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放松与放纵     
田晓彦 《教育》2014,(7):76-76
周末是休息放松的好日子,但如果“放纵”过了头,要么呼呼大睡,要么邀上三五好友大吃大喝,不醉不归,反而会让周末过得一团糟。“放纵”并不等同于“放松”。能够改掉以下周末“恶习”,让身心全部放松自如才是硬道理。 熬到睁不开眼才睡上班五天早睡早起。而周末,不用担心第二天早起,因此好多人本着“不浪费”的原则,熬夜上网打游戏,甚至彻夜不眠。熬夜不仅降低抵抗力,让病邪乘虚而入,还会让人次日反应迟钝、头晕头痛。周末两天就在浑浑噩噩中度过。此外,反复熬夜会扰乱人体神经系统,导致皮肤干燥、晦暗、长粉刺等。因此,周末玩乐要适可而止,最好能在每晚22时前结束。如果睡得晚,第二天应适当吃些水果、蔬菜,以及肉、蛋等蛋白质食物。  相似文献   

2.
学生喜欢在校园墙壁上随意“涂鸦”是让管理者特别头疼的问题,对此许多学校要么“围追堵截”,对“肇事者”严格“制裁”;要么“一刷了之”,用原来的颜色盖住“涂鸦”,最终还是无法解决“涂鸦”的问题。学生采用“游击”战术,不断地将作品“发表”到其他地方,涂鸦现象屡禁不止,反而有燎原之势。最近读了一篇名为《“封存鞋印”是一种教育智慧》的短文,顿时醒悟。  相似文献   

3.
个性化石     
个性的韩寒书写了一个巨大的惊叹号,但我终究不能明白他惊叹于当代校园可喜还是可悲。其实“个性”是需要勇气的,敢于“爱我所爱”地做自己是需要代价的。这本身是一种极端——要么满分,像韩寒;要么零分,是湮没于尘埃里的芸芸众生,而现实偏偏给“零分”更多——更多的机率。真正深爱自己时,才会痴狂地放着胆子“铤而走险”。  相似文献   

4.
郭真礼 《家教世界》2022,(Z2):76-77
<正>养育孩子是一场修行,在这条路上,作为家长的我们也接触了很多的教育理念,想通过这些让我们的修行更加顺利。但很多时候却还是“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其实,养育孩子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核心就是温和而坚定地去爱。但在实际生活里,要真正把握好“度”并不容易,要么少了温和,要么少了坚定。多数时候都能做到“温和”,但是却很难做到“坚定”。  相似文献   

5.
时下,“校园开放”已成为学校开门办学的一道靓丽风景。然而,许多学校无端地视“开放”为花朵的专利,开放日或开放周上,“一枝独秀”的要么是千挑万选的“名师示范课”,要么是久经考验的“经典校园节目”,要么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知名专家讲座”;“群芳争艳”的要么是充分准备的校际公开课,要么是群策群力的佳节盛典,  相似文献   

6.
谈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教的辩证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中小学的学校管理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人为割裂“管”与“理”的关系,或重“管”轻“理”,甚至以“管”代“理”,或重“理”轻“管”,只“理”不“管”。例如:有的校长习惯用个人意志取代集体智慧;也有的校长认为学校只要死板地执行条条框框的规定。师生们循规蹈矩就是成功;也有的校长认为学校只要一团和气,各不相争就是成功。这些认识和做法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其后果要么就是“一言堂”严重,官僚作风盛行,广大师生不能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要么就是纪律…  相似文献   

7.
“80后”是类似于暴发户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句话包含两个意思,说的是“80后”的突然来袭和势如破竹。这两者结合起来,所引发的轰动可想而知。如同“撞腰”一样,有两种不同的结果,要么你腰折了,跟着一大片人众乐乐瘫倒,自此誓做“80后”的忠实信徒;要么你只趔趄一下,但最终还是直起身以平常眼光审度。我大概属于后者,是还算清醒的一类。[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平常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特别喜欢“熬夜”:他们有的白天和同学玩的过头了,作业只有等到晚上加班熬夜来完成;也有的同学认为晚上夜深人静,这时大脑清晰,记忆力强,学习会事半功倍;也有的同学利用晚上没有家长老师看管着,这时可以尽情的上网玩手机—— 其实同学们不知道,这样“熬夜”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我们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也受过这些危害,2015年1月12日上午,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跟206名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习近平回忆起自己担任县委书记的往事,称自己当时常熬夜生病,并告诫大家不要熬夜.  相似文献   

9.
<正>小学阶段的习作中,记叙文毋庸置疑地占据了首要位置——无论是低年级的看图写话,还是中年级的写人记事,抑或是高年级的想象性作文、扩写与缩写,皆需要学生们在记叙文体裁里会表达、会描写,“乐于表达”“自由表达”。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学生对记叙文的写法懵懵懂懂,那层“窗户纸”始终没能戳破,写出的作文总是令老师头痛不已——要么只有一点点长,要么千篇一律。为此,我给我的学生们总结了写好作文的“三板斧”——“多记”“多叙”“多文”。多记,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讨论式教学三重障碍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式教学往往出现以下几种情况:要么冷场,讨论不起来;要么少数人“参与”,多数人“旁听”;要么表面热闹,流于形式。反思这一课堂现象,笔者发现高中语文开展讨论式教学目前至少还有三重障碍:  相似文献   

