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问之趣味     
梁启超 《课外阅读》2006,(10):30-31
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两,把里头所含一种元素名为“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仅有个零了。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  相似文献   

2.
毕淑敏的散文《附耳细说》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他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气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黄喜很奇怪地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  相似文献   

3.
煮蛋的学问     
佚名 《中学教育》2005,(2):61-62
日本人是这样煮鸡蛋的:用一个长宽高各4厘米的特制容器,放进鸡蛋,加水(估计只能加50毫升左右),盖盖,打火,1分钟左右水开,再过3分钟关火,利用余热煮3分钟。  相似文献   

4.
管颖 《学子》2013,(8):52-52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低年级的阅读更是为以后的阅读道路打下了基础。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保证阅读质量,应该避免乏味的读,过多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变换"读"的形式,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一、图文结合,读出效果《新课标》指出:"低年级学生要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  相似文献   

5.
你一天会说几个“不”字?分别用在什么情况下?  相似文献   

6.
学生学写话题作文时,出现的问题不少,最集中的问题就是拟题。比如一次要求以“亲情”为话题的练习,结果直接以“亲情”为题目的占了55.3%,其它的占了44.7%,让人耳目一新的题目只有一个——《灯光下的微笑》。我仔细分析了每篇作文的题目,发现主要存在这些问题:1.题文不符,比如《安详》;2.过于宽泛,大而不当,比如《亲情》;3.俗套。比如《母亲的温暖》。我觉得问题的症结除了学生把“话题”和“题目”这两个概念混淆以外,  相似文献   

7.
1996年,在宁波市语特级教师带徒活动公开课的一次试教时,笔上完《项链》一,学生配合默契,课堂气氛热烈,很有些沾沾自喜。求教于特级教师朱道初老师,他问我:“学生配合这么好,答案几乎和你的教参相同,你不觉得有些问题?”我感到一种无与伦比的“造假”似的羞愧。是啊!“当大多数的人从同一个视角去阅读这个世界的时候,这种共读之力便会把世界翻开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随着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大量出现.拟题的重要性日见突出。虽然拟题在作文总分中所占的比重还比较小.但是由于拟题不好或拟题不当而带来的其他问题——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没有文采等.却在有彤无形地影响着读者对一篇文章的阅读与评价.标题犹如文章的眼睛.  相似文献   

9.
从近几年中考阅卷情况看,半命题作文最容易忽视的问题不少,如拟题随意,图方便,题目不通顺,不合情理。对此,我们应该采取何种对策?通过近期的备考作文训练中,我尝试着引导半命题作文审题进行"变形记"。面对千变万化的考试作文题,通过巧妙的审题、命题,变形为平时擅长的、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的题材、立意、布局,为己所用。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新初中《语》第二单元的阅读重点,或说编的意图,是让学生感知议论,读懂议论,然后能试着写作议论。其实这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然而本单元似乎很特别,编为什么把表达同一内容的章编在一起?这除了要传达议论这个意念之外,有没有可能潜存着另一层意思呢?  相似文献   

11.
12.
案例1 师:让我们再读课文,这一次读,请大家把你认为用得好的字、词、句画记出来,并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  相似文献   

13.
学习必须是由学习者发动的自我活动过程,正确的教学方法不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教师跟学生的潜在能力相协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那么教师应怎样促进学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活动呢?下面结合执教《月光曲》的片断,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4.
教师设计合理而巧妙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同时能有效拓展和引申学生的思维。但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简单地理解为只要有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就完成了一次提问行为,而不考虑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坐位"即安排学生的座位。安排座位在中小学教育中并不是一件显眼的事,但它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坐位"在学生的生活中有着多方面的意义,而这往往为教师所忽视,教师需要理解学生对"坐位"的体验并对"坐位"问题进行教育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教学刘禹锡《陋室铭》一开始,便有学生就其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主动提出这样的问题:刘禹锡是文学家,与他“谈笑”的人是渊博的学者(鸿儒),还比较好理解;而与他“往来”的不是没有学问的人(白丁),理解就困难了——这是因为在当时,没有学问的人(白丁)往往是穷人,即老百姓。“往来无白丁”岂不是刘禹锡瞧不起老百姓吗?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传统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过多地强调学生做答,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我们应当逐步从以考分取胜的“好胜心”变为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好奇心”,从做“学答”变做“学问”。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重点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使用。二、教学方法从结构入手 ,理清思路 ,找出分论点和中心论点 ,分析证明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三、教学程序1 .知识链接 :在上一单元 ,我们学过了阅读议论文如何找出论点的方法 ,了解了论据可以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 ,明确了论点要解决的是“要证明什么”的问题 ,论据要解决的是“用什么证明”的问题。在以前学过的记叙文和说明文中 ,我们知道不少文章有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或过渡段。温故而知新 ,回顾这些学过的旧知识 ,对于我们学好《怀疑与学问》有重要的意义。2 .散读课文 ,感知文章内…  相似文献   

19.
《吕氏春秋》里有个德育故事:孔子周游列国时,由于战乱被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村落里,接连好多天没有粮食吃,只能以野菜充饥。看到老师挨饿,颜回过意不去,就四处去讨米,好不容易讨来了米。等到米饭快熟时,却掉进去了一些灰尘。颜回想:不管它,怕不洁净;扔掉它,又觉可惜,也不吉利,于是就一把抓起来吞吃了。碰巧,这个动作被孔子无意中看到了。孔子很吃惊,以为颜回是在偷吃。等到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孔子感慨地说:“以为可以相信自己的眼睛,可是眼睛看到的还不可信;以为可以依准的是自己的心,可是心里揣度的仍不可依。请弟子们记住:认识和了解一…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中的“闲笔”,应指那些看似闲散、游离,实则与主题密切相关且别具表达效果的文字或情节。“闲笔”不闲,因为它们在文中或延伸补充,或衬托渲染,可使文章层次更加丰富,虚实相间,摇曳生姿。这样的“闲笔”亦可称为“妙笔”。刘静老师《基于〈藤野先生〉的“1+X”教学设计》以“研究‘闲笔’的妙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关注“闲笔”、理解“闲笔”、品味“闲笔”、运用“闲笔”,整合阅读三篇散文《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先生》《我的母亲》,并将对这类文本的阅读方法指导渗透其中,较好地实现了“群文阅读”的教学目标,构思新颖、实用,可谓教学设计上的“妙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