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坤新 《新闻知识》2023,(6):54-60+95
视觉文化时代,公共事件的议题构造与社会动员的表征已由“网络造句”转向图像修辞。纵观近年来以熊猫“丫丫”为代表的公共事件,置身于文化语境、现实语境等具体语境中的视觉图像通过提供共时与历时维度的观照,推动指向社会矛盾的公共话语建构。同时,修辞主体主要通过对摄影影像、漫画图像以及拼接图像三种图像符号征用来激发公众的公共参与意识。此外,必须对“视觉转向”下公共修辞实践的潜在风险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2.
刘涛 《现代传播》2015,37(2):54-58
意指概念(ideographs)是被特定话语专门"拣选"的符号术语。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意指概念是社会"争议"与"问题"构造的符号载体。环境传播的修辞实践本质上体现为对生态场域中一系列意指概念的发明、构造与意义争夺行为,这一过程往往是通过"符号再造"与"框架争夺"两种修辞实践实现的。意指概念创设了一个巨大的"语义场",也就是福柯所说的"话语性场域",可以借助历时分析和共时分析来完整地把握意指概念的意义行为。在视觉文化时代,意指概念越来越呈现出图像化的表征趋势,而图像表征的关键是对意指概念所对应的一系列视觉"意象"的激活、征用与再现。  相似文献   

3.
公共修辞是一个与个体修辞相对应的概念,核心强调以公共利益为根本诉求的话语构造理念。通过对2010年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文本分析研究发现,具有公共修辞特征的网络流行语在形式修辞和意义修辞两个话语维度上积极延伸,体现的是一种间接的、迂回的、赌博式的、偷袭式的政治抵抗艺术。而在视觉文化时代,公共议题的呈现与建构更多地依赖于图像化的表征方式,公共修辞的"图像转向"成为一个亟待进一步探讨的媒介命题。  相似文献   

4.
跨文化语境的话语传播受多元文化背景、谈话者权力关系、传播活动属性等因素制约.运用互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基于《非正式会谈》的语料,从话语形态表征、话语互动实践、话语权力博弈三个方面展开跨文化语境下的话语分析.研究发现,跨文化语境下的话语传播是以日常交流会话形式呈现的,话轮构成主要以句群或者语篇为主,话轮争夺以合作型故意打断为主,会话秩序较为正式,有间性提问穿插;说话者通过互动修辞手段和建构多重话语展开话语互动实践;跨文化语境中的会话具有"权力博弈-文化认同"的特点.跨文化语境中的冲突难以消除,但是通过调整话语手段可以消弭文化鸿沟.跨文化节目的话语内容应当以意义共享为前提,构建宽容开放的话语互动平台,以理性和尊重破解文明冲突.  相似文献   

5.
批评修辞,又称意识形态修辞批评、后现代主义修辞批评,是修辞批评的一种形式,强调透过修辞话语符号发现其背后的理想观念、价值观以及其中暗示的假设。批评修辞学大体分为两个领域:一是针对话语霸权进行批评的传统意识形态批评,二是针对日常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批评的自身批评。  相似文献   