11.
“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广大学生见到作文时的普遍心态。究其原因,据笔者调查,同学见到话题时头脑要么空洞洞的,要么蹦出的还是那些写烂的旧材料,实在是“无米下炊”。在课业负担和考试的双重压力下,在阅读量少、不懂积累的前提下,一些学生见到作文,拿不出  相似文献   

12.
很多教师都遇到过这么一种现象:当老师提问时,要么教室里鸦雀无声,静得出奇;要么当一个学生说“对”时,众同学也不管正确与否,本人理解与否,一哄而起:“对——”;要么无一人举手回答,要么齐齐崭崭,立手如林。这种现象,姑名之为“从众反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从众反应”是一种屈服于众人压力的心理表现。因为少年儿童爱表现自己,一旦别人有“反应”,自己便赶紧随众附和,因而有时并未感受到这种压力。  相似文献   

13.
张喜平 《现代语文》2014,(2):131-132
写作是情感的释放,是愉悦的享受。当一篇作文完成,学生内心应充满了幸福。而事实却是:很多学生将作文当成了“头痛”学科,要么落笔无言,文字苍白;要么人云亦云,缺乏内涵。作文成了升学考试的一种工具,背背范文,照猫画虎,这样的作文岂会生动吸引人?归根结底,作文还是缺乏了“情感”二字。人类具备丰富的情感,学生之所以无感而发,是由于缺乏适宜的引导与激发。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写作就是这一能力的具体展现。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是“谈文色变”:要么是无事可写,交一张白卷;要么是无“谋”乱写。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写到哪儿;要么是东拼西凑。穿“百家衣”弄得不伦不类。总而言之就是对作文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更不要说精于构思了。  相似文献   

15.
在一所著名大学里的历史课上,教授正在向来自各国的同学提问:“‘要生存还是要灭亡’这句名言出自谁的笔下?”沉寂了半天之后,古田站起来说:“威廉·莎士比亚。”“很好,被誉为‘欧洲的良心’的是谁?”“罗曼·罗兰。”“‘要么给我自由,要么让我死’这句名言最早出自谁之口?”“1775年,巴特利克·亨利说的。”“很好,那么,‘民有、民治、民享’是谁说的?”“1863年,亚伯拉罕·林肯说的。”“完全正确,同学们,刚才回答问题的是位日本学生,可是作为欧洲国家的学生却答不出来,太遗憾了。”教授不无感慨地说道。“把日本人干掉!”突然有人发出…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守则》里增加了“学会感恩”后,语文、德育的教师纷纷要求学生以此为题进行写作。结果,学生的作文要么落入俗套唱高调,要么矫情做作不感人。原因何在?我认为无论是写作者还是指导者,都没有弄清“感恩”写作里应该包含着具有递进关系的感觉、感动、感悟的三重体验。  相似文献   

17.
是相容关系还是不相容关系吴家国任主编、马玉珂任副主编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普通逻辑原理》第109、第110页中,关于负不相容选言判断和负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等值判断是这样叙述的:“并非(要么P,要么q)”等值于“非P并且非q”.否定一个不相容...  相似文献   

18.
迷路的蜻蜓拼命地飞向透着阳光的玻璃窗。每次都会狠狠地撞在玻璃上。挣扎好久后仍然会向着玻璃窗猛飞过去。结果还是“碰壁而回”……这“屡撞不回头”的蜻蜓不正是一些育人者的写照吗?他们要么甩出“软性的直径”。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任其“胡作非为”。或“以身作则”似的比划一下。对犯错者“敬而远之”;  相似文献   

19.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周期管理的基本特征:微调 20世纪的经验表明,无论是资本主义经济,还是社会主义经济,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作用大,政府的政策变动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经济波动。因此,政府的周期管理方式不同,周期变动的型式就会有区别。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周期管理的基本特征是大调整,要么是不顾现实需要,“大跃进”、“大干快上”,搞猛烈扩张;要么是矛盾问题已经发展到难以忍受的情况下,再来调整经济。过去15年,政府的周期管理方式发生了一些变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题几乎清一色采用“文体不限”的写作要求,不管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这种“不限”给考生营造了一种宽松的写作环境,便于考生情感的倾诉和个性的展示。正因为解除了“限制”禁锢,使得近年来考场作文丰富多彩,佳作迭出。但不容忽视的是,也有一部分考生,在面对“文体不限”时,要么苦于“不限”二字,难以确定写作的“切入点”,无所适从;要么信马由缰,随意草就,结果写成文体不分的“大杂烩”。为此,笔者想针对以上两种情况谈一下应对策略:一、如何快速选定文体。在考场上,什么最宝贵?时间。假如考生面对文体不限,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