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体派”与“学习派”是教育技术学科的两大阵营,两派的争论形成了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两大谱系,推进着教育技术学科范式的形成。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不断推动两派走向融合,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将走向统一,反常现象不断出现,最终可能导致教育技术学科的范式革命。“学媒之争”和范式的相互作用,推动着教育技术学不断向纵深发展。正确认识“学媒之争”与范式革命,对信息时代的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医的大规模传入是在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来华传教士兴办医疗机构而发展起来的。面对西医强有力的冲击,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医的兴废之争不只在医学界,而且还曾在思想界和文化界引起轩然大波。进一步探究中、西医这两种医学体系的背后,所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中医在坎坷的道路上前行,更重要的是两种异质文化的激烈交锋。  相似文献   

3.
从文献学角度,采用"内证法"同,从社会政治对文学评论的影响出发,探讨了.儒道兼评"的西汉楚辞学,"推崇儒学"的东汉楚辞学以及触汇众长的王逸<楚辞章句>之评论.结论为:两汉楚辞学评论始终伴随儒道思想的争鸣,实以儒为主并贯以道家思想,正是儒道思想的矛盾与斗争,推动了楚辞学的发展;同时,与刘汉王朝倡导的儒道思想消长沉浮.  相似文献   

4.
在春秋战国时期,“礼治”和“法治”是两种不同的学术和政治思潮,两者何为主从构成了儒法的分水岭。在维护等级秩序方面,礼、法并无质的不同,但“法”地位的上升及得到传统“礼治”社会的认可,极大改变了人们“循礼不化”的传统。在战国时期除旧布新的改革进程中,“法“以强有力的规定性发挥了巨大效用,但“法”始终未能完全取代“礼”,“礼”、“法”仍然各自有着自己的适用空间,而且等级之礼在社会阶层经历了巨大的变动以后,通过法的强制性制约得到进一步巩固。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解释学方法,以“诗哲之争”为切入点,分析了《理想国》中教育观的冲突和融合。研究发 现:《理想国》中诗哲之争的背后是教育的主导权之争、正统的正义观之争,而本质上是人的欲望和理性之 争。这种理性和欲望之争一直是西方教育传统的主线,但柏拉图为解决理情的颉颃而提出的教育方案存在 固有缺陷,会导致理性对欲望的专制。因此,本文提出教育要超越理性和情感的对峙,以理性为指引,以情 感为动力,基于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培养他们形成社会认知、理解社会情感、改造社会的行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伽达默尔与列奥·施特劳斯之争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于公开程度有限,虽较少被人们提及,但实际上是当代解释学史上的一次重要争论。文章首先描述了伽达默尔与列奥·施特劳斯之争的产生和演变过程,接着分析了三封信以及《解释学与历史主义》所蕴含两人的主要争论点,最后揭示了伽达默尔与列奥·施特劳斯之争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汉宋之争,是清代学坛的一椿要案,桐城派与之有着不解之缘。乾隆年间.姚鼐与戴震公开对抗.嘉道年间,方东树与江藩再起波澜,桐城派始终是汉宋之争中宋学派的主要阵营。这既是门户之见使然.更是桐城派尊崇程朱而重治“术”与汉学家尊奉汉学而重治“学”的学术分歧导致的必然结果。嘉道时期的桐城派主张汉宋兼采,表现出开明的学术态度。但是,用汉学之“学”补宋学之“术”,汉学为宋学服务,才是他们的最终意图。  相似文献   

8.
"凤鹤之争"由《路柳墙花》而起至《循环》之辩结束,历经了三个阶段,引起了众多报刊影评人的关注。"凤鹤之争"是"软硬之争"中电影理论不断碰撞从而具体表现到一部电影上的必然结果,是在空前政治化的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界话语权的争夺,有着政治话语扩大化及对于视听语言讨论的缺失等弊端。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佛经翻译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质之争"是当代翻译中归化与异化之争的最早的一次交锋。通过分析佛经翻译史3个阶段"文质之争"发展的情况和结果,进而引出我国当代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之争,经过对比提出归化与异化应该互相结合,协调统一,才能使翻译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1948年5月,蒋介石集团内部为首届行宪内阁总理人选展开激烈较量。政学系实际头子、时任行政院长的张群虽被美蒋看中,但因遭到CC系的坚决反对而不能蝉联。虽然CC系主张何应钦出任,但由于诸多原因,蒋不可能提名他。翁文灏是这场权力斗争中唯一能被各派接受的行政院长人选。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人们多把曹丕对曹植横加迫害的原因归于曹植曾经与曹丕进行过激烈的立嫡之争,这实际是一个"冤假错案"。仔细考察历史记载和曹植的诗文,结合曹植的思想个性,不难发现所谓"立嫡之争"只是曹丕在和曹操的选择及曹植的依附者进行竞争,而曹植本人根本不曾有争夺之意。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清代的汉学与宋学之争从开始到终结经历的三个阶段:清初,汉学与宋学的初步分化;清代中期,汉学形成了独立的学术派别,汉学与宋学形成了壁垒分明的对立;道成以降,在严重的社会危机面前,汉宋之争趋于汉宋兼采。汉宋兼采虽为传统儒学注入新的活力,但随着近代社会的变迁,传统儒学因不能适应近代社会的需要而出现异端,汉宋之争随之结束。  相似文献   

