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中唐“安史之乱”至五代,王朝频繁更迭,战祸连绵持续二百余年。北宋政权建立后,宋太祖为了防止唐末以来藩镇跋扈局面的重演,使北宋政权能长期巩固下去,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而兵制改革是其改革的中心环节。其基本做法是,收夺藩镇兵权,将地方军权收归中央;削夺将帅兵权,将军权集中于皇帝之手。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军力的削弱,出现了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局面,走向了预期目的的反面。  相似文献   

2.
五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动乱,包括藩镇动乱和禁军动乱,而主要是藩镇动乱。五代藩镇军阀(称为节度使)之骄横与暴虐较之唐代藩镇军阀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逞其武力,嗜杀为雄,轻则杀人越货,重则反抗中央,甚至篡权夺位。因之,五代时期,在短短的五十三年中,战争频仍,动乱迭起,政权如走马灯似地更换。用北宋史学家欧阳修的话说,就是:“于此之时,天下大乱,中国之祸,篡弑相寻”、“五十三年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至三、四岁而亡”、“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  相似文献   

3.
唐代中后期藩镇内部频繁的军士动乱严重威胁了地方节度使的社会地位和人身安全。在藩镇内部,一些节度使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采取了诛杀乱军、设置亲兵部队、质子、严密监视等一系列措施来控制势力强大的藩镇军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开五代及北宋军事制度改革的先河。  相似文献   

4.
湖南教育出版社最近出版张国刚同志的《唐代藩镇研究》一书。杨志玫教授评论说:“该书提出许多独立新颖的见解,读后令人耳目一新。”现摘录书中“引言”的部分内容供读者参考。藩镇,在一般读者眠里几乎成了分裂割据的代名词,这实际上是不合历史事实的。唐代藩镇近五十个,被列入《新唐书·藩镇传》的不过七、八个,是不能代表整个藩镇的情况的。藩镇又称藩岳、藩翰、藩垣、藩侯、在古代不是一个贬词,是形容地方机构能够屏藩王室,镇守一方的美称。从历史上看,藩镇的出现也是历史的必然。唐代藩镇(道)与唐王朝究竟存在一种什么关系呢?可以分成如下四种类型:一是割据型,主要集中在河朔,大多是安史旧部归降者,其代表是魏、镇、幽三镇;二是防遏型,主要集中在中原一带,多是战争期间临时设置军镇分合变化而来,虽然时或不听指遣,却仍不失为朝延制遏骄叛的屏障,并非割据藩镇;三是  相似文献   

5.
五代历史的发展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即动乱,包括藩镇动乱与禁军动乱,主要是藩镇动乱;另一条是暗线,即反动乱,表现为中央朝廷的削藩。在动乱与反动乱的矛盾运动中,五代历史逐渐地从动荡走向稳定,从分裂走向统一,终于形成了北宋初期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相似文献   

6.
北宋职役制度的第一项内容就是“以衙前主官物”。当年议论、改革职役制度时,人们所注意的是这个问题;后来探讨、评价职役制度时,人们所侧重的也是这个问题。这是北宋职役制度中最重要的问题。但是,所谓“衙前”究竟是什么、它是怎样成为一种职役的呢?宋人语焉未详,后人颇多歧议,迄今尚无定论。不可不深入考察之。聚崇岐先生于《宋役法述》一文中说:“衙前之称见于后唐。”又说:“衙前本藩镇专横时遗制,盖牙帐前祗应士卒之简称。”周伯棣先生于《中国财政史》一书中说:“衙前起源于唐代,彼时禁军及藩镇军中,有衙前军与衙内军。前者为皇城及藩镇管辖地内外的警卫军;后者为天子及藩将的亲卫军。其后衙内军渐见重要,衙前军日渐变化,只承当仓库、运送的警卫工作。到了宋代,衙前的役乃为管理州郡的仓库,搬运官物,迎送官吏。”据我考察所得,则异乎上述两说。今陈管见于后,望指正。  相似文献   

7.
从宋夏攻守之势的变化看韩范的攻守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承五代纷乱之局,“内无大臣跋扈,外无藩镇专横,独夷狄为可恶”1。在两宋三百多年的统治期间,为中国患者,先后有辽夏金元四国。北宋虽然为新兴的金国灭亡,但实际困扰宋室最久、削弱中国最甚者则为西夏。西夏自李继迁倡乱,侵扰日甚,叛服无常。宋廷旨在招纳怀柔,一再予以优容。及元昊僭号称帝,仁宗下诏征讨,双方开始长期处于敌国地位。宋夏战争时断时续,几乎与北宋王朝相始终,给北宋带来了严重危害。(本文所要探讨的宋夏攻守之势的变化仅限于从北宋建国至宋仁宗时两国攻守之势的变化)。在宋夏的长期战争中,攻守之势不断发生变化,北宋对西夏时…  相似文献   

8.
南宋军制与北宋不同,以屯驻大军为正规军,取代了北宋禁军的地位。南宋初年,屯驻诸军由诸大将分统,军力大大强于三衙之军,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藩镇制,形成弱干强枝的局面。“绍兴和议”时,削诸将兵权,加强中央军权。其军队内部编制与军官职级也不同于北宋。南宋初年,御营司为最高军事机关,绍兴十八年后军权始归枢密院。  相似文献   

9.
一时代与苏武苏武是四川眉山人。他生于本仁宗景相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历应该是一O三七年年一初;死于—一*二年,活了六十六岁。今年七月,正是他逝世之后的第八百五十年。苏拭所经历的是北宋经学、文学最昌盛的时代。那时经学方面有邵雍、周敦颐、程额、程颐、王安石等历史上有名的经学家。宋太祖赵匡捐L惩于唐代藩镇灭国之祸,生伯武将权力大了会枪他的天下,于是崇文抑武。从赵普一句什么“以半部《论语》致太平”开始,宋  相似文献   

