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的传统教育很推崇"问".《论语》里有一则对话——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不仅是一个问题教学的实例,而且启示我们,学识("文")源于"好问".据统计,《论语》中一共有117个问题,其中有109个是弟子问先生的,有7个是弟子互问的,只有1个是孔子提出的.足见"问"对于求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论语》作为"语"类文献代表,不同于其他"语"类文献,史官传统和君子立言传统并非其生成的主要因素。《论语》的记言应是孔门弟子学习的过程性材料,从"语"的生成到述者、抄者的加工环节,教育目的始终存在于其中。因孔子学问与德行的高度及师者的特殊身份,使孔子之"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从而形成《论语》的语体特点。  相似文献   

3.
孔门"问对"教学所呈现出的精彩,是《论语》具有持久魅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孔门私学,众弟子是一群好学善问的学习者,他们向老师提出了许多经典之问,有时直截了当,有时曲意婉转,但是多与学习修养有关。而孔子则是一位妙答善导的教育者,他随时直面弟子提问的挑战,将答教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树立了"诲人不倦"的师表形象。师与弟子"问对"间生成了诸多教育故事,其中无尽的韵味留给后人品赏至今。  相似文献   

4.
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论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其中蕴含的惜"生"、志"学"、遵"道"、行"礼"、养"仁"等对生命本真的认识,为中小学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本文提出三条在中小学教育中渗透《论语》生命观的实施路径,即围绕《论语》校本课程开设生命专题、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论语》生命观文化和师生共读体悟《论语》的生命魅力。  相似文献   

5.
子夏是孔门私学中"文学"科的杰出弟子。孔子对子夏的教育体现了高超精湛的教育艺术:一是孔门问对,孔子对子夏的个别化教学艺术;二是孔子对子夏的数度告诫与发展预测;三是孔子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全面培养子夏的文学才能。此外,子夏与同门弟子之间的相互切磋也富有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记录了一场发生在孔子与其四位弟子就志向而展开的对话。在这场对话中,孔子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悉数体现。本文旨在分析孔门弟子教育叙事中对教学场景、教学语言、教育方法三方面的记录,探析孔子教学过程中体现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等教育理念,同时结合孔子的治国理念,探究孔门教育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好课,因有效对话而精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作为教学的基本手段,不仅为广大教师使用,还成为了师生、生生互动的必不可少的教学活动。我国古代教育典籍《论语》,就是"孔子应答弟子、时  相似文献   

8.
弟子"侍坐"是孔门一种有效有趣的教学形式。《论语》中有三章关于"侍坐"教学的珍贵记录,值得我们从教学艺术的角度加以深入研究。其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堪称孔门侍坐教学艺术的典范。若将三章整体来看,又会有一些新的有价值的发现:如子路的独特形象问题、孔子对子路的教学艺术问题等。  相似文献   

9.
从原典到经学教本再到现代教材,《论语》的发展过程契合了传统教育的特点。在先秦时期,它主要以"言行录"的形式在儒家学派内部传承;汉代以降,"五经"教育兴起,《论语》成为"五经"教育的辅助课程,主要作为童子学习的内容;宋代以降,《论语》成为"四书"教育的必修课程,科举考试又进一步增强了《论语》的重要性,《论语》也变为偏重成人学习的内容。民国以后,由于政府废止中小学堂读经,《论语》逐渐脱离童子学习的范畴,成为学科规范下的教材内容。在《论语》的传承过程中,人们逐渐建构起兼顾童子与成人的课程设计,体现了传统经学教本演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正>作为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毋庸置疑。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时而习之",汲取其中的智慧。那么,《论语》中的智慧,对于政治课教学有何启迪呢?笔者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学习感悟。一、渗透"仁""礼"观点,成才首先成人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教育学生成才首先  相似文献   