13.
清代考据学反对宋明理学的形上思维方法,主张回归汉儒,以训释字义、考证典章制度的方法发明六经之大义,由此引发了清代思想界所谓的"汉宋之争".章学诚既反对纯粹空谈心性的宋学,也不赞成考据学者对宋学的过分责难.他主张"因事寓理",以调和"虚理"和"实事"的关系,并在宋学之思辨、汉学之考据之外提出了"史学明道"的思想方法,实现了对"汉宋之争"的超越,同时也预示了清中期学术发展的多元化趋向.  相似文献   

14.
渡江战役是一场结束国民党政府统治中国大陆的重大战役。其发起时间的确定,与蒋桂之争和蒋介石的军事部署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桂系幻想防守长江,"划江而治"。蒋介石则撤退台湾,竭力搞垮桂系,并依此调整军事部署。根据蒋桂矛盾的演变,中共中央采取灵活的措施,调整和确定了渡江战役的发起时间,一举取得了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5.
《宜宾学院学报》2017,(8):101-106
柳词在宋代正统文人中所引发的系列争议肇始于柳永因词获罪于君王。在宋词"雅郑之争"的实质作用下,柳永及其词作遭到宋代文学主流的非议。加之柳永位卑名高引人不满,且好作艳词等个人原因,柳词在宋代正统文人话语中被进一步边缘化。柳词开词体风气之先,在整个词学史上意义重大,对后来秦观、曹组、晁端礼等词人的创作产生颇为深远的影响。因此,重审宋代柳词之争于柳词北宋接受史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6.
体育之意不单单是“育体”,还承担着提高耐力、孕育精神、锻炼意志的重要作用.尽管带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毫无疑问对整个民族、整个学校体育而言,其作用是无可代替的,随着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偶发事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马拉松、长跑等项目引起的伤亡事故被无限度扩大,因此引起来对于长跑项目的废存之争.通过文献法、逻辑法,总结出长跑的废存之争体现了不少教育部门畏难情绪和逃避意识,因此应加快立法,加大宣传,不断提高整个民族的健身意识,防止因噎废食.适逢秋季,各地运动会纷纷开展,然而近些年来,运动会上出现了一个怪状:传统的长跑项目被纷纷撤销其中不乏首都经贸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名校,取消长跑项目的高校在西安甚至达到30多所.此举引发社会对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的争论在当下法学界得到了充分关注。两者的争论是中国法理学学术自觉的标志之一,为法理学方法论构建迎来了契机;争论本身还存在基于不同学术背景下的思维偏好;争论的理论构架和语言运用的差异还处于初级阶段。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有共同构建跨部门法、跨理论的学术争论平台可能性,而这种构建也关涉法理学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头尾之争     
幽谷老人 《良师》2011,(9):57-57
在一片树林里有一条蛇,头和尾之间总是闹矛盾,它们总是为了谁重要谁不重要、谁应该在先谁应该在后争论不休。 这一天,蛇头和蛇尾又吵得不可开交。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初,学界曾围绕我国的行政诉讼概念是否应当改称司法审查展开过争论。考察这场概念之争的产生原因及概念变迁的失败原因,不难发现,概念能否成功变迁与社会认同、交际成本以及是否有益于法律制度的实质改良等因素有关。认为法学研究只有不落概念之窠臼,多关注现实问题,才能充分体现理论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家对情欲问题的思考和处理方式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思想根源,人类在从自然文明走向人文文明的文化大格局之中,原始野性包括情欲等问题注定了不断被控御与被改造的历史命运。通过阐述礼乐文化内部的乐与礼两大文化系统之间精神之争的文化事实,证实了先秦儒者处理情欲问题在基本走向上顺应了文化的大走势。结合尼采对酒神和日神精神的相关论述也能印证此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