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原有城市的结构和功能等已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要求,城市新区的出现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与此同时,城市新区概念规划也应运而生.文章从城市新区和概念规划的关系入手,对当前国内外城市新区概念规划做了概述;并以南宁市五象新区概念规划为例,对其编制过程和内容构架进行了分析与评速,以期在此基础上对城市新区概念规划略做探讨,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教育园"、"大学城"等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载体,教育园的发展也已成为萍乡城市转型的重要载体,对城市和区域的布局模式、发展方向等均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育园区的规划建设对于推进萍乡教育事业发展,整合全市教育资源,增强综合竞争力,推动新区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萍乡教育园概念规划提出"一个中心、一轴、三片区"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3.
城市新区是都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生态交错带,是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冲突加剧的区域,科学规划好城市新区生态环境建设对统筹城乡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论述了城市新区土地开发利用所面临的景观生态特征,探讨了城市新区土地利用与景观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新区景观生态建设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概念规划”倍受城市领导和城市规划学界的关注,尤其在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层面的慨念规划更为广泛,人们在经过一段探索和实践之后,一些学者已开始进行反思和总结。以城市整体发展策略和土地空间开发的政策纲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规划,即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也有称“战略规划”、“战略性空间规划”以及“空间战略规划研究”。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当今的兴起并不偶然,应当说它始终是城市规划核心问题。只是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5.
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综合管理的提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我国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热潮已经涌动,普遍的模式是正在结合城市中心区改造和新区建设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迄今已有多个城市编制了或正在进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控制性规划或详细规划,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数量快速增长,总体规模和发展速度已居世界同类城市前列,中国已成为世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大国。  相似文献   

6.
杨晓波 《软科学》2012,26(11):116-120
详细地分析了重庆市建设"国家级"城市新区即两江新区的实践和推进政策,比较分析了成都市和西安市争取做"国家级"新区的政策措施。最后,对西部地区建设城市新区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为了探寻大城市新区景观规划的途径,本文对城市景观规划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对新形势下大城市新区风景园林规划的新特征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和借鉴了西方国家当代新区景观规划的经验,提出了适应我国当代城市新区景观规划的系统性途径,以及推动规划实施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介绍了城市新区开发的形式和实施原则,并简单说了—下新区开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就现阶段城市规划设计中所涉及的两三个概念规划问题结合自身的理解,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雄安新区正值推进城市"多规合一"的最佳时机,亦是推进国家"多规合一"的理想试点之地。在雄安新区推进"多规合一"的基本策略为:确保雄安新区"一张蓝图"绘制到底,推动雄安新区"两类用地"(地上用地、地下用地)上下协同,做到雄安新区"三生空间"(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无缝对接,实现雄安新区"四种指标"(坐标、定标、目标和限标)精准统一,强化雄安新区"五条红线"(耕地红线、生态红线、水红线、资源环境承载上线和城市空间增长边界线)刚性约束,推动雄安新区"六大统一"(一个总控、一个规划、一张图纸、一个标准、一个法规和一个平台)全面落实。为了推进雄安新区"多规合一"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尽快将雄安新区纳入国家"多规合一"试点,建成国家"多规合一"试点区和典范区;最大限度地协调好雄安新区总体规划与京津保城市总体规划的精准对接关系;适时启动雄安新区"多规合一"智能化生成与决策支持系统平台建设;积极承接首都科技创新资源有序转移,将雄安新区建成京津冀区域创新的新高地;优先做好白洋淀生态绿心规划,将雄安新区建成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的绿色生态新区;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紧凑型的雄安新区,避免出现新一轮城市病和"新区病";推动保定当好雄安新区建设的"服务员"和"净化器",高度对接建设"新保定";突出雄安新区规划与建设的国际一流和中华特色,成为承载国家千年大计、实现国家大事的典范区。  相似文献   

11.
概念性规划是在规划编制早期的一种研讨性规划手段,是在理想状态上对土地利用发展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创造性的构思,内容以结构上、整体上的概要性谋划为主。通过对概念规划的介绍,分析了其特征及作用,并总结国内概念规划的共同点,以加强对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和案例分析,借鉴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展智慧城市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建设可感知、可管理、可推演、可规划、可复制的"智慧雄安"建设思路,提出了打造以城市综合管理平台为核心、城市云数据中心为关键、整体基础服务体系为支撑、城市智能化、精细化发展为目标的雄安新区特色智慧城市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3.
城市新区是一种地域开发模式,而并非单纯的行政管辖手段,正为国内各城市广泛采用.本文在梳理总结学术界对城市新区一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城市新区总体概况、发展的外部条件、动力因素、自身特征等进行分析,进一步指出了城市新区微观运行系统上的特点,这一系统是由总体目标任务、产城融合互动、开发推进模式、政策支持体系等"四位一体"构成的,四个方面联系紧密、互相支撑,彼此的契合程度,关系到开发建设的最终效果.  相似文献   

14.
汪素贞 《中国科技纵横》2011,(10):301-301,283
如今,绿色生活已经深入人心,绿色食品,绿色住宅,绿色城市已经深入人心。城市生态园林的规划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人们不仅仅是对物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还对目前的居住条件和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环境对人类的身心健康也有着重要的联系。我们生活在一个高新技和快速发展的社会,由于国家的工业得到不断的发展,有些商家可以不惜以污染生态环境为代价,谋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城市生态园林规划在早期的中国已经有了浅显的观念,但是由于并没有制定好的方案去实行这类的规划,所以在现今时代,我们看到的绿色环境还是少之又少,本文将对城市生态园林规划和设计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刘慧 《科技管理研究》2013,33(10):61-65
从生态工业园区的概念入手,介绍镇江新区发展概况和存在的问题,建立新区向生态工业园区转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方法对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镇江新区的生态工业园建设绩效良好并提出政策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产城融合已成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实现产城融合,促进"三化"协调发展,推动区域产业升级,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北京城市发展新区一方面发展相关产业,另一方面注重功能区的建设,坚持产业化和城镇化的"双轮驱动",打造现代化的产业经济。剖析北京城市发展新区发展所取的成就和存在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对北京城市发展新区产城融合发展之路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揭示了区域经济学理论对于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的作用与意义,分别从发展目标不平衡理论、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生产要素增长极理论等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内涵出发,结合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的具体特点展开了相关理论剖析,提炼出了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的区域经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8.
叶铭  牛玉东 《大众科技》2014,(11):250-252
渝西地区在重庆市成为直辖市之后,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与积累,已经具备了承接重庆主城区城市发展的能力。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一体思想的贯彻实施,面对当前城市发展新区所面临“底子薄,基础差”的状况,如何抓住这次发展的机遇,发挥自身优势是摆在该区域的一大难题。文章以城市功能区14个分区之一的荣昌县为例,通过对荣昌县的城镇化与工业化现状进行分析,并对重庆市城市发展新区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曾翔旻 《科技创业月刊》2007,20(11):112-114
论述了城市新区可持续发展绩效评价的作用与原则,构建了我国城市新区可持续发展绩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介绍了基于因子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的城市新区可持续发展绩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未来与发展》2014,(8):41-45
城市空间扩张表现为“跨越式”的新区开发和“挖填改造式”的旧城改造两种基本方式,而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间的资源恶性竞争是制约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本文通过建立城市资源竞争模型,引入竞争力指数建立了城市空间扩张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能够系统地动态地描述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对城市空间扩张的影响和要求,探寻城市建设开发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促进城市资源合理配置,为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特别是梳理新区开发与旧城改建的关系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