11.
正一、追寻传统教育中写作教学的轨迹近年来,在城乡各学校师生的读书声中,往往传出《弟子规》的语句:"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师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被激发了,好奇心也被激发了:传统教育是怎样"学文",特别是怎样进行写作教学的?在师生的印象中,《论语》记载有许多生动深刻的问答,但是否教学生各种文体写作,似乎没有提及。如政治理想方面,有"樊迟问仁""颜渊问为邦"等;  相似文献   

12.
《论语》在结构上呈现记言与记行两录的模式,其中记言包括格言体、对话体与事语体三种形态。《论语》这种言、行两录的编纂方式从深层面来说是接受史官传统特别是乞言传统的结果。《论语》编纂依据的材料主要源于孔门弟子的原始笔记,编纂者对这些笔记进行粘合、扩充、原文移录、改造等处理工作,最终造成《论语》言、行两录的文体特征。"语录"的称谓最早见于南朝时期的《宋齐语录》,该书属于一部语类文献,可见"语录"实际上沿袭了语类文献的传统,原本就是"语"体的异称。文学史或论著往往视《论语》为"语录体",同时又将"语录体"解释为记言,其实"语录体"除了记言之外同样还载录人物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教学设想】《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出自《论语·先进篇》,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节,也是把握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孔门四弟子才能和抱负、理解孔子思想和情怀的经典篇目。本章节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文言词汇、疏通文意;第二课时,探究"四子"之志,体会孔子的思想情感。本设计是第二课时。  相似文献   

14.
冉有作为“孔门十哲之一”,在《论语》与《孔子家语》中都有不少与之相关的记述,但却被研究者所冷落,远没有颜渊、子路、子贡等孔门弟子研究来得深入,因此很有必要对冉有的性格与心理做进一步研究,以期更好地理解孔门和儒学。该文以《论语》和《孔子家语》为主,结合其他古籍相关记载,对冉有平时生活中表现出的志向与性格以及其从政时对军事政事所做的处理,进行整理与分析,以期进一步走进冉有徘徊于儒家理想政治与社会现实政治之间的心理。  相似文献   

15.
初识经典《论语》是一部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因此称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论语》并非孔子一人所作,而是经由孔子及其弟子将传诵的孔门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汇辑而成。《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16.
"无友不如己者"是《论语》章句集注中引起争议最大的话语之一.文章参阅历来典籍关于此句的阐释,通过分析孔门儒家精神、推敲原句逻辑意义以及在《论语》文本内进行互证等方法,将有关"无友不如己者"的诸多注释加以分类、解析和排除后,最终提出自己的观点:"没有哪个朋友会在各个方面都不如自己".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中的对话固然是精彩的,但是不能因此掩盖"子曰"的独特及魅力。"子曰"作为《论语》的标志性符号,它凸显了孔子作为教育家的价值。"子曰"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其一,孔子将个人生活史融入教学之中,以其"真诚"增强了教学的影响力;其二,教学中应用了丰富的修辞方法,以其"巧妙"提高了教学语言表达艺术水平。"子曰"教学艺术对中国古代教育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语》和《孟子》排比问的语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排比问是问句的排比,《论语》和《孟子》中的排比问颇具语用价值。《论语》和《孟子》中的排比问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孟子》排比问表示疑问的话语标记比《论语》的要繁丰一些,《孟子》排比问的语用价值主要诉诸"辩"体现出来,而《论语》排比问的语用价值则主要通过"辨"实现。  相似文献   

19.
《论语》的简约美分两个方面:一、《论语》的人物语言具有格言美,而且这种格言美与西方的格言美不同,它具有雍容和顺的风格。二、《论语》还具有“一词传神”的叙述美。《论语》简约美的成因与当时的崇古风气有关;其次,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为学原则和人格风度影响《论语》文风;《论语》的极强烈的格言美还应与孔门弟子精心选材,追求精品的编纂意图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统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中《论语·十二章》的第一章内容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这一章也是《论语》的开篇第一章,被后世称为"孔门三乐"。一乐:学习之乐。教材将"时习"注解为"按时温习";将"时"注解为"按时"。这样的注解在学术界还存在一定争议。一些学者将"时"解释为"恰当的时机";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