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语通译》是在中学生中间传播广泛的先秦名著今注今译。本文就《八佾》篇注解和译文中的不要之处提出一些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2.
《论语通译》是一部传播广泛的古典名著今注今译。本文就《为政》篇中训诂、句法、翻译等方面提出若干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3.
历代诸家对易字的理解有简易说、和易说、和说说、弛易说、慢易说、治办说等。在《论语.八佾》中林放问礼之本,子曰:丧,与其易也,宁戚。易,当作更易、变易解,训易之本义,表达丧礼中服装与礼俗的改变。在丧礼中,正是以这种外在衣服的变易来体现服丧者内心的悲哀之情。  相似文献   

4.
徐志刚《论语通译》是《论语》的注释本子中翻得较好的本子 ,但也存在某些商榷之处 ,一一罗列 ,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徐志刚的《论语通译》是适合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一部较好的《论语》译本,但为精益求精,特将可以商榷之处一一罗列。  相似文献   

6.
《学而篇》因为在《论语》中的特殊地位,历来倍受关注,然而学术界对其中不少章节字句的理解,却不能尽如人意。兹选取较为难解或分歧较多之处,试作重新诠释,以期为论语学研究提供必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原本玉篇》所引《论语》和今本《论语》比对,简要考论其歧异现象,指出歧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原本玉篇》所引《论语》数条与《说文》所引、皇本等古本相合,足见其资料之珍贵。  相似文献   

8.
孔子思想涉及政治、文化、教育诸多方面并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论语·八佾》中可知“礼”和“乐”的含义不同于上古时期,“礼”和“乐”是为了表现“仁”的精神本质,从而形成以“仁”为核心的孔子礼乐观,是孔子礼乐思想的核心所在。文章立足于对该篇的分析,重点阐释孔子礼乐思想的文化教育价值,揭示孔子思想的现代性意义。它关注个体的存在与人格修养,崇尚“和而不同”的教育观念,并以人本主义价值取向作为提升审美能力与人格魅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论语稽求篇》是毛奇龄有鉴于后儒多以已意解经和墨守朱注之作,其注解特色有四:其一,辩驳朱子《集注》之说;其二,修正王学,强调实学;其三,运用了以经解经的新注释法;其四,注重考据,不以空言说经。毛奇龄反对理学,提倡实学,在清初的学术界开一时风气,实为清代汉学的不祧之祖。  相似文献   

10.
吴然 《语文知识》2002,(10):48-48
《论语·公冶长第五》中有一段孔子与他的两个弟子谈志向的言论: 颜渊、季路侍。子曰:“孟各言尔 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 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 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 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必修本)《我国古代的车马》一文,为了说明古代车马并举的问题,引用了子路所说的两句:“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课本的注释是:“愿意乘车马,穿轻暖的皮袍,和朋友们一同享用;虽然用坏了也没有  相似文献   

11.
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成书五十余年来,以其平实晓畅而广布天下,但是其中义理犹有未妥处,故集其疑误十七则,予以商榷。  相似文献   

12.
《论语》中的叙事形式主要表现为记事句以及记言句和记事句的组配,此外,一些记言句也包含叙事成分。虽然《论语》的叙事语篇较为简单,但是所述之事内容完整,也运用了一定的叙事技巧。从语篇建构的角度来说,《论语》中的语篇使用了省略、指代等衔接手段,使意义连贯流畅,前后句之间的主位和述位存在密切关系,以此推进叙事的发展。《论语》中记录言语的句子反映了其时的口语面貌,有些对话具有辩论的性质,逻辑严密,说理意味强。《论语》中叙事的相关部分分布在不同章节,将这些相关部分拼贴在一起,可以勾勒出更为完整的事件。  相似文献   

13.
14.
在《论语·先进篇》“侍坐”一章,曾皙描述的志向流传至今,其中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句的解释更是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针对“浴乎沂”的解释进行考证,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得出一点粗浅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桑冷燕 《学语文》2020,(1):94-96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在学界享有盛誉,但其中有些注释似乎还有可商之处。笔者通过分析有关材料判断",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释为"鄙陋"更合理些",敢问崇德,修慝,辨惑"中的"慝"当释为"恶"。  相似文献   

16.
《论语》二十篇篇名来源于文章本身之中,不少学者认为各篇篇名是随机摘取的,并没有实在意义,各章之间也是不成系统的。笔者从标题本身及其相关主题的联系中发现,《论语》二十篇篇名是各章的主题思想的体现,各章都是围绕主题展开,有一定的逻辑联系的。  相似文献   

17.
《论语》学而篇中的三句话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包含了整个《论语》“活学”的精神。真正的学使人进入一个自觉而欢娱的境界,真正的朋友能内心相融相通,真正的君子为学单纯而简单。从学而到有朋再到人不知最后回归学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轮回,最终符合了孔子一生“好学活学乐学”的中心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论语·里仁》篇主要讲仁德的道理。本篇有许多经典名句,如"择不处仁,焉得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等等。如何解读这些名句,历来多有争议。本文在质疑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和杨伯峻《论语译注》)的基础上,对《里仁》篇中的一些疑义章句进行了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是对杨伯峻《论语译注》中的欠妥当的两个词语"逝"、"讱"进行了重新的解释,认为"逝"是"往";"讱"是"语言谨慎"。本文主要通过考其本源,借助字典辞书的帮助,并且比较其在其他文献中所用的意思,综合各种方法,希望求得更加贴切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考察《论语》与《论语注疏》中的人称代词,发现从上古到中古,人称代词的演进状况大致是:①第一人称中“而”、“予”、“朕”已经消失,“吾”、“我”仍在使用,且“我”占主导地位;②第二人称“而”已经消失,“女”、“尔”一直使用;③第三人称“彼”、“夫”已经消失,“其”、“之”一直作为第三人称代词;④两部书中的“他”均作旁指代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