接替何键担任省政府主席,则标志着湖南政府抗日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张治中在湘期间,秉承联共抗日方针,在中共湖南地方党组织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进行抗战准备.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期间,抗战工作是中心任务,其他各项社会事业要尽可能地予以配合。当时国民政府的高等教育工作即为一例。三十年代初,随着日本侵略中国步伐的加快,许多人提出了“非常时期教育”、“困难教育”的口号,意识到高等教育应在危难之际担负起力所能及的社会职责。战争初发,我国高等教育受到严重破坏,且使本已存在的缺点暴露无遗。为适应战时体制的需求,国民党于1938年4月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将抗战分为两个阶段,并称当时已进入第二阶段,即“抗战建国”阶段。大会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中间对教育有四条规定:“一、改订教…  相似文献   

5.
在对日抗战采持久战战略上,国共两党领导人与中国其他有远见的人士取得了共识.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申述中国政府对处理卢沟桥事变的基本立场与外交政策.1937年8月7日,国民政府在南京举行国防联席会议,正式确定了“抗战到底,全面抗战”的抗战国策和“持久消耗战略”,对中国的抗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媛 《大观周刊》2011,(17):95-96
美国的文官制度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是在党派的斗争中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起来的。美国的文官制度从萌芽到确立现代的文官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文官制度的萌芽时期、考绩制度的确立和扩展时期以及1978年文官制度改革法以来的文官制度。  相似文献   

7.
孟娜 《东南传播》2011,(1):90-92
1928年创刊于上海的《中央日报》是国民党的机关报,是当时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主流媒体之一,曾经被称为"党国"第一大报。由于意识形态和内容的片面性等问题,长期得不到学者们重视。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媒体,在历史上的抗战宣传等方面还是有一定的传播史学研究价值。本文拟就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重庆版的《中央日报》为研究对象,对其抗战期间的宣传特点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8.
<正>中央银行由南京国民政府创立于1928年11月1日,总行设在上海。中央银行不仅是国民政府的国家银行,而且是"四行二局"国家垄断金融体系之首。从1928年成立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是中央银行初创和巩固地位的时期。中央银行成立之初,实力有限,影响不大,但在国民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中央银行实力迅速攀升,地位不断增强。从1937年至1945年的八年抗  相似文献   

9.
从1927年北伐军到达郑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在河南建立其统治的10年,河南新闻事业在此时期,继续有所发展,其间可分为冯玉祥统治与蒋介石统治两个阶段。 一、冯玉祥主持豫政时期 1927年春,冯玉祥率国民军联军自陕西出潼关东进,响应北伐。5月与武汉北伐军会师郑州,把张作霖的奉系势力赶出了河南。6月,冯氏到达开封,任河南省政府主席。一时军阀统治时期的汴郑各报刊通讯社均告停刊。省政府将《新中州报》接收,改出《河南民报》,作为自己的机关报。国民军联军总司令部宣传处在郑州出版了《革命军人朝报》。随后,国民党河南省党部改组成立,也出版了机关报《新中华日报》。与这三家报纸同时,还创办有三个通讯社,即同《河南民报》一起的中州通讯社;《革命军人朝报》附设的中华通讯社;和《新中华日报》同属国民党河南省党部的河南通讯社。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的妇女报刊,按其发展情况,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937—1940年为蓬勃发展时期,出现了中国现代史上妇女办报刊的新高潮,妇女报刊创刊数量创历史最高记录;1941—1944年为萎缩时期,由于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镇压民众抗日活动,迫使妇女报刊纷纷停办;1945—1949年,随着抗战的胜利和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高涨,妇女报刊略有回升。1947年以后,由于解放战争胜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本人是钱币爱好者和收藏者,多年前,在康乐县一农民家中购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九月发行的“救国公债”一张。这张“救国公债”券见证了抗战的历史。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卢沟桥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战火到处,商业萧条,税收大减,前方急需军费日渐增多。为解决困难,国民政府  相似文献   

12.
湖北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土地革命时期,在这片广袤热土上曾建立了湘鄂西(1929年春-1937年7月)、鄂豫皖(1929年5月-1937年7月)、湘鄂赣(1929年春-1937年7月)、湘鄂川黔(1934年-1936年2月)等苏区和鄂豫陕(1934年12月-1937年7月)游击根据地.从黄麻起义中孕育的鄂豫皖苏区,是仅次于...  相似文献   

13.
1937年7月至8月,国民政府在庐山召开备党派、各界名流参加的"庐山谈话会",共商国是.7月17日上午,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谈话会上正式发表《抗战宣言》,拉开了伟大的全民族抗战序幕.  相似文献   

14.
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迫于日本的压力,同是轴心同盟国的德国对国民政府的援助,不得不中止.1937年8月,中苏两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此后不久,苏联就向中国提供了大批军火,并派遣志愿空军人员来华作战.次年6月,27名苏联军事顾问和专家抵达中国,以帮助抵御日本的侵略与扩张.应该肯定,在德国军事顾问即将从中国撤出,中国抗战最孤立、最危险的阶段,苏联对华军援真是雪中送炭.  相似文献   

15.
孙武 《重庆档案》2005,(1):36-37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又在上海燃起了战火,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危在旦夕。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国民政府于11月20日宣布迁都重庆。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报业竞争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炬 《今传媒》2005,(9):40-41
1937年10月30日,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在重庆正式办公。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发布通令,定重庆为战时“陪都”。重庆的人口在“八·一三”淞沪抗战以前有三十万多人,本地人占百分之九十五。据《重庆通史》载,成为“陪都”后,1938年重庆人口为53万,1941  相似文献   

17.
《云南档案》2013,(12):8-10
“考铨”含考选铨叙之意,就是通过考试,按照报考人的资历或实绩核定官职的授予或升迁。民国时期的考铨制度是根据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在借鉴中国古代官吏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上,为选任官员、公务员而建立的一套制度。本文选登一组昆明市档案馆馆藏民国时期公务员考铨任用办法档案史料,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八年抗战的历史上,美国对华政策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中国全国抗战爆发到1941年12月日、美开战前夕,为第一个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核心是中立政策。1941年12月7日日、美战争爆发至日本投降为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美国一方面援助和支持中国国民党政府,以使中国大陆战场成为美国太平洋对日作战的一翼;一方面争取实现战后控制中国,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史迪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派来中国的。他的明智在于他能审时度势,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他的苦恼则在于只要他提出的措施稍稍触及国民党的痼疾,就会即刻遭到蒋介石的报复,最后终于奉召愤愤回国。  相似文献   

19.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蓄意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在这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作为党中央主要舆论机关的新华通讯社和苏维埃政府机关报<新中华报>一起,紧密配合,积极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抗日主张,为促使国民党蒋介石决心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抗战初期,集中在东部沿海、沿江的工矿企业,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内迁运动。这是中国抗战史上的一场辉煌壮举,也是中国近代工业史上的一件大事。为组织沿海地区民营工厂的内迁,国民政府先后成立了“上海工厂迁移监督委员会”(1937.8.11-10.30)、“军事委员会工矿调整委员会”(1937.9.27-18938.3)、“经济部工矿调整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