6.
刘涛  刘倩欣 《新闻界》2023,(4):4-20
人文社科领域的“情感转向”,赋予了情感积极的认识内涵——情感并非理性的对立物,而是运行于社会公共空间,作用于公共话语建构过程,因而具有积极的公共性基础。环境传播的公共修辞实践,亟须引入情感的分析视角,以构建环境话语生成的情感叙事体系。在生态文本的符号实践中,情感叙事的核心是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话语,打造以情感认同为修辞目标的文本表征体系,其对应的公共修辞实践可以沿着三个叙事维度展开:一是生态安全维度的生命书写,二是生态价值维度的伦理投射,三是生态美学维度的审美移情。当前,环境风险已经深刻嵌入社会运行的底层结构,而且呈现出流动的、生成的、模糊的不确定状态,因此,情感叙事的重要使命是以环境领域的不确定性为观照对象,在情感维度上推动公众对环境风险的识别、感知与认同,具体的公共修辞策略主要体现为意指概念维度的接合实践以及符号意象维度的象征实践。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1938-2007年西方1041篇关于环境传播的研究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同时借鉴安德鲁·皮尔森特等学者的"关键词建构理论",环境传播可以划分为九大研究领域: (1)环境传播的话语与权力(2)环境传播的修辞与叙述(3)媒介与环境新闻(4)环境政治与社会公平(5)社会动员与环境话语营销(6)环境危机传播与管理(7)流行文化中的环境表征(8)环境与国际政治外交转型(9)环境哲学与生态批评.同时,立足于文化唯物主义和新历史主义批评视角,本文从话语、权力与政治三个内在关联的视角具体解读环境传播的九大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8.
现代修辞学的观念普及与方法延展,日益影响到媒介批评实践。大众媒体的话语符号特征,为媒介修辞分析提供了可能性。作为有效的理论工具,它开启了有关传播观念、文本结构及话语伦理的新视界。媒介批评中的修辞分析方法,既是文类释读、语境认证,也是意义阐发。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西方修辞学及Bourdieu象征性权力理论,新闻场域"框架"借助语言符号对事实的处理,实则是通过构建事实进行权力再生产,其修辞机制主要是对三类修辞资源进行了重新配置(rearrangement):道理、情感及人格权威。  相似文献   

10.
人们对图像的喜爱源于人类自古以来对视觉的偏爱和依赖,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让视觉传播大行其道.此议题通过聚焦媒体的图像报道文本发现,媒介技术制造的形式上视觉化和文本表达浅白化的泛视觉化图像,除了能迎合大脑的认知惰性以外,别无其他.要使图像符号具有语言、文字所不可比拟的话语构造力量,使受众从感观意识上升到理性认知,视觉修辞的基本策略是在图像符号中植入带有集体无意识的原型意向.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6,(5):8-13
公众修辞是影响网络群体性事件走向的重要推手,它是公众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特殊的传播语境中进行的有特定意图和明确指向的话语实践活动。公众通过话语修辞行为,动态地开展框架建构,主动设置议题,影响网络事件舆论以及事件发展的走向,实现公众修辞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2.
朱雅婧 《新闻界》2022,(10):42-51
环境议题正在重新建构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认同体系,基于环境保护话语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居于中国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核心位置。本研究从环境议题的源头即“环境污染”概念出发,通过观念史的研究路径对“环境保护-社会发展”这一逻辑进行梳理,运用历史语境的文本分析法,发现环境“污染”的“出场”实际伴随着中国社会观念的全面现代化转向,围绕“污染”是技术“废弃物”还是社会结构“缺陷”的争议宣认,运用科学知识和社会情感两种话语资源,生成了连接政治话语、科学话语、文化话语、伦理话语等丰富意涵的话语网络。这一基于中国本土实践的“观念-社会秩序”话语运行机制,发明了政府主导、社会多元主体协同行动的国家现代化制度理性。  相似文献   