10.
王义康 《红领巾》2005,(1):117-120,126
从藩镇军额、散见诸文献中各府州实际户与口数及相关材料、本区经济发展状况三个方面对河北藩镇时期的人口进行考察,可知藩镇时期的实际民户未必大减于天宝盛时.由于唐后期户籍自身的重要性减弱,藩镇向中央申报的户籍并非实际征税的户籍,藩镇隐匿户口尤甚等方面的原因,实有民户不能在户籍上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1.
<正>唐代河朔藩镇问题是一个老问题。早在宋代,对唐代藩镇的研究就已开始,并提出了多种看法,有的认为黄巢起义之前的藩镇具有双重性,肯定藩镇的积极作用;有的则持批判和否定态度,认为藩镇是国家的大害。但是这些都还不是专门的研究。宋代以后,元人朱礼《汉唐事笺前集》,明人洪垣、张溥、李贽,清人赵青黎、沈炳震、赵翼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对唐代藩镇问题进行了较为集中的讨论。而明人张大龄的《唐藩镇指掌》、清人华湛恩的《唐藩镇表》、黄大华的《唐藩镇年表》、  相似文献   

12.
丁曙韵 《快乐阅读》2011,(12):188-189
北宋初期采取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消弱地方,加强中央的集权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客观上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措施对本朝及后世影响较大。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宋人关于唐代藩镇地理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宋祈、欧阳修的《新唐书》、王溥的《唐会要》等文献中。与清人的研究相比,宋人更注重从宏观角度论述唐代藩镇地理的演变发展趋势,但也存在着详于开元天宝而略于唐后期藩镇地理以及重视地理不重视人物、对藩镇辖区缺乏系统考证等方面的不足。尽管如此,宋人关于唐代藩镇地理的研究仍然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 ,藩镇节度使是军政合一的地方长官 ,一般是不能直接参与中枢事务的。但事实却是 ,强大的藩镇节度使拥有挟制、控制或生杀皇帝以及作为皇帝机要秘书的枢密使、翰林学士和作为最高军事首长的神策军中尉的能力和手段 ,从而成为晚唐中枢起主宰作用的一元。这一过程是从僖宗中和元年开始的  相似文献   

15.
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藩镇的起源藩镇就是方镇,据“新唐书”兵志所说:“夫所谓方镇者,节度使之兵也。原其始,起于边将之屯防者,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由此可知,唐代的藩镇,是从边防军发展而来。边防军如何会发展成为藩镇的呢?这应该从唐代边防军的兵将两方面来看。先从士兵方面说,我们知道唐初继续前代施行府兵制,兵士系由拣点而来,被拣点者为府兵,这种兵制,系建立于均田制的基础上,使得“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亦即在府兵制下的边防兵士,轮番服役,将不专兵。但自高宗武后以后,特别在玄宗时,均田制受到激烈的破  相似文献   

16.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修订本教材作了较大的改动.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讲清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方针,是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的;又要揭示北宋这一方针对于日后庞大官僚机器的出现和军队战斗力的严重削弱所起的消极作用.本文主要对这一内容作些分析.一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在唐末统治阶级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又产生了许多新的藩镇,分裂割据局面更加严重.朱温降唐以后做了唐的节度使,盘踞河南、河北、山东一带,势力逐渐强  相似文献   

17.
封立 《甘肃教育》2013,(21):96-96
西夏又称白高大夏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族建立的王朝,由于位于北宋西北部,故称西夏。党项族原为羌族的一支,游牧于川西高原的山谷草甸之间,唐朝初年迫于吐蕃压迫迁徙至陕北一带,以牧畜为生。唐末时党项部落首领拓跋思恭因平乱有功获赐姓李,被封为夏国公节度夏州,成为当地的藩镇势力。夏州政权被北宋并吞后,部落首领李继迁起兵占据银州,攻破会州(今靖远、会宁一带),向辽称臣与  相似文献   

18.
关于唐代藩镇割据,史学界已多有论述,但对唐中期的元和中兴,则论述甚少,而对唐宪宗削平藩镇的策略方针更几乎没人涉及,本文试对此问题加以探讨,浅陈管见。 1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它直接促使了唐代藩镇割据的出现。由于“自安史以后迄于贞元,朝廷多务优容,每闻擅袭,因而授之”,①以致在肃宗时形成了割据局面,到代宗时这一局面就完全固定下来,逐渐形成了魏博、成德、卢龙、溜青、淮西等藩镇,其中以河朔三镇最为拔扈。这些藩镇在自己的区域内“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  相似文献   

19.
唐军与李纳军七里沟之战李正己割据淄青唐朝的藩镇(或称方镇)割据,为祸至惨,范文澜同志称之为唐代社会的“毒瘤”①。“安史之乱”以后,藩镇问题更为严重,以致州县多为所据,大者连州十余,小者亦兼并三四州,形成了一个“国门之外皆藩镇焉”的形势。强大的藩镇如魏博、成德、卢龙、淄青、淮西、宣武等。这些割据势力,拥兵自恣,互相攻杀,兵连祸结,连年不休。在割据势力之内,财赋不入朝廷,以致府库耗竭,国力空虚。这对于唐帝国来说,确实是一个恶性的“毒瘤”。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即今山西永济)人。他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化名人,在文学、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等领域,都作出重要贡献,其学术思想和诗文作品,至今在国内外仍具有重大影响。柳宗元在学术思想方面取得这样的丰硕成果,是同他具有一个坚定的原则相联系着。他注重“生人之意”,反对“藩镇聚敛”。就是说,他反对藩镇拥兵割据,肆意剥刻百姓,这是一种维护中央集权的爱国思想。尽管这种思想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