13.
环境议题传播维系着环境领域的信息互通、意义共享、对话协商与共赢协作。本文从话语分析的视角切入,采用内容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分别对呈现政府环境议题构建的传统媒体和表征公众或社会组织环境议题构建的新媒体进行抽样分析,在评述了两类媒体中环境文本在议题选择、话语结构、叙事策略和主体角色等方面的差异、问题的同时,进一步论述了环境议题传播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4.
何国梅 《新闻大学》2022,(11):43-53+117-118
话语是充满修辞之物,身体修辞以身体符号的书写与身体形象的传播建构身体话语。1942年至1948年间,晋察冀画报社先后出版的红色图像报刊系列,通过同一化、陌生化、隐喻化以及差异化的身体修辞,塑造了“仁慈的胜利者”等身体形象,体现出不同于近代都市媒体中呈现的身体话语,形成了革命式身体话语。在此影响下的报刊身体话语对新中国的报刊身体文化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刘涛 《当代传播》2012,(2):23-26
视觉性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文化主因,社会争议建构与公共议题再现同样转向图像化表征。综观近三年中国极具影响力的6起指向环境问题的公民权利事件,以风景照片、政治漫画与新闻摄影为修辞方式的图像事件成为环境主义者轮番征用的社会动员途径。环境主义者借助图像事件这一批判性修辞策略构造了人们诠释、想象并重构生态秩序的基本途径,以此唤起通往绿色公共领域的公民行动,并最终完成对"生态中心主义"环境伦理的隐性书写和公共传播,这是视觉文化时代公共议题构造的一种极具后现代特征的公共修辞形式。  相似文献   

16.
国家认同通过社会建构得以实现。社交媒体时代,网民可以通过相似的情感、语言和修辞结成特定的诠释社群,围绕特定议题构建国家认同。主旋律电视剧《觉醒年代》以回溯历史来构建国家认同,而围绕该剧结成小组的网民话语是关乎国家认同的象征性符号再现。本文以伯克新修辞学的“辞屏”和“认同修辞”理论为理论视角,采用语料库话语分析与修辞分析结合的方法,探讨知乎《觉醒年代》话题的用户采用了怎样的“辞屏”,并如何通过认同修辞策略构建认同以及形塑了怎样的国家认同。研究发现,诠释社群从价值倾向、情感确认、行为投入三个层次构建国家认同,编织了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套叙事,并进一步通过对立、同情、误同三种修辞策略达到爱国的“同一”,并且,在理性认知基础上,情感在认同建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环境传播,是一种基于多元主体的符号制造、意义建构与话语实践的社会文化现象。一直以来,环境传播话语冲突受到传播学界普遍关注,而如何由话语冲突达成话语融通,成为中国特色传播学研究必须解决的新的问题。从传播符号学视野剖析环境话语冲突及其生成机制,探索不同环境话语间的有效融通,既利于环境传播的有效实现与环境传播研究的深入,又利于转型期中国社会多元主体对于环境议题达成多元共识,推动社会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新闻报道框架“梯次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琳 《东南传播》2011,(1):76-80
新闻报道框架"梯次模型"的提出,是基于之前学者对于新闻报道框架的众多研究。这一模型的基本假设是:新闻报道框架实质上可归结为一种报道价值取向,它通过各子议题(主题)的聚合全景建构的议题(主题)框架展现出来,同时体现于各个新闻文本的话语结构中,且在悄无声息的修辞渗透中也可管窥一斑。因此,所有新闻报道框架都可以从价值框架、议题框架、话语框架、修辞框架这四个梯次来考察。  相似文献   

19.
图像符号如何以修辞的方式构造了某种“劝服性话语”,这是视觉修辞研究的基本命题.根本上讲,图像所表征的文化意象之所以能够达到一定的劝服效果,是因为和特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情感诉求、历史记忆、生命哲学或身份想象建立了某种象征性联系,这使得图像意义的构造与生产过程完成了两次认知飞跃及话语飞跃:从“启发性认知机制”到“系统性认知机制”,从“工具性价值观”到“终极性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传播舆论场中的现象级议题,但该议题在国际传播格局中呈话语失衡之势。以“知识生产”走向“全球权力”的历程为经纬,可以一窥此种失衡的运行逻辑。人类中心主义视角下的“智能”本体论探讨与关于“人类智能祛魅”的讨论从正反两面构成了人工智能议题的知识基础。在人机关系问题上,作为知识生产的人工智能以未来想象的形式与全球权力相联结,大致形成了“反乌托邦”与“人机共生”两类集合。在地缘政治场景中,人工智能议题正式与现实的全球权力紧密勾连,集中表现为“发达国际俱乐部”的宰制性话语权力